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利翁(Heraklion)是克裏特島的首府和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希臘的第五大城市,因港口而生,因港口而榮。
伊拉克利翁登上曆史舞台是在克諾索斯全盛期的時候。這裏曾作為克諾索斯的外港而繁榮發展起來,是連接克諾索斯與愛琴海其他地區的重要門戶。隨後米諾斯文明消失在曆史長河中,大約公元63年,羅馬人占領了克裏特,羅馬總督官邸就在島南部的哥提那(Gortyna)。
824年撒拉遜人(來自安達盧斯的穆斯林)登陸克裏特島,焚毀基督教堂,並在伊拉克利翁的舊港附近建立了一座要塞城市,稱為 “El Khandak”(壕溝城),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利翁。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占領了克裏特島,把城市改名為坎迪亞Candia。1669年,奧斯曼帝國經過22年的拉鋸戰後,成為這座城市的新主人。直到1913年克裏特島才歸屬希臘,伊拉克利翁,曾經的米諾斯王國的都城,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赫拉克勒斯Heracles, 來源於宙斯的兒子、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
現在的伊拉克利翁是一個美麗祥和的港口城市,堅固的城堡,多彩的小船和碧藍的海水,令人心曠神怡。城市到處都是熱情又安逸的希臘人,沒有聖托裏尼那麽商業化,旅遊業也足夠發達,交通便利,是抵達愛琴海諸島以及島內各處景點的樞扭。
清晨,站在庫勒斯古堡(Koules Fortess)的厚重石牆之上,能感受到海風與威尼斯海軍的回音。這座16世紀修建的要塞,用厚重的大理石和十字形炮口守護著港口,也是威尼斯人在克裏特最雄壯的城市印記。
沿著碼頭向老城裏走去。老城區不大,街道狹窄,隻能步行。老城從早到晚都熱熱鬧鬧的,周邊輻射狀的街道和巷子裏各種商店餐館酒吧鱗次櫛比,生活氣息濃厚。
威尼斯廣場(Plateia Venizelou )位於老城中心,廣場中央有一座噴泉,由總督弗朗西斯科·莫羅西尼(Francesco Morosini )主持修建於1628年,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莫羅西尼噴泉(Morosini Fountain), 也俗稱雄獅噴泉(Lion Fountain )。廣場上的人群川流不息,周邊商鋪、餐館林立,從早到晚都熱鬧非凡。
莫羅西尼噴泉的標誌性部分是四隻石雕獅子,張口噴水,圍繞中央水池。獅子是威尼斯共和國的象征(聖馬可獅),也象征力量與權威。噴泉中央為一個多層圓形石盆,盤盤相疊,自底而上。水從獅口流入八角形下池,再溢入外圍水槽,供民眾取用。
在17世紀初,威尼斯人為改善伊拉克利翁(當時稱為“坎迪亞”)的供水狀況,修建了一條長達15公裏的石砌引水渠,將伊達山(Psiloritis)山泉水引入城市。這項工程的終點就是這座華麗的噴泉。
走出威尼斯廣場,幾步便到了威尼斯涼廊(Venetian Loggia)。 它是威尼斯統治時代建造的公共建築,建於1626年,文藝複興風格,建築以典雅的造型著稱,是克裏特保存最完好的威尼斯建築。
涼廊的底層為敞開式拱廊,上層為封閉空間;涼廊後麵有多重石製拱門與壁柱;400多年前,這裏曾是貴族聚會與執政議事場所,奧斯曼時期被用作軍火庫,如今它成為市政廳。
總督莫羅西尼Morosini 不僅修建了威尼斯涼廊,還主持了著名的莫羅西尼噴泉,兩者構成了威尼斯統治的象征性紀念碑。
