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5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文

往事並不如煙(十,下)

(2023-04-07 20:13:35) 下一個

繼續轉載,謝謝博主。漲知識了,原來雞的世界有這麽多門道。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高山子往事(十) -- 向雞致敬(下) 

  •  

(十)向雞致敬(下)

雞的科普

既然對雞有感情,我也在此發揮一下,把散文轉個彎變成社普科普。畢竟我的姓名裏就暗藏著雞字(我的姓名裏有一個酉字,中國古代講天幹地支,酉為地支的第十位,人們為了便於記憶,將每一地支順序對應每一生肖,所以酉與十二生肖的雞搭配,在二十八宿的對應是昴宿、昴日雞)。小時候又喜歡雞,就再多誇一誇雞。

下麵就是我的《雞論》,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查找資料總結出來的。在找資料過程中用了時髦的ChatGPT,結果和它打了半天嘴仗,發現它有不少自相矛盾的錯誤,隻能作罷不用它了。

【不同的雞】

先玩一個小遊戲,找找下圖有哪些雞和別的不一樣,就是獨特的,沒有別的雞與之一模一樣?雞身上的紅色數字隻是序號。答案在文末。

雞文化的小注

雞的馴化很早,估計在新石器時代,早於文字記載,所以中國文化裏有許多與雞相關的東西。在此挑幾個我喜歡的以饗讀者。

看過《西遊記》的都知道,雞是二十八宿裏的“昴(mǎo)日星官”,曾救唐僧於蠍子精之口。在民間神話裏,七仙女就是昴星團,所以這個星團也叫七姐妹星。連希臘神話也是把這個星團說成是狩獵女神的七個漂亮侍女、幫忙養大了酒神,後來經宙斯幫忙變成了七個鴿子升天,成為七仙女。

回到開頭的問題,回答為什麽把鄧麗君的【星】作為這篇的主題曲。喜歡流行音樂的老人兒都知道,這首【星】原是日本歌,是殿堂級大咖穀村新司的主打歌,不過在日本它的名字不叫【星】,而叫【昴】,就是指的這個昴星團。這首歌尾落潮的“さらば 昴よ”,發音sa-ra-ba su-ba-ru-yo,就是 “別了 昴宿星”。而這個昴宿星的日語發音就是Subaru,是大家熟悉的日本富士重工的“斯巴魯”(台灣叫“速霸陸”)汽車品牌。

大家看,這是六顆星組成的昴星團。因為第七顆星太暗淡,好像沒有被列入日本的昴星團版本。中國也有六顆星版的昴星團故事,但把暗淡的第七顆星演繹成七仙女找董永下凡的故事了。

其實,Subaru在日語中還有聯合的意思,這個車標反映的是當年五家公司(五顆小星)聯合成立了富士重工(一顆大星),恰好也借了昴星團這個“天時”。不知道是不是和中國國旗設計學來的。

聽一下穀村新司的原唱,曾在日本多次獲大獎的【昴】 https://youtu.be/y9fk00I70zY

雞也是“五德之禽”:“文德”,長相儀表堂堂;“武德”,爭鬥公平有度;“勇德”,勇敢拚搏堅毅;“仁德”,社會和睦相處;“信德”:公雞按時報曉,母雞按時產蛋,它們都按時早起,按時早睡。

大年初一也稱為雞日。據說從漢起,年初一到年初七,分別是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所以有“正月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四不殺羊,初五不殺牛,初六不殺馬,初七不用刑”之說。我猜測這個次序來源不僅僅是體型從小到大,還反映了馴化曆史的次序,以及它們與人的居住距離。

詩經雲,“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吾心亦如是。

雞的來曆

家雞的祖先是原雞(Junglefowl),人類從8000年前就開始馴化它們了。東南亞現在也有幾種原雞,據說和家雞沒有完全生殖隔離。原雞要比家雞小:母雞不到1公斤,公雞不到1.5公斤。和其他鳥類類似,它們都躲著人類。

