我是早睡早起型的,周末偶爾會懶會床。習慣性的閱讀文字。這一點,我和先生很大不同,他喜歡看視頻,文字也會讀,更多的是仙俠類?小說。我對那些沒有興趣。他曾經興致勃勃地和我推薦金庸古龍,我還當真購買了全套,還帶到美國來了。很遺憾,我幾乎沒有一部,是完整讀完的。
我喜歡看哲思類文字。不過,太深奧的,我也不喜讀。我以為,好的文字,是深入淺出的。
晨起讀到一篇,New Leaf的文字,標題是,為什麽人生最重要的是成為自己。這樣的標題,自然會吸引我進去,因為,這同是我的認知。有同學說,做自己很容易,嗬嗬,我能說,這樣的說法很自以為是嚒?認識自我是終生的功課。我認同,了解自我,需要智慧,做真實自我,更是需要勇氣。
對抗內在虛假的自我。這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的。包括孩子,都或有虛假的自我。我有不少客戶,來了就告訴我,他/她的人生理想,但他/她的當下和未來行為,基本是背道而行的。他說,他要成為律師,賺很多的錢,為了自給自足的未來。你的未來理想生活是?居住遠離人群的地方,簡單地活著。你那麽討厭學校,為何還要再讀四年法學院?
這個孩子對我說,他對誰都無法真實。他希望可以從我這裏,得到秘訣加快速通道,如何可以 reduce his social anxiety. 我的診療方法是,什麽時候,他可以脫下他的層層麵具,什麽時候,他可以舒服地做自己,什麽時候,焦慮就會遠離。
我認同New Leaf所說,我們從小被教育適應社會,形成層層麵具: 討好型人格、完美主義。這些是防禦機製,但剝離它們需要勇氣---承認“我其實不那麽堅強”或“我不愛這份工作”,這等於麵對虛空。
比如,我的客戶,他不愛上學,為什麽還要逼迫自己,再上四年法學院?比如,我曾經的閨蜜,天天和我抱怨,她一點都不喜歡她的工作,那為何不離開?是的,離開是需要勇氣的,因為未來未知。還是那句話,做自己是需要勇氣的,需要麵對不確定和責任。與其選擇,不如按兵不動,因為,每步選擇都伴隨風險,萬一錯了呢?
New Leaf 說得很好,成為自己需要勇氣,因為它是“反本能”的。本能求安穩,成為自己,求真實。他也給出了具體的方法,比如,從 baby step 開始,列出真正讓我喜歡的事情,然後行動。勇氣不是無畏,而是敢於帶著恐懼前行。
做自己這方麵,如今是我和客戶診療的要點之一,尤其針對未成年人,包括 young adults. 我認為,人這輩子最難的就是,認識和了解自己,辨別哪個是虛假的自己,即,自小被告知的價值觀,you should, you should , you should. 以至於,自己都搞不清,哪個是自己真正的聲音。
好比,那些來診療的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口口聲聲說,我們根本不在意,孩子是否會考什麽名校啊,包括他/她的分數。當下父母說的,我信的,隻是,那或隻是權宜之計,因為孩子病了。骨子裏,你就是期盼,你的孩子可以“出人頭地”,可以“出類拔萃”。你的孩子,早已內化你的思想,為他們的行動指南。而這並非他們的真正的自我,他們渴望得到,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肯定和接納,乃至認同和欣賞。但那真的也是他們想要的嗎?未必。他們以為是,罷了。
文中還說,“為什麽成為自己很重要,因為它是自由的本質。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我們生來沒有預設的本質,人生就是通過選擇來定義自己。如果不成為自己,我們就活在“壞信仰”裏,假裝自己是別人期望的角色,如父母的好孩子、社會的成功人士,這是一種自欺,最終導致空虛和異化。相反,成為自己,是行駛自己的唯一方式:承認責任,擁抱選擇,從而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想想那些,成功卻不快樂的人,他們往往在追逐外部認可時,丟失了內在的真實。“
我非常讚同文章的分享。我診療中,大把“成功人士”或渴望是“成功人士”,但生活是一地雞毛的。生活中,很多位居高位,乃至在普通人看來,非常幸運的人們,最終自殺告終,那是怎樣的一種絕望啊 !我們為人父母,必須要充分警惕這一點,要接納和擁抱,孩子真實的自己,我們首先要找到和成為真實的自己。
New Leaf 還說,成為自己,它是幸福與成長的源泉。我也認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的獨特個體。我們不需要和任何人比較,即,去羨慕他人的人生,卻忽略自己的獨特天賦。成為自己不是自私,而是讓關係更真實,因為你不再戴麵具。
我分析過,過往我一位“閨蜜”。我曾經和她很要好,我覺得她為人仗義,心地也頗為善良。但交往越多,我意識到,其他,她壓根都不在做著自己。不是為人的問題,是壓抑自我的問題。很多的話,不願意和人說,因為說出來,或許不好聽?其實,我寧願知道你的真人是誰,而不是,交往了一場,發現原來是一場空。我先生其實比我更早看到這些,我卻總是記著昔日人家對我的好。最終,終於出現了,壓垮這段情誼的稻草。
因為我對這位同學很了解,她也成為我職業生涯,了解人性和心理的模板。我曾經很納悶,她怎麽就總是睡不著?照說,人生最辛苦的時候都過去了,衣食無憂的她,該是可以高枕無憂才是。因為我了解她,我以為,與其吃那麽多的藥,找那麽多的方法,其實,不如去看看心理醫生,找到真實做自己的方法,當然,還有勇氣。你在恐懼什麽?比如,名牌高校的畢業生,英文一流,做什麽都是可以的,那麽厭惡自己的工作,為何沒有勇氣告別它?
還有,很多同學,寄一切希望到退休後,如果當下你都不能快樂,退休了你就可以了?I doubt it.
的確,我有我樸素的認知,大多睡眠有問題的同學,都需要問一問自己,你有無真實做了自己?
讀文有感,˙一家之間,求同存異。
原文: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2511/82763/11088.html
你所說的“我寧願知道你的真人是誰,而不是,交往了一場,發現原來是一場空。”我今年剛好有同樣的一個體會。 我的直覺讓我逐漸認識到,花了很多時間去經營珍惜的女性友誼,越來越感到:“ I'm not sure whom I am talking too." 帶著麵具生活, 妨礙自己, 也不會有authentic conn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