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書屋

人生凱旋路, 歌行不停步。 舍得拋物外, 執著追星去。
正文

母 親

(2023-04-02 18:33:16) 下一個

         母     

 

人世間最神聖最偉大的人,莫過於母親。她養育了整個人類,她布灑了人間溫暖與慈愛,她蘊藏和播發了人類全部文明和全部文化。

小孫孫是怎麽長起來的?小孫孫是怎麽會說話的?小孫孫又是怎麽董起事、彈起琴、讀起書?這每一天、每一事、每一節,我都看見了,教我明白了,做個媽媽多麽不容易,又多麽神聖偉大。 

年青人貪睡,包括年青父親,他們可在孩子哭鬧不已裏齁齁酣睡;而年青母親卻不可以,因為她不能,孩子一咳,或者一個翻身,她都能警覺,馬上應對。有幾位心理專家都那麽形容,說媽媽身上有小兒感應器。這話好像有些玄。一些年輕媽媽對我說過,許多老婦人也講過,孩子媽媽可在雷聲滾滾裏沉睡,嬰兒一聲啼叫卻能喚她覺醒。母子連心哪!感應器,連著心。正是這種連心,才使繈褓長成壯漢,叱吒風雲,走遍天涯;正是這種連心,才使人類從遠古走到今天,造成了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和中華文明等等人類文明;正是這種連心,才走出了人類精英,如華盛頓、如愛因斯坦、如達.芬奇、如霍金……誰能不說,母親偉大啊!

如果說嬰啼母醒多少還有些人類本能的話,那麽另外一些事卻非本能,而是出於心甘情願。

長途旅行中,滿車人都被顛簸得昏昏欲睡,隻有幾位抱著娃娃的年輕母親還精神著哪,即使偶爾也眯眯眼,但雙手卻攏得挺緊。娃娃睡在媽媽懷裏,既溫暖又輕搖,媽媽承擔了全部車搖車顛……餐桌上,人們在享用熱湯佳肴,慢悠悠地品,仔細細地嚼,但年輕母親卻不一樣,她好忙哩。吃飯,往往三口並作兩口,涼了熱了也不甚在乎,她在乎的是坐在她身旁的孩子。她偶爾要把合適的大人們的飯菜塞給孩兒口中,還時不時扯著孩兒的衣襟襖袖,防止他做出過於超越規範的舉動,比如用筷子敲打桌椅、爬上桌子等類不雅;嘴呢,還常常叨念著和手上相呼應的詞語,什麽“豆豆”、“肉肉”啦,“敲桌不好”啦,等等。有時還要幾起離座,為孩子取些特用物,像水瓶、玩具啦。可想而知,年輕媽媽這飯是怎麽吃的。其實,稍早時,年輕媽媽是一勺一口地喂了小兒正餐,現在是特為讓孩子加入家人們的行列,讓小小人兒體驗家的溫馨,也給家人尤其是長輩們增添些少長鹹集的幸福感。年輕媽媽這用心不謂不良苦,然而卻苦了自己。不過,這都是心甘情願………就是在這種心甘情願裏,孩子學會了母語,學會了走路,長起來了,上學了。上學出門前,媽媽還要給粗心的孩子整整衣襟,再扣好扣子,或者正正衣領、帽簷,嘴裏還嘮叨著:衣冠要整………上下學,媽媽要陪路;學琴去,媽媽要陪學,而且還要跟著學,回家正好當助教作輔導。這種陪與練,竟然數年如一日,直到孩子懂事、學練入境………

十幾年裏,孫孫長高了,是年輕媽媽把自己的美好青春融進了兒子的成長。我從年輕母親對兒子們的慈心關愛、甘心奉獻,又想起了我老妻年輕時候的兩件事。

一件事,每每想起,都叫我寒慄。那是要人受折磨的文革年月。三十斤糧、三兩油,已令生活過於清苦,卻得白天苦幹、晚上開會。午間一小時休息,還得回家整灶升火,熱飯溫湯,人已經活得跟頭把式。1974年深秋,我正外差。妻子歸家卻迎來兒子哭鬧,左晎右勸鬧不停,隻得抱向商店,買些餅幹之類的零食。但兒子不要,卻指玩具大吵。那玩具幾元錢,夠全家一天生活費,太奢侈了。這更引起兒子大哭不止,歸家來已過午後一點。無奈下,扔下兒子,她空腹登車去上班,很怕遲到過晚。緊踏腳踏中,迎麵飛來一騎單車莽撞青年,他逆向直衝,竟把妻子撞倒,妻子摔進緩速行駛的拖拉機後鬥下。司機聞聲急刹車。猛然間,左前輪即刻碾腹而過………不知是老天賜福,還是閻羅開恩,妻子輪下得餘生………後來我察看妻子下腹,竟然一道紫青印痕……我對她說,謝天謝地呀,沒吃午飯………

