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12554&tid=2722435589029756928&ref=regulartopics
作者:來吧路人甲
詩雲:
欲忘未忘燈火闌,得過且過啟心寬.
冰凝已凝塵緣聚,願望難望心意寒.
可惜是醒猶未醒,無聊惟看完還看.
翻尋味聽歌聽夢,往日情歎不可歎?
--平仄通-七律 舊照片〔舊作改〕
平仄兩通指的是該字任何意義都是可平可仄.大概隻有幾十個字.另一種是同字異韻,異義異韻,字雖同,義不同,平仄不能相混.這有幾百個字.這裏隻談平仄通.
上麵七律把平仄通安排於二四六七追些平仄不可移易的位置,以顯示是真正平仄兩通字.
最平常的平仄兩通字是看,聽,歎,譽,忘,望,過,凝,醒,虹,霓,過,〔過錯仄除外.〕,觀〔寺觀仄除外〕,帆,嵌,...
平仄兩通字是雜體詩的萬應膏藥,開拓格律雜詩更廣闊境界.〔如平平平仄仄,回文:仄仄平平平,下三平,忌.於此,在第三字用了平仄兩通字可解決困惑.〕
雜詩反覆體曆來一直都不計較平仄,因為幾乎不可能.我以平仄兩通字+折腰體+正體,將之規範入格律.似是成功的.如:
酒茶詩情
柳湖珍飾看,茶吟律詩聽
酒酤醇色歎,遐沁逸思醒.
〔至於其他如:思,動詞平,名詞仄,...等並非平仄兩通字....楓紅秋思係思親.是同字異韻.〕
2010-01-16 11:31:57 >>
作者:陳譽 回複日期:2010-01-16 10:04:29
突然醒了坐沙發
----------------
我的沙發易坐
2010-01-16 20:58:34 >>
謝謝各位頂貼.
常用還有:兼,蛩,眈,售...
上麵的譽,應是動平名仄.
2010-01-16 22:20:21 >>
一個大人物:謝謝指教.
既然先生提到王力,這就好辨.因我也基本認同其理論及總結.
由於廣韻成於宋初,206 韻部.平水韻成於金朝,106 韻部.一般認為是廣韻之歸略本.韻部少了一半,有更大活動空間.後人亦漸漸依平水韻作詩了.所以我的回答以平水韻而不以廣韻或唐韻切韻.
我說的是平仄兩通字,並沒有說通音.既分屬平仄,音當然不同了,這應是常識.這點與你並無不同.至於我說任何意義,可能有語病,應說任何〔時候〕會好些.而你說兩通字是杜撰的,也隻好由你.因韻書上〔手上剛好有合壁〕,都是〔某韻通〕雲雲.要拗也無謂.
我說的幾十個字,其實王力先生隻說了十幾個字.而是我的朋友〔最早設計網絡韻書者〕從詩韻合壁及佩文韻府等檢察得來.但大部份屬僻字,用之極少.所以我亦隻列了十幾個.
再說一次:是平仄兩通字,不是平仄兩通音.〔我不至於傻到平與久會同音.〕
至於讀音,以前也有發過貼,隻是一時找不到.大約是說:平水韻的音韻在過去是一種普遍接受的書麵文學語音韻,井非當時的實際讀音.這是很多人的誤解.它始終和任何時期漢語口音都存在著距離.平水韻並非代表一時一地的.而是既反映了當時長安周遭方言的特色,也保存了相當多的古音成分〔在古詩中〕,並參雜了當時某些南方方言特色.這部韻書實際是中古漢語的全麵總結和調和.這說明,近體詩所采用的詩韻,在語音結構上一開始就和口音存在著一定差異.這個問題之所以沒人非議,是詩家都明白,這隻是一個用於詩作的書麵語音韻....打住,不然越說越遠了.
2010-01-17 14:01:51 >>
歡迎討論.
2010-01-18 00:07:09 >>
謝大人物討論.
