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一說拚多多和亞馬遜

(2023-03-06 12:54:00) 下一個

這個算商業分析的案例,結論是amazon 快要out了。不建議長期持有他家股票。

 

亞馬遜的模式,背後一堆中國個體賣家。百分之七十也是中國賣家。亞馬遜讓他們個體完成送貨到美國倉的工作。選品的風險損失和前期運到美國倉,都是個體賣家的操作。這裏麵選品風險最大。賣家要全部承擔這一部分虧損。Amazon的Fba交易費至少三刀一次,哪怕是一次十刀的交易,FBA交易費也要至少三刀以上。所以amazon FBA上麵沒有三刀以下的商品。基本上,亞馬遜靠吃美國顧客的prime membership, 中國商家的FBA費用就可以做大。把選品,物流的所有風險全部推給中國商家。而中國商家隻要一次選品成功,幾個星期就有跟進類似賣家。所以,要活下來的中國賣家必須不停選品,每次選品失敗的風險,其實都在顧客的價格裏麵。

 

美國電商沒有中國那麽充分競爭過,下沉市場還很大。說白了美國窮人還很多,美國各地到處都是一元店就是明證。

 

美國拚多多就是吃這一塊下沉市場。拚多多善於把成本控製做到極致,就是省錢打價格戰。首先,從中國到美國這一塊的物流,不是單個中國賣家做,是拚多多在集體發貨,運費成本遠比單個中國賣家運貨低。

 

中國賣家最大的成本,其實是選品的風險成本,美國拚多多學shein, 通過美國顧客的數據流量算法,拚多多在監測美國顧客在網上搜索什麽貨。中國賣家不需要生產很多新貨,先去上圖片,有訂單再加量生產。這樣把選品的風險損失控製住。

 

我注意到拚多多在我消費一單以後,會給美國顧客發免費卷,就是送你十五刀,隨便顧客拿什麽,這是在測試美國顧客,他們在拿一些什麽商品,然後他們可以用顧客的偏好去選貨。拚多多在幫中國廠家一起找選品,平台有流量數據,在幫廠家審核選品。這個直接幫忙很多中國的廠家。因為之前中國廠家是不熟悉美國顧客偏好的,也沒有精力運營亞馬遜,廠家很多都交給中間商在做。

 

亞馬遜的模式還是亞馬遜對中間商個體賣家,中間商要成本。拚多多的模式是直接從美國顧客那裏拿到偏好數據,然後審核中國廠家的貨,省下中間商選品,運營,物流這一段的成本。通過掌握顧客數據,集中物流,規避選品風險來節省成本。拚多多把中間商的錢賺了,反饋到商品價格這裏,可以節省至少三分之一的成本。

 

還有亞馬遜的賣家上新要生產好多,才去入FBA庫,Amazon對商家斷貨有懲罰,商家一斷貨,亞馬遜流量馬上沒有了。為了上新,就要生產多一點,但上新的風險很大,損失全部賣家承擔。拚多多成本控製,先上圖片,有訂單再去工廠拉貨去廣州,這樣把中國賣家上新成本拉下來。你會發現,拚多多每次上新,經常sold out, 這是他們和廠家在測試市場。

 

還有,拚多多知道中國廠家的成本,美國顧客的價格,這中間流程隻要節流成本,打價格戰的空間還是很大的。一條褲子,中國廠家成本五刀,美國顧客買到七刀,這兩刀拚多多可以隻賺中間商的錢。動不動每天出廠價上一批貨,動不動上新sole out, 很容易形成消費者黏性。就是貪便宜上癮。這裏很多美國人一樣也會貪便宜上癮

 

最後,拚多多手裏有一批中國廠家,他們本來就是給亞馬遜供貨的,而拚多多會收集統計各種顧客數據,能把美國零售市場攪亂。大概率,美國政府會收到零售商集體投訴,說拚多多低價傾銷,侵犯產品設計專利,產品不安全,美國人的數據被中國政府掌握,找到借口,拚多多被封禁被罰款是遲早的事。

 

拚多多崛起,這也是一個世界趨勢,就是手機APP要繞過中間商,把顧客和廠商直接連起來,這是大勢所趨。以後商業模式都是手機APP把廠商和顧客直接連起來,最大限度的節流成本。以前做不到還依賴中間商,以後APP直接能做到。這是大的趨勢。

 

除非中國被逼著到周邊打仗,被西方國家集體製裁,不然她就應該恢複到曆史上,消費品的世界工廠曆史上從來就是在中國。中國設計師的水準應該會上來的,到時中國也能生產奢侈品,我對中國人的審美還是有信心的。去博物館看來看去,還是中國的瓶瓶罐罐造型和配色好看,其實,中國造的文字,家具都挺耐看的,審美品味真的不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