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印象以色列(12)海法,巴哈伊的大同世界

(2023-08-25 05:28:05) 下一個

從阿卡出發,大概半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海法。海法(Haifa)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也是世界公認的最美海港城市之一。在十九世紀末,大馬士革與海法之間的鐵路便鋪設完成,而當猶太人移民到海法之後,海法便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海法最著名的景點非巴哈伊花園(Bahai Garden )莫屬了,這裏是巴哈伊教的聖地。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創立於1844年,是源自於伊朗的一個年輕宗教。該信仰認為曾存於世的各大宗教信仰都來源於同一上帝,隻是上帝在不同的時間派遣了不同的“聖使”去不同地方傳道。其創教先驅為巴孛(Bab,1819-1850),創教者巴哈歐拉(Bahaullah, 1817-1892),就象施洗者約翰和耶酥的關係。

巴哈伊信仰其最高宗旨是創建一種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實現人類大同,所為大同就是“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據統計,巴哈伊教已經遍及200多個國家,擁有800萬以上的教眾。

位於海法的巴哈伊世界中心是巴哈伊信仰的靈性和行政中心,世界中心包括了阿卡附近的巴哈歐拉陵寢、海法的巴孛陵寢及卡梅爾山上的階梯花園,以及其他巴哈伊拱形區域內的建築。巴哈伊世界中心也是巴哈伊信徒的朝聖地。

花園依山而建,階梯狀的設計讓它增加了不少立體感,加上波斯花園裏傳統的噴泉元素,置身其中,這個座花園會讓人產生一種放鬆、愉悅的感覺,絲毫沒有宗教的嚴肅。

巴哈伊花園的建造頗為曲折,自巴哈歐拉於1891年親選此處作為先知巴孛的長眠之地以後,工程斷斷續續達百餘年。最終在2001年驚豔亮相於世人麵前,如今這裏成為了旅遊勝地。雖然是一個年輕的宗教,一座新建不久的建築,卻在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與近代宗教有關的建築群。

巴哈伊花園沿卡梅爾山(Mount Carmel )而建,依山望海,共有19層階梯花園,代表巴哈伊教每年19個月的曆法。在入口處接受完安檢後就可進入花園底層。

對稱齊整的巴哈伊花園洋溢著濃鬱的波斯風情,一條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階梯位於花園的中軸線上,而兩側幾乎完全對稱的園林景觀。

我們站在底層第一個平台的大門前等著,近半小時還未見有人來開,詢問安保人員後才知道這裏不能打開。單純的我們原以為可以直接從這裏一直沿著階梯登上花園頂部。

巴哈伊花園的參觀區域分成花園的底部、中部和頂部,其餘的部分並不對遊客開放。這三個區域相對獨立,因此逛完整個花園需要三進三出。

參觀完底部花園後,我們沿著階梯花園外麵的小道走到有著中部金色拱頂的巴孛聖陵(Shrine of the Bab)。這段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十幾分鍾後氣喘籲籲的我們終於來到了巴哈伊花園的中部,這裏是巴哈伊教創始者巴孛的陵寢區域。

雖然是陵寢,沒有肅穆森嚴的感覺,讓人覺得這是一個靜謐的花園。層層疊疊的幾何形狀花壇,紅色和白色石頭鋪砌的小路周圍,修剪整齊的灌木叢;據說花園的設計者故意保留了大片原生林木並刻意配搭植物,保證花園的長青。

站在中部觀景台,迎麵吹來地中海濕潤的海風,這裏不僅可以俯瞰巴哈伊花園,還可以看到海法港和港灣的商業區。

這座金色圓頂的陵殿就是先知巴孛的安息之處。巴孛是波斯一位年輕的商人,他於1844年宣布自己受上帝派遣,為人類的新時代和另一位比自己更偉大的聖使的來臨做準備。巴孛呼籲更新精神和道德觀,他的教義充滿挑戰性,於1850年被公開處死,後遺體被移至聖地。巴哈伊信徒認為他是上帝的一個獨立聖使,巴哈歐拉的先驅,巴哈伊信仰的創始者。