母原雞的羽毛不如公的鮮豔。它們需要在自然界中隱藏自己不被捕獵者發現。公原雞比母原雞大不少,而且羽毛顯眼,以便吸引母原雞。這種野生鳥類的特征在家雞中也有遺傳。

至於雞是在何地開始被馴化,就目前考證結果看最可能的就是8000年前在中國雲南、緬甸北部、泰國北部,後來逐步擴散到各個大陸。DNA研究顯示現代家雞大約有71%~79%的基因來自東南亞的紅原雞,其餘主要來自是灰原雞綠原雞等幾種近親。紅原雞的一大特點就是特能下蛋,這也是今天的家雞優於其他牲畜的一大特點。

紅原雞在中國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捕殺紅原雞要承擔法律責任和嚴重的後果,嘴饞的也不許吃,會坐牢的。在雲南,紅原雞也被稱為茶花雞。

馴養的家雞大概在5000~6000年前傳到了中國黃河流域,在4000年前傳到了中東和印度河、恒河流域。埃及在公元前1400年有關於鬥雞的記錄,但廣泛飼養是在公元前300年之後了。大概在亞裏斯多德年代,中東地區開始飼養肉食雞。在亞曆山大東征之後,歐洲開始了家雞飼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沿海地區也在1500年前傳入了飼養雞技術。

也有一種說法,是印度首先馴養了家雞,後傳到中國和中東。

美洲在哥倫布之前就有下藍殼蛋和下綠殼蛋的馴養雞,也許與前麵說的家雞不是同一來源。美洲有很多各種各樣長相的雞,和歐亞大陸飼養的家雞不同,連名字也不一樣。比如下綠殼蛋的叫Araucana,我都不知道該怎麽翻譯。看看它們長的樣子:

雞的特征

雞的生物學分類:動物界(Animalia),脊索動物門(Chordate),鳥綱(Aves),雞形目(Galliformes),雉總科(Phasianoidea),雉亞科(Phasianidae), 原雞屬(Gallini),紅原雞種(Red junglefowl)。

包括紅原雞在內,雞都是不太會飛的跑鳥,英文是ratites,和火雞、鴕鳥是同一大類。它們主要在樹林、草叢中亂竄。隻有在遇到緊急情況,或者晚上回到樹上的窩時,才飛一下。

雞是雜食動物,不忌口,和我們人類一樣。野生的雞經常會用雞爪子耙地,從中搜尋植物種子、小蟲子、甚至小動物作為食物。這個習慣可以在散養的雞身上看到。英文的 chicken scratch (字跡潦草) 就是從這裏衍生而來的。

據ChatGPT說,所謂的野雞或山雞(雉)都是馴化後的家雞逃到野外,經過多年自然選擇的結果。我無法驗證這是否屬實。但一些看上去很怪異的雞,比如烏雞(烏骨雞、竹絲雞),的確是在近幾百年裏才被從家雞培育出來的,不是什麽不同的物種。

雞的一般壽命在5~10年左右,吉尼斯記錄的最長壽命是16年。但工業養殖雞為了蛋肉高產,一般不會超過2~3年的。

雞是天生的夜盲症患者,所以隻在白天活動。

雞的公母差距明顯,不像鴨子和鵝等家禽。公雞除了冠子和肉垂比母雞大,在爪子上麵向後還長有一個長刺(spur),學名叫雞距,也算是第五趾吧。這也是在與其他公雞戰鬥中的一大利器。

記得小時候曾經研究十二屬相,發現所有單數序號的動物腳趾數都是單數,意味“陽”,而雙數序號的動物腳趾數都是雙數,意味“陰”。比如鼠(5)、牛(2)、虎(5)、兔(4)。可是雞的序號是10,所以屬相上的雞應該是陰性,有趣的是母雞是4個腳趾;如果是公雞的話,就是5個腳趾了,壞了規律,和其它的陰陽間隔次序不一致了。但現在雞年宣傳畫上的雞都是大公雞,感覺有悖原設計,屬相雞應該是母雞才順。

雞的生命周期:

  • 孵化期:雞蛋孵化期通常需要21天。在這段時間內,蛋內的胚胎開始發育,最終孵出小雞。
  • 雛雞期:新生雞需要特別的關心和照顧,以保證它們的健康生長,通常持續至少一個月。
  • 青年期:雞在青年期開始進入性成熟,母雞開始生產蛋,公雞開始打鳴。這個階段通常在約4~5個月時開始,但對於不同的品種和飼料,成熟的時間可能略有不同。
  • 成年期:雞在成年期達到體長和體重的最大值。在這個階段,它們通常開始生產大量的蛋,並且肉質最佳。

