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以來,長期從事媒體工作,大概了解新聞報道的眼球經濟潛規則: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大新聞!也就是說,尋常事一般不報道,能上報的一般都不尋常!所以,看到報端時有急診室久候致人突發急病,甚至小病等成大病之類消息,並不會太把這些報道當回事,最多人雲亦雲,跟著慨歎(Tu Cao)一下加國醫護短缺、效率低下等等。
終於,移民二十載,偶然突發的一個小事故,讓本人有了一回急診室親曆記,感覺十分難得,也很有意義,寫下來希望能給更多移民朋友一些借鑒。
開場頭一段講到人狗新聞,這次經曆也和狗相關。故事講起來有點搞笑:頭一天朋友幫忙團購了羊肚菌,我就趁著新鮮勁,把它們分成幾小份,周六一大清早興衝衝給附近幾家朋友送過去,讓他們用這個天下第一菌給父親節家宴添道美味鮮湯!一路順利,直到最後一家。。。此處省略過程幾百字。。。
總之,我被狗狗“咬”(也可能是抓)了!狗狗看家護院,肯定沒錯,有錯的隻是男主人和我:一個太熱情忘了拴好狗狗就開門迎客;一個聽到狗吠就膽怯轉身。事發突然,又無經驗,摸著後背咬破的兩層衣服,以及後背皮膚上說不清楚是牙印還是爪痕的印記,恐懼之下,第一反應就是奔附近醫院而去,看看有沒有危害,要不要打針之類。
也是機緣巧合,前天下午觀知視頻剛剛請來BC省衛生服務局暨BC兒童醫院的高級經理周楠先生,為我們分享他對大家關注的BC醫療健保的知識與見解。他的分享內容之一就是和急診室相關的話題,結果我第二天就來親身體驗了,頓時感覺自己不是急病來求診,而是來做臥底調查。
根據現學現用的知識,我在步入急診室的那一刻十分樂觀:其一,一般來說,急診室最忙的時段是每天傍晚至午夜,而上午的急診輪候病人應該相對少;其二;一般來說,急診室最忙的日子是周一,而周末相對較少。然而,上述兩個一般,於我這次親曆所見都例外了。
急診室的第一道關口是Arrival & Check-In。此處人不算太多,一眼掃去,不過二三十人,但除去陪護家屬,病人應該隻有十來個。我估計以這樣少的候診病人,輪到我,最多兩小時。前台女護士問了我求診的原因、家庭醫生、住址、電話、家屬電話之類,就讓我到邊上坐等。如果有骨折或行動不便的病患,這時就可以坐上輪椅等候了。
等候約五十分鍾後,一位中年大叔年齡的男護士,類似國內分診台護士角色,隔著玻璃櫃台叫到我的名字,然後一裏一外,一對一問話,他輸入電腦各種信息,包括就醫史、藥物過敏史,量了血壓、測了心率,大致看了看印記,給我手腕上綁好姓名卡和過敏卡,手一指左側內門,讓我進診室Zone 3,等下來就可以看醫生了。這個玻璃間隔的分診台可以稱為Intake Area,也算是進入急診的第二道門檻。
我頓時大喜,覺得五十分鍾的輪候十分合理,周末,又是上午,確實急診室是最不繁忙的時段,這個候診時間不算長!及至推門進來,才發現情況不妙:三個分區(Zone)滿滿當當,連病人帶家屬,起碼是前麵那個候診室的三倍不止!我又想起現學的急診室常識:你前麵人再多也沒關係,關鍵要看病情的優先級。
今天的病人粗看之下,沒有特別急症,比如車禍等嚴重創傷,或者心腦血管突發之類,坐輪椅的幾個,也不過是崴了腳或者年齡大。相比較之下,我這個非嚴重但也算突發創傷的病人,會不會排到較優行列呢?
這個候診室有個中央島,裏麵走動著兩三個護士,固定坐著的有一位,島櫃上豎著牌子,明確寫道:we do not provide waiting time(我們不告訴輪候時間)。就是明白告訴等候的病人,問了也白問。這也是我頭一天剛長的見識:不僅是急診室輪候時間,包括手術輪候時間,沒有先到先得,按時間排序這種事,你問了全白問,因為每個環節都可能加入新的比你優先級高的病人,隨時可能改變排隊的順序,所以沒有一個醫生或護士能告訴你,能保證你何時能夠輪上。
這個分區候診室連著的區域在最裏麵,用一個個小隔板和簾子隔成小的空間,稱為Exam Area。進入小隔間前的等待時間是整個急診室等候過程最長的一段,我的情況是三個半小時。我一開始的較優先級幻想破滅了,好處是知道大概率不嚴重,壞處是未料到要等這麽久。沒有任何準備。時值中午,又餓又渴,還不能走開,擔心一會兒會被叫到。隻好真的把這次機會當成體驗:仔細地一行一行讀所有目之所及能看到的文字說明;不引人注意地悄悄觀察周圍的病人;無聊地刷手機,刷到徹底沒電。。。
由於不知道還要等多久,我幾次都想離開了,但又想了解全過程,隻好一次次給自己鼓勁。其間確實看到一個印裔婦女前去問詢,被護士重複櫃台上的告示牌,她實在等不了啦,終於放棄等待,自己回家了。另外一個八九十歲白人老太太,坐輪椅上很費力地挪動身體,終於被護士來招喚了,老太太就說了一句:我等得太久了。聽著好辛酸!
候診室人多空間不大,有幾個咳得厲害,還有一個穿短褲的年輕人,光腿上有不少紅腫水泡,想著近期流行的猴痘,不由得讓人害怕。有個老年男病人,護士來抽血化驗,一開始以為是他,後來仔細檢查了腕上的名牌,又換成別人,老人很失望,顯得很不滿,也是等得太久,以為終於輪到了,看來還得等。
護士裝束不完全統一,可能各司其職。因為幾次都是黑衣紅褲的中年女護士來傳喚,我就特別盼著她的出現。被她叫到每一候診病人的間隔時間,至少是半小時。正當我又快要堅持不下去時,另一個灰衣灰褲的女護士來叫我了。哇,瞬間覺得太幸福了啊,再等下去,我真的會因低血糖而暈倒了。
然後就進了小隔間,換上護士給的診療服,坐在診療椅上等醫生。還是這位護士,問我之前十年沒打過破傷風,就先給我打了一針,然後讓我靜候醫生到來。她說我當時轉身躲避是對的,馬上來醫院確診也是必要的。
我本來估計,最多等十五分鍾,醫生就過來了,但這回等了約四五十分鍾。其間進來一個穿花上衣的中年大媽式護士,又一次問了一下情況。最後,年輕、高大、帥氣的男主角,我們的急診室全科醫生閃亮登場!他嚴肅、認真、態度很好地問了一下,再看了一眼印記,很讓人放心地告訴我,沒有事,可以回家了。全程一分鍾!不過,他給普及了一下醫學常識:即使咬破皮膚,隻要沒出現感染症狀,也不必打狂犬疫苗。
好吧,來都來了,五個小時不能白費,我就小結幾點體會:其一,去急診室之前要做足準備,帶好可以在裏麵吃的食品(巧克力、能量棒,不能是泡麵哈!)