這座聖陵融合了東方和西方的建築風格和圖案紋飾,也體現了世界大同的宗教理念。這裏沒有任何的宗教儀式,僅作為信徒們祈禱和冥思的地方。

聖陵內部是可以參觀的,一名來自加拿大的巴哈伊誌願者帶著我們從側麵的門進入聖陵內部並全程陪同,不允許拍照。裏麵的裝飾和布置非常簡潔,沒有宗教色彩,牆壁上有一篇用阿拉伯文書寫供信徒禱告的禱文。

參觀完中部的聖陵後,我們搭乘出租車來到花園頂部的觀點景台。

在這裏遠眺山下整個空中花園、海法城和遠處的湛藍色的地中海,真是一種舒心的享受。

遠望海法港,位於海灣的東南角,凹入內陸,外有防波堤保護,內有一條小河出海。海法港是以色列第一吞吐港。

在花園的周邊還有一片行政區域,但是不對外開放,其中就有世界正義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光聽這名字就霸氣十足。這裏是世界巴哈伊最高行政機構,引導著全球巴哈伊的各種活動,每隔5年從全世界各地中選出9名成員組成最高宗教團體。

巴哈伊花園的正下方有一條街道,紅瓦屋頂的古老石屋,洋溢著濃鬱的歐洲風情,這裏就是有名的的德國僑民區。

在頂部觀景台看夠美景後,搭乘出租車來到山下的德國僑民區,街道兩旁都是由統一樣式的石屋,這些石屋精巧別致,石屋保存完好,不少還留有當年居民雕刻下的他們的名字。現在這裏主要是餐飲和酒吧的集中地,晚上特別熱鬧。

據說在1868年,一群來自德國西南部的虔誠的德國新教徒,曾經有預言說,新的“彌賽亞(基督)”要降臨海法。他們力求通過遷入聖地來加速“基督再臨”的到來。

虔誠的德國信徒跨過地中海來到這裏,等待救世主的降臨。他們一麵生活,一麵期盼那重大時刻的到來。許多年後,救世主並未出現,於是,這些人又陸續離開海法,回了德國。德國人走了,德國街卻留下了,如今依然是海濱小城獨特的一道風景。

海法的街道,沒有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喧囂,這裏清閑恬靜,海風撲麵而來,偶爾有幾個身著猶太傳統教服的猶太人匆匆路過。

在參觀完海法市區後回到酒店,我們驅車來到斯特拉馬裏斯加爾默羅修道院(Stalla Maris Monastery ),它還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海洋之星聖母修道院,大意為茫茫大海中的啟明之星,坐落在卡梅爾山上。

據文獻記載,在舊約時代,以利亞先知及門徒在教堂祭台下方的山洞中居住,至今仍可以看到山洞中的小祭台和一尊以利亞的銅像,相傳這裏是以利亞先知避難和祈禱的山洞。

加爾默羅修會(聖衣會)的曆史可追溯到十字軍東征時期,公元1155年,一些十字軍願意效法以利亞先知,在迦密山(又稱卡梅爾山) 過隱修的生活,後來由於隱修士愈來愈多,於是發展成一個天主教最古老的隱修會之一—加爾默羅修會。興建聖堂,並把整個修會奉獻給聖母。十字軍失敗後,修士大都被殺害,直到1883年,聖會士在原址修建了聖堂。

整個教堂設計,巴洛特利克風格,外現簡潔雅致,造型柔和,同自然環境相協調,內部裝飾則十分華美,內外形成強烈對比。

聖龕上部的天花板布滿了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天使,聖龕正中是聖母瑪利亞和聖嬰耶酥的雕像,整體感覺古典、優雅、浪漫。

加爾默羅修會分為男、女修道院,其會員須持“聽命、清貧、貞潔、靜默、齋戒等會規。現今修會增長到25個主教區的2000多名男修士,和70座修道院的700名隱修女。

依山麵海的海法,是這樣一座融合多個宗教,卻又安靜美麗的城市,讓人不想離去;但是我們的旅行還得繼續,一路向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淡白寧靜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taag' 的評論 :正如你所說,海法風景確實不錯,安寧祥和;很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觀賞到海法的夜景。我們的下一站就是羅馬古城凱撒利亞。
ctaag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美文。

海法,一個有山有水的非常漂亮的好地方, 巴哈伊花園的夜景也是城市的一個亮點。 那裏距離加沙那種有爭議的地方遠,安全。 海法南麵開車半小時的地方有個很棒的古羅馬遺址,Caesarea National Park,值得一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