雞的統計

根據2021年的Statista統計,全世界共有258億隻雞。這是從1990年的106億隻雞、2000年139億隻雞、2010年197億隻雞,逐年慢慢增加起來的。而這段時間的世界人口分別是53億、61億、70億,到2021年的78億。兩者相除就是這四個年頭的世界人均雞數:2.00,2.28,2.81,3.31,看來生活明顯在逐步改善。2021年中國人均擁有雞數是3.64,美國是4.53,都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前十名養雞大戶就有165億隻雞,其中中國的最多(51億),接下來是印尼(35億),後麵是巴基斯坦(16億)、巴西(15億)、美國(15億)、伊朗(10億)、印度(8億)、墨西哥(6億)、越南(5億)、俄羅斯(5億)。

僅中國大陸就生產了5863億顆雞蛋。印度是第二產蛋大戶,但隻有1220億顆雞蛋,印尼(1146億)和美國(1107億)緊隨其後。中國年人均雞蛋數(419),美國(334)。

肉雞全球產量是1億噸,其中美國第一,是2000萬噸;中國和巴西差不多,都是1500萬噸左右。肉雞出口大戶第一是巴西(460萬噸),第二是美國(336萬噸),第三是歐盟(180萬噸)。比較一下:全球豬肉產量是(1.12億噸),牛肉是(7000萬噸),羊肉是(1600萬噸)。中國年人均雞肉(11公斤),美國(60公斤)。

注意蛋雞和肉雞不是非黑即白:蛋雞在下了一年的蛋以後,產蛋率會下降,往往變身成肉雞。由上麵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飼養的雞主要用於產蛋,雖然也有不少肉雞;而美國飼養的雞主要是肉雞,雖然也有不少產蛋。

從上麵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現在是多麽的依賴雞,簡直不可想象沒有雞的世界會怎樣。

雞的英文叫法

雞不僅在中國文化裏是一個重要角色,在西方也是一樣。下麵關於雞的英文詞匯就可見一斑。

一級詞匯:

  • Rooster - 成熟公雞,這個詞源於18世紀末,是為了避免 Cock 連帶的性含義而產生;注意 Cock 在字典也是公雞,但在西方一般少見日常使用,因為這個詞也是指男人的“那個”,慎用!就像在說國語時盡量不要在”雞“的後麵連接一個語氣詞“吧”一樣;Cocky 常有“驕傲、自大、好鬥”的意思,可以正常使用。
  • Hen - 成熟母雞;美國俚語(1. 複數常用於一群嘰嘰喳喳說笑的婦女;2. 男變女的Trans Girl的”那個“,從 Cock 對應於公雞而來);蘇格蘭俚語(婦女,非貶義)。
  • Chicken - 雞的總稱,Rooster 和 Hen 都是 Chicken;美國俚語(1. 膽小鬼、笨蛋、失敗者;2. 一公斤可卡因,因為一塊可卡因也稱 bird;3. 一種比膽大的遊戲;4.性感的女人;5. Spring chicken 年輕人:小家夥,小鮮肉)。

二級詞匯:

  • Biddy - 剛剛出生的小雞仔兒(有時也稱母雞為biddy);美國俚語(女孩,蕩婦)。
  • Capon - 閹雞,因為不再打鳴了,可以減少雞群的躁動,使雞舍更安靜。
  • Chick - 小雞,美國俚語(女孩、女人,往往指好看、撩人的)。
  • Chook - 相當於Chicken,澳大利亞、新西蘭版本;俚語(相當於美國的goofy)。
  • Cockerel - 小公雞,或叫公童子雞,也稱為crower,一歲以內的 (現在養殖的肉雞都是一歲以內的);美國俚語(1. 老鼻子了,表示多;2. 特別女性化的男同)。
  • Pullet - 小母雞,或叫母童子雞,一歲以內的,往往是還沒下蛋的;在養殖界,專指22周以內的生長期的雞,不管公母,因為這時還沒有性成熟; 美國俚語(膽小鬼)。
  • Yardbird - 溜達雞 ,美國俚語(1. 指在監犯人;2. 指沒錢又想吸毒,就會在大街上無事閑逛找人蹭毒品的;3. 軍隊裏做苦力的戰士)。

三級詞匯:

