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上,我是個愛表達、愛交流的人,可我又不是很喜歡“交際”。網絡和論壇,就給了很好的載體,可以達成我的意願,又不需要實在的“寒暄”。
但國內時候,我從來沒有去過大論壇,比如,天涯,比如,豆瓣。不是我怯場,而是,林子太大的地方,我多半都是不喜歡的。魚龍混雜的,沒那個功夫一個個認識。我應該算是國內很早一批使用互聯網的人。研究生的論文,就是敲字完成的,那個時候還在用 DOS 啥的,經常傻傻的,跟著一群人去學 DOS Language。反應遲緩的我,壓根就沒搞明白,但倒也不影響我使用網絡。我曾經癡迷過網上聊天,不過也就是一陣子。之後,我駐紮得最久的,就是社區論壇。因為住的都是周邊鄰裏,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雖然我們成就了一番事情,但期間的“腥風血雨”也是夠那個啥的。大浪淘沙吧,該留下的朋友都留下了,不該留下的,我的朋友圈一個沒有。是誰的遺憾,見仁見智吧。
來美國有十來年了。從來都是潛水派。主要原因還是沒有時間,或是沒有心境。早期,白天顧家,晚上還要上課。後來,先生來了,一樣的忙碌,打造我們白手起的家園。我們都是蠻為自己驕傲的。比如,我們家的後院,本來是一片森林。疫情時,我提出想建遊泳池。先生拗不過我,我生日的時候答應了我。本來的預算是實際的一半。這就是我先生的高明的地方,他從來沒有因後來的超支抱怨過。這方麵,我們也是一類人。就是,隻要我做不了主,或既成現實的事情,哪怕後來結果不好,我也是基本閉嘴的。為了省錢,我就是項目經理人。疫情期間,各費用漲價,各類工種入場,我拿出昔日裝修心得,硬是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當然,這個都是自我感覺。
提這些是想說,建設家園需要花費精力,再來論壇寫字,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喜歡閱讀啊,早晨醒來不用開燈,手機一開就是文字。我會第一時間拜讀華夏論壇的文章,也會來文學城看新聞,或是讀讀網友的文章。
去年,尤其是今年,時間開始更加可控起來。孩子也不需要我們的關注了。我和先生更多的閑暇時間,去看看劇什麽的。今年更是,空巢了。
對文學城,我是有好感的。首先,這麽多年一直存在,很有生命力。還有就是,網絡上高人不少,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比如私房小菜,就是我常去常感受的地方。影視人生也是,同樣一個劇,各有觀影視角,也是蠻迷人的。隻可惜,也正常,就是對新來的人,首先主打一個不信任。有同學甚至說我是,隻活在陌生世界的人,言下之意,朋友圈我都是不敢發的。哈哈,這恰恰不是我麽。
活到這把年紀了,我怎麽會不明白,作者的表達永遠是作者的,讀者讀出的更是他/她自己的世界。我倒不會生氣,就是會覺得,這個世界有意思。但你要說我有多喜歡,肯定也不會。不過,我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想去解釋或是辯解的衝動。說,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讀者的世界,與你的關係不大。而你隻負責書寫,屬於你的故事即可。
讀書寫字與我,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也不會說,你把它拿走了,我就活不下去了。不會的。我也會很自信地說,如果我如安迪,被關進肖申克,哪怕被獨禁,我也會有屬於自己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我不會孤獨至死。肖申克的救贖,這個片子我看了很多遍,就是有一種,靈魂相見的呼應感,美妙。非常喜歡安迪。雖然很多人不一定理解他,但他有他的世界。如果他能迎來一個如瑞德的朋友,那自然非常美好,但如果沒有,也無妨,安迪一樣會享受,他在偏遠的墨西哥海邊的自由生活。
於我,文學城裏寫字,一是自我精神通便。我會書寫自我的存在,也許我對他人沒有意義,但我對這個世界,是獨特的存在,記錄這個獨特,於我是蠻有意思的事情,如是而已;二是“交朋識友”。這個一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安迪和瑞德,我的世界裏已有我的先生,我並不孤獨。我的世界從不向他隱瞞。且我這裏的交朋識友,並非一定要現實生活中相識,哪怕靈魂的默契和回應,已是足夠好。
我也反複表達過,我這麽個人做事,從來和實用和目的無關。來這寫字,不求回報或其他。有很多人看,挺好的;很少人知道我的存在,也沒啥。這樣一種無欲無求的境界,是我的喜歡。做事憑心。
今天這篇為啥寫這個,一定也是和我在文學城寫字,所見所感有關。想說,我是學心理學的,文字是有生命力的,我能讀懂文字的背後。費事一一回複,一並代替了。
簡言之,自己的感受一定要表達,但也隻屬於自己。不求有人會懂,若有能懂的,自然會意。
最後,感謝文學城的存在。期待她一如既往的,充滿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