另件事,是一封寄兒書。兒子應考困頓,精神負擔過重,我送他農村故地調養,托付親友照看。她放心不下,曾隻身探望,歸後寫了這封信。她懸心未下,語中含憂,情中無淚,讓兒寬心少燥,而且還勸他,歸家日順便探望身居異地的老祖母。言辭可謂用心入微啊………可想而知,母與子的傾心對話情脈相通,對深山孤燈下的兒子,能產生甚麽樣的心頭淨化力和人生拚搏的衝擊力;更可想而知,與老祖母隔代人的相互慰藉與貼心,無論對老者或少兒,該有多麽潛入肌膚、激越神經!母親的心,母親的情,母親的思,母親的智,深深似海啊。這封家書到底在兒子心頭激起多大風浪,送去多少春日和暖,能如詩聖杜甫所言:“家書萬金”,我無從知曉。但從兒子謹心慎意地珍藏無失,且能保留到今天以及而後的斷然抉擇,我敢斷定,是母親的智慧和母子之情,驅散了兒子心頭的陰雲,產生了自我超越,走出了精神峽穀。而後,在她的引導下、支持下,和全天候陪伴下,轉擇門類,一心拚讀,兒子終於考上理想大學。是母親的苦心和操勞,成就了兒子前程;更深一點說,是母親的不懈努力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走向。從此不再隻吃窩邊草,走上天涯創業路。

從幾位年輕母親那裏,有想起了我自己的母親。

我想,我的母親養育我,大概也能像她們那個樣子。但是,那個時候,母親所麵對的同今天卻很不一樣,窮啊。缺衣少食,不得不節衣縮食、勤苦勞作。那時候窮農村沒牛奶,沒煉乳,需要嚼“奶布子”喂嬰兒。就是把煮得半生不熟的高糧米嚼爛,用生布擠出漿汁,再上鍋煮開,而後喂兒。這檔事兒,既麻煩又費牙口。我的媽媽就因為年輕時嚼這種“奶布子”,磨壞了食牙,過早地衰老了。

那時候工人農民都很苦,年入過低,更顯得女人幫襯家庭經濟拮據的不可或缺。母親為了給家裏減輕壓力,四十多歲後,竟然扛起鎬板,走進老山開荒種地。災荒年月,她用深山溝裏的孤獨寂寞和揮汗如雨,為兒子們換來了糧豐菜足,兒子才得以學業有成。後來,母親已近五十歲了,還給人家食堂挑水做飯,為的是帶出嘴去又掙回幾個零用錢。

母親以她的母性輝煌,承擔了農夫和雜役的差使,幫助爸爸支撐起窮苦黑暗的矮屋脊,讓我們三兄弟活下來,讀起書。母親,在我家族改變命運的長程中,是重要功臣。

母親的婆婆在四十歲時守了寡。兵荒馬亂年月,領著兩個兒子艱難度日。有人勸老夫人另嫁,她心如死灰,穿上寬衣袍,素衣著,挽起婆婆糾,一心守著兩個兒。靠家中薄田、賴手上針黹,在省城裏供養兒子讀書。一兒讀了師範,一兒念了礦業。新國家裏,一兒為農村商業建設貢獻終生,他所執掌、主管的成本會計,受到政府表彰;他所主持的小小企業,竟年年成為省級先進。另一兒為國家建材業的發展做出卓越成績。誰能知曉一種石墨乳生產竟然成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彩電業的攔路虎。就是老夫人當年苦心教讀的這個兒子,析解了這隻攔路虎,拿下了科技創新與批量生產這兩重難關。誰能評說,這老母親該有多大貢獻?別人誰都難以說清楚,她這個兒子卻說得清清楚楚。他說,是媽媽的苦心嚴教,否則,我就逃學到底了。表麵上看,老夫人的一樁樁舉措都是為了兒子離開土裏刨食;但實際上,老夫人拚盡年華卻是為社會為國家準備了人才。

所有母親的所作所為,大概都是默默地、無私的,甚至是無聞的,不為兒知也不為人所知,因為她們從來也沒有想到過要索取回報。自然,她們的言思舉止,大多都不是驚天動地,多屬平平常常、平平凡凡;但平凡平常裏卻蘊含著不平常不平凡。是他們,把自己的平常與平凡、智慧與拚搏、理想與生命,無私地融匯進兒女子孫的身心靈魂,融匯進人類的進步與發展。

向母親們致敬! 

                                      2010.8.31.   於玉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