  • Bantam - 矮腳雞,小型的雞種。
  • Boiler - 肉食雞,一般6~9個月大的,這種雞肉質結實、脂肪含量適中。
  • Broody - 母雞的抱窩狀態,英文稱“go broody”;這時母雞體溫升高、好像總是若有所思、鬱鬱寡歡,所以broody也有”憂鬱的“含義;而母雞孵卵(hatch)的動作叫fluff(在拍攝三級片裏進行氣氛熏染也叫fluff)。
  • Broiler - 肉食雞,一般工業養殖隻需長到4~6個周即成,但長得慢的可達14周。
  • Chicken coop - 雞籠子,也稱 hen house。
  • Cockalorum - 自覺得了不起的小人物。
  • Cock-a-doodle-doo - 公雞打鳴,同Crow。
  • Chanticleer - 一隻法國雄雞,來源於中世紀;Chanticleer 以為太陽是被它喊出來的。
  • Chickenhearted - 懦弱、膽小。
  • Crowing - 公雞打鳴,也可引申為歡呼勝利。
  • Dunghill fowl - 雜雞,或叫混血雞。
  • Fryer - 小個肉雞(Broiler),在兩公斤以下的,大的叫Roaster。
  • Gallus - 拉丁語高盧人,這個拉丁語的另一個意思就是雄雞,Rooster,故有高盧雄雞的說法。
  • Layer - 蛋雞,也叫 egg-laying hen,相對於 Broiler 肉雞而言。
  • Nest Egg - 放在下蛋窩裏的假蛋,用於示範給Pullet看,引Pullet來此下蛋。
  • Roaster - 大個肉雞,比Fryer大的Broiler,一般要長3-4個月。
  • Straight Run - 把Pullet和Cockerel放到一起混養,也就是自然孵化後的狀態。

飼養術語(對雞和蛋都適用):

  • Free range - 放養的,在北美不是一個嚴格的標準,但總體上說就是大院養雞,雞可以亂跑不受什麽限製,頭頂藍天腳踩大地;歐洲對此有明確要求,Free range 標的雞場必須保證平均每隻雞有不小於規定的場地麵積,即給定的雞場有養雞數的上限。這是最有雞權的養殖方法了,基本上靠自然光線調節雞的生理狀態,所以產量就會低一些,成本和價格也就高一些。
  • Free run - 散養的,也叫 Cage free(無籠),指雞在雞舍(barn)裏有四處活動的空間,也可以來回走動,但和 Free range 比,是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即便雞舍的麵積可能很大。這也稱為 barn system,indoor的。這是考慮到成本和雞權的平衡養殖方法。因為可以使用人工光源開控製雞的生活節奏,所以產量要高於Free range,但也因其室內特點也會有因通風導致的問題。每隻雞有超1平方英尺的地方就是好的Free run雞舍了。
  • Organic - 有機的,理論上說應該也是 Free range 的,但這個詞被玩壞了,不好說,其核心內容是飼料、雞種、飼養過程都是按某種規範來的,並經得起審計。這是注意雞權外加市場策略的養殖方法。
  • Yarding - 院養的,美國特有,就是在小地方做 Free range 外加 Free run,以節省空間。
  • Battery cage - 籠養的,也稱為 Conventional cage(傳統籠),就是每個籠子裏有若幹隻雞,往往是4~8隻,並把這些籠子一排一列地摞起來放在雞舍裏,每隻雞的占用籠內麵積小於A4紙的大小,雞們伸不開翅膀,一輩子都走不了幾步。這是蛋、肉雞生產效率最高的方式。因為有點太不講雞權,這種方式正在被淘汰,事實上歐洲已經禁止了。這是最不講雞權的養殖方法。
  • Furnished cage - 大籠養的,也稱為 Enriched cage (升級籠)或 Colony cage(殖民籠),就是雞的福利比 Battery cage 好一些的,每個籠子大很多,可以養上百隻雞,每隻雞的平均占有麵積也比Battery cage的大50%,可達近1平方英尺。雞可以移動,可以伸展翅膀,但空間還是有限。這基本上是介於 Battery cage 和 Free run 之間的。不過,現在也有呼聲要取締。