真正像樣的好格律詩也沒有幾首是用平水韻寫出來的。所有唐詩,以及宋朝早期的格律詩都不是用平水韻寫出來的,實際上平水韻形成以後格律詩就接近滅亡而壽終正寢了。
----------
這不明白.平水韻隻不過是廣韻,切韻,唐韻的寬鬆化.而肛化表著近九百年來梧律詩的分韻標準,怎就壽終正寢了.有清一代詩的複興難道不是以平水韻為準繩?唐詩雖不按平水韻,但宋以後曆來審詩者還是以平水韻為其最重要評判.因相對於廣韻等,平水韻是寬的韻.
樓主認為極少。這是對的,非主流的東西本來就不應該多,這個極少數的存在其實就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所以大人物是不認為該有兩通一說。
-------------
平仄兩通字乃韻部的一小枝,並非主流與否的問題.一株大樹隻有一個主幹,把所有枝葉去掉了,就隻能是禿樹了.當然你可以把枯枝去了,但兩通字不是枯枝.還有異義字也不是枯枝.特別是:看聽望歎...之類其使用頻率更是驚人.
另者,作為一個雜詩作者,平仄兩通字確是雜詩格律化的一大扳斧.
詩的格律軌跡一直是向著寬的方向走的,以前如是,以後也不會變.如詩韻,向今音靠攏[不是取代]在所難免.問題是不能把口語當成詩韻.詩韻是詩的書麵音韻,而非口語.
2010-01-18 17:48:42 >>
前麵所寫基本憑印象.今日找來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就平仄兩通字轉述如下.
第一章 近體詩
第十二節 聲詬的辨別
12.6
...(一)雖有平仄兩讀,而意義不變。此類大約因為原來讀平聲,後來在口語裏變成了仄聲(或兼讀仄聲),而詩人在吟詩時卻隨意用古代的讀法或當時的讀法。
12.7 (一)雖有平仄兩讀,而意義不變者.
看,..過...望...忘...聽...醒.
〔王力先生舉了此六字說明.其中指出過錯之過,聲望之望必讀仄;,〕
2010-01-18 20:17:36 >>
我不是詩理論研究者,對於王力先生等前輩極少異議.因王先生從西南聯大開始在幾代學生協助下幾十年所作的努力,我向來欽佩.至於說他是揣度家,更說不出口.但私底下,我相信作為任何人,包括你我,都是揣度家.隻是他有名,有權威,較易被人相信,我或者我們不成.
說實在,開創鼎新,變革,在正統詩中我不敢.因我吸收還很不夠.不深入了解其中,而自以為是,我沒這膽量.但在雜詩中,我有時會試一下的.因雜詩有很多處女地.
我對王力詩理論提出過異議者大概是八,九年前初學詩時.對其犯孤平定義在網上發過意見.王力說〔大意〕:格律詩的平收句子中,全句除韻腳外,隻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做“犯孤平”.我認為〔仄仄仄平平〕這最正常句雖符合犯孤平定義,但並非犯孤平.因而認為王力之定義不嚴格.至於其他,在我有疑問時,還是最信王力先生.原因隻有一個.王先生得到那樣多人認同,不是浪得虛名.至於王先生的詩,倒是四平八穩,但還是少看了.
2010-01-18 21:45:01 >>
說實話,我沒看王力在《古漢語通論》看漢語詩律學是因為要學詩.
而我肯定不是斷章取義.因在此書中,甚至在另一本〔詩詞格律〕的犯孤平定義中都沒提到特例.
定義是要嚴格的,不能有絲毫差失.不像一般敘述可以偏重.而且也不能要求別人去看另一本書來了解答案.
不過這是陳年往事,我也知道王先生不可能會有如此閃失.但當時確有幾個資深的詩者亦覺得不規範.可見這確是王先生的疏忽.今日聽你一言,算是明白.但乃認為其定義有失嚴謹.當然也不會影響我對王先生的尊重.
轉載自:天涯社區
原作者:涼亭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