威尼斯涼廊Loggia的一旁,就是這座曾屬於拉丁教會的主教堂—聖馬可大教堂(Saint Mark Basilica)。教堂奉獻給聖馬可(San Marco)——威尼斯的守護神,建於13世紀。教堂正麵原本設有一座高聳的鍾樓,克裏特落入奧斯曼帝國後,教堂被改為清真寺,原鍾樓被拆除。
教堂外觀仍保留著13世紀威尼斯風格,但內部早已轉型為現代美術館。
聖提多教堂(Agios Titos Church)紀念的是克裏特島的守護聖人——聖提圖斯,教堂始建於拜占庭時期,經威尼斯人重建後成為天主教主教座堂,奧斯曼時期又一度被改為清真寺。如今,它是東正教信仰的中心。
教堂外觀典雅大氣,擁有高大的拱窗與圓拱門廊。教堂前方是一個精致的小廣場,綠樹成蔭,常有鴿群盤旋,是伊拉克利翁市民歇腳與祈禱的場所。
教堂內部莊重寧靜,裝飾以東正教聖像、吊燈和鍍金聖壇,拱頂高聳,營造出向上仰望的神聖感。教堂內珍藏有聖提圖斯的頭骨遺骸,供信徒朝拜,存於一隻精美的鍍銀聖物盒中。
那天我在教堂裏麵偶遇一場東正教婚禮。聖壇前,新人與神父一同圍繞聖壇緩緩行走,仿佛旋轉的時間;沒有講詞,沒有交換誓言,隻有莊重與靜默。儀式結束後,親朋好友們洋溢著濃濃的祝福與喜悅,作為觀眾的我也深受感染。
從教堂出來後,沿著1866街向南步行,路人漸多,街道愈發混雜——古董店、香料鋪、甜點店、手機維修店比鄰而立。
到了街尾,便見到古樸的 Bembo噴泉 與 Sebil涼亭 並排而立。一邊是16世紀威尼斯人拚接古典遺物所建的噴泉,一邊是奧斯曼時期的公共供水亭。兩者風格迥異,卻奇妙共處,仿佛與其形成文明對望。
在Bembo 噴泉的背後,老城集市逛累後最受本地人喜愛的歇腳點。
威尼斯人在這裏統治了450多年,給城市留下的,不隻是建築,更是一種城市秩序感:柱廊、廣場、噴泉、城牆和堡壘等。這座地中海城市,在他們手中被係統地構建。
參觀完伊拉克利翁後,來到克裏特島南部的馬塔拉(Matala),距離伊拉克利翁 65公裏,為1小時的車程。這是一處地圖上容易被忽略的小海灣,它因神話傳說籠罩著一層朦朧而浪漫的色彩。
在神話中,宙斯化身為一頭美麗的白牛,誘惑腓尼基公主歐羅巴騎上自己的背,然後帶她橫渡大海,到達克裏特島。從這裏登陸,又馱著歐羅巴來到哥提那(Gortyna),在那裏,宙斯現出真身,與歐羅巴結合,生下了三位兒子,其中包括著名的米諾斯(Minos)。
今天的馬塔拉海灘已經是一處成熟熱鬧的旅遊度假地,這裏的海水比克裏特島北部更清澈,藍色也更淺一些,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迷人。
馬塔拉海灘處在一個山巒環抱的港灣裏,海灘300米長,有細礫黃沙和清澈見底的深水。海灘被櫸樹遮蔽,在晚上,海灘上的酒吧都擠滿了當地人和外國人。每年六月,國際知名的馬塔拉音樂節都會在這裏舉行。
在海灣西北側柔軟的黃色石灰岩中,密密麻麻地布滿了開鑿出的人工洞室,有單獨成室的,也有彼此相通、錯落有致的,被稱作馬塔拉洞穴Matala caves。
這些洞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這裏鑿洞求生;到了古羅馬時期,這些洞穴則成為了墓穴與隱修之所。
20世紀1960年代,西方嬉皮文化將這些洞穴視作“自然與精神自由的庇護所”,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前來定居或朝聖,如今岩壁上仍能隱約看到他們留下的圖案與塗鴉。
現今則是戶外、攀岩愛好者的好去處。
坐在沙灘上,望著蔚藍的大海,身後是沉默的岩石,腳下是輕柔的細沙。下午的陽光就是曬,曬得皮膚微痛。
離開馬塔拉時,回頭望了一眼那些新石器時代鑿出的懸崖洞穴,腦海裏卻仍浮現歐羅巴騎牛上岸的神話殘影……馬塔拉,不僅是遠離塵世的美麗海灣,也是一扇可以窺見神話傳說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