【籠養 - Battery cage】

【大籠養 - Furnished cage】

【散養 - Free run】

【放養 - Free range】

看了這些說明,大家可以理解為什麽Free range的雞蛋比普通雞蛋貴那麽多了吧?貴有貴的道理。我兒時家裏養的雞現在應該稱為Pasture-raised,比Free range還humane。

引申一下:極權獨裁社會(比如北韓)就像籠養雞,Battery Cage,每隻雞/每個人都被限製在某個空間中或某種狀態下,不能隨意活動;西方民主國家(比如歐美日澳)就像放養雞,Free Range,每隻雞/每個人都在大院柵欄(國家法律)的限製下自由活動;而另一些中間狀態的的國家(如一些政教合一的國家、威權王國),就像散養雞,Free Run,在大雞房內可以有限的活動,但還是有不少限製,比如教規、王權、傳統等。

從產量看,不管是產蛋還是產肉,籠養都有優勢,放養最差。但從質量上看,放養就要好很多,當然也貴很多。所以當今的趨勢是放養化(民主化),以提高質量為主流。

在市場中如果打價格戰或物資不足時,籠養有很大的優勢。當物質極大豐富,人們追求質量時,就需要放養了。

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玩個遊戲:把自己了解的國家歸類到上麵其中一種,看看是否都可以對應上。注意,有的沒有完全開化的,超出了Free Range,連(大院)法律限製都很少了,成了野雞,Wild Life,那其蛋肉產量都會極低,質量也不會好,因為飲食營養成份不夠。

雞的社會

雞是社會動物,並且在雞群裏有嚴格的等級製度。這種等級製度在公母之間是不一樣的。

在野外生存環境下,和多數社會動物一樣,雞群算是母係社會。獨自活動的雞多是公雞,母雞多是姐妹群居,幾個到十幾個。

公雞就像雄獅,是外來戶,需要挑戰原來的雞王,才有可能加入雞群,成為新雞王。不過,雞王國的領地不大,所以衝突也就不多。倒是在早年家庭坊飼養環境下,公雞聚積並爭王的機會暴漲。

母雞孵出小雞後,每窩十幾個,一般帶到三個月大就把它們攆出去獨立了。獨立的小公雞會出去自己找其他的雞群,如果正好群裏沒有公雞,幸運的它就可以在這裏當雞王了;如果已有雞王,就需要挑戰了,勝者為王。敗者可走可留,但留下也是在從屬地位,獲得母雞配偶權的機會大大減小。

公雞的晨鳴是由於體內的褪黑素作用,對光的敏感產生的。但公雞平時的打鳴則往往是求偶式呼喚,或宣告領地的主權,以警告其它公雞。

公雞對待對手的模式分三個階段:抬頭挺胸拍打翅膀,這是警告級模式;豎起脖子上的羽毛(heckle),這是準備戰鬥模式;喙爪翅膀並用,撲向對方,這是戰鬥進攻模式。

公雞不會攻擊母雞,反而會照顧母雞。一個有趣的行為就是英語稱為 tid-bit call 的招食動作:公雞想討好母雞時,如果發現地上有什麽好吃的食物,比如一個小蟲子,它會啄起來再放下反複幾次,同時頭頸上下移動並發出”咕咕“的響聲,用來招呼母雞;附近的母雞馬上會過來吃掉賄賂,而這時公雞有可能會開始跳華爾茲舞(耷拉著一個翅膀,另一個翅膀正常),啟動求偶程序。

公雞也很會勾心鬥角。如果雞王發現有別的公雞用 tid-bit call 向母雞示好,就會馬上追殺這隻公雞。同樣,非雞王就隻會在雞王不在的時候才向母雞示好。

公雞有時也會做虛假的 tid-bit call,但更絕的是母雞往往能夠識別真假,雖然有時也會上當。

這種 tid-bit call 的招食動作和雞媽媽招呼孩子很像。

在一群雞裏,隻有雞王打鳴,別的公雞不打鳴或很少打鳴,因為打鳴是一種領地宣言。

母雞也互鬥,但是沒有公雞鬥得那麽血腥,因為公雞往往是處理敵我矛盾,而母雞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母雞可以很快地、不動聲色地在雞群內產生等級關係。

母雞不是傻白甜,它們很聰明,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母雞中這種等級關係符合數學裏的遞推規則,即如果 A>B 且 B>C,則 A>C 自然成立,無須比拚。雞群裏的這個等級次序也叫“啄序”(pecking order)。在飼養的母雞中,新加入的母雞會很快在雞群裏找到自己的啄序位置,不必和所有的母雞一一過招。一旦啄序建立好了,低啄序的母雞在被高啄序母雞啄時是不反抗的。而這種啄往往很輕,更多的是形式上的霸淩。

雞有情緒變化,而且會影響到產蛋。母雞對是誰下的雞蛋並不在意,孵蛋時一視同仁。因為不是它下的蛋也多半是它的姐妹下的。母雞們一般習慣把蛋都下在一個地方,以方便將來孵化。

母雞在無聊的時候會發出長長的”啊“聲,好像表示這附近沒有吃的了,也不知道該去哪裏,隻好閑逛四處看看,就好像有人無聊的閑逛,嘴裏還哼著二人轉一樣。公雞則沒有這種聲音。

母雞對吃食很執著,而且對食物是分級的。對於最喜歡吃的東西,它們會拚命搶,不管有沒有危險、旁邊是不是有人,也不管自己是什麽啄序,即便被啄也不停。公雞則沒有這麽貪吃,也會比較警覺。

母雞發現有危險臨近時,比如有鷹或者狐狸靠近,它們會把全身的羽毛支起來(puff),並發出”咕咕“聲來警告。有時母雞對這些撲食者的反抗也很激烈,特別是有小雞仔兒的時候。有報道說母雞曾經啄死過鷹和小狐狸。

母雞在不舒服(雞瘟)或不高興時,有時也會支楞起全身羽毛(puff),但沒有“咕咕”聲。

科學實驗觀察表明,雞的認知能力相當出眾。在很多設計的實驗中,雞的表現都超過了貓、狗和靈長類動物,甚至超越了小孩。“呆若木雞”這個成語並不十分恰當,不過用了“木”字也算合適吧。雞可以記住100多隻其它的同類,並記住它們的啄序(社會地位)。雞可以和別的物種也建立聯係,甚至撫養小狗小鴨,非常有愛。雞也可以發現各種潛在危險,提前預防,人們經常低估了雞。

母雞變性?這個可以有......

母雞還有一大特殊功能:變性。大家都知道,動物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比如,人的性染色體XY成為男人,XX成為女人。雞也類似,但不同的是ZW為母雞,ZZ為公雞。當一群母雞長時間沒有公雞時,就會有一隻母雞自告奮勇,承擔“公雞”的角色,和母雞交配。它提供的性染色體可能是Z,也可能是W。同樣可以和接受方母雞的染色體配對成為ZZ或ZW,即生出可以孵公雞或母雞的受精雞蛋。沒有研究說明染色體萬一配合成了WW會有什麽結果,我估計相當於未受精的雞蛋吧?

這時母雞的形象也會略有變化,有時也會打鳴。但從生物染色體角度上來說,它還是母雞。這種母雞雄性化的概率大約是十萬分之一。

拓展到當前美國時髦的Wokism:好像男男生小孩也不是不可想象,性染色體XY俱全,生兒生女都有希望。不像女女生小孩,就算可能,也隻能生女孩,性染色體永遠是XX,就像《西遊記》裏的女兒國一樣(還是吳承恩想象力豐富,或是早就發現了女性染色體XX?)。

母雞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性逆轉呢?原來母雞的身體構造很特別:它雖然有雙側生殖套件,但隻有一側會發育成卵巢,並且產卵;同時,另一側被抑製,保持著未分化狀態。當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一般是因其已發育的卵巢損壞,其未分化的一側就會啟動再分化,可能會發育成睾丸,具備了公雞的基本性特征。因為新分化出的睾丸會分泌大量雄激素,其形象也會向公雞靠攏。如果這種變化的條件消失了,它可能還會變回去重新成為地道的母雞並且下蛋,比如損壞的卵巢功能恢複了。

如圖,這就是母雞中的戰鬥雞。

還有一種假性母雞變性。就是在一群母雞中,某個啄序最高的母雞可能會變得像公雞那樣喜歡打鬥,並欺負其他母雞,鬧得雞群不寧。這種情況往往是發生在母雞開始產蛋,剛剛進入性成熟期時。母雞這種行為也被稱為“迷性”(confused)母雞,和前麵的變性母雞的行為方式不同,她還是能下蛋的,也不會打鳴,隻是精神錯亂,以為自己是公雞,非常有攻擊性。嗯,社會地位過高的東西都會有不切合實際的想法,誤以為自己是萬能的。

這時隻需要把這隻迷性母雞關幾天禁閉,讓它脫離雞群獨處一段時間。等她消停一點了,再讓它回到雞群。這時,它的啄序會丟失,必須從新開始融入雞群,問題也就解決了。

但公雞不能變性,因為公雞的雙側生殖套件都是早早就發育成熟了的,不存在再分化情況。有時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雄性激素水平下降,公雞也會表現出一些母雞的性狀,但是下蛋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沒有卵巢。

如圖,這就是公雞中的拉胯雞。

結論:下蛋公雞是不存在的。母雞中會出現戰鬥雞(具有公雞特征),而公雞不會逆變。

飼養雞的方式與人類社會之類比

前麵在雞的飼養方式上提了一下,把國家形式和雞的飼養方式做了一個比較。其實再拓展開來,把雞的社會和人的社會也可以做一個類比。這是與劉欣慈的《三體》裏火雞農場的概念類似,不過更現實一些。

原雞對應就是原始社會的人類。那時人類沒有國家,隻有以母係血緣關係形成的族群。生產力及其低下(下蛋不多),生活沒有保障,但非常自由。族群之間的戰爭也主要是因為爭奪生活資源。

早期馴化的家雞基本上都是放養的,對應的是早期城邦式的民主社會。這在西方以雅典民主為代表,在東方以周文明為代表。雞們的生活環境基本有保障,生產力也有所提高。但因為飼料質量差,其生產能力有限。因為有了邊控,沒有了雞群之間的戰爭,但雞群內部的矛盾還是把雞們逐個分出等級來。

規模化飼養的籠養雞對應的是極權/集權社會,其特點是把人“綁”在土地上,或者用法律製度禁錮在某一狀態下,甚至世襲下去。印度的種姓製度、歐洲黑暗的中世紀、政教合一的統治、北韓式的極權,中原帝國等,都是這一類的代表。雞們的吃喝看上去有一定的保障,生產力提高了,但僅此而已,因為雞們沒有了自由,有時連張開翅膀也不行。這時雞群內部的啄序相關的雞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所謂了,關鍵的是雞隻能快生、快長、快下蛋、快殺了吃肉,一切都是為了投入產出的效率,服務於統治階級。

規模化飼養的散養雞對應的是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其特點是效率第一,大規模生產,不養閑人,不行就淘汰。早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改開後的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等都是這一類的。這種方式產量是挺高,但也有各種弊端,而且因雞舍環境容易產生傳染病(比如經濟危機)。這種條件下雞權有一些有限的保障,但自由度還是很差,有很多軟性和硬性的限製。

規模化飼養的有機雞對應的是現代民主社會,其特點是不以效率為唯一目標,講究綜合質量。現在大多數的歐美民主國家,包括日韓澳新等,都可歸為這一類。雞們的生活質量有保障,自由度比較大、有自然屬性元素,生而為雞就有雞權。雞的健康情況也比較好,對自由的限製很少。生產率並不是最高的,但產品質量一定是最好的,而生產成本肯定也是最高的。所以說,“民主”是一個奢侈品。

農家非規模化飼養的溜達雞對應的是國家治理比較拉胯的腐敗社會,可能是民主社會,也很能是獨裁社會。非洲有不少國家屬於這一類。雞們的自由不少,但是事故也是層出不窮,安全沒有保障,生產效率低下,和原雞情況相近。

這裏的對應隻是一個大致。每個社會都因國家製度、文化屬性、民族特點、自然資源、曆史傳承等方麵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因此,映射到一個具體國家的情況,可能不是很典型。比如日本,人民在充分自由的情況下也有不少文化曆史等方麵的限製,可以說是在有機雞和散養雞之間吧;再看古巴,大概也是在溜達雞和散養雞之間;至於南非,好像是在溜達雞和有機雞之間。

雞權和人權有點像,重視人權的國家一般也重視雞權。雞及其蛋的質量與雞權成正比,人及其生產的產品的質量是不是也是與人權成正比? 

Just一孔之見。

----

【不同的雞~答案】2-3-5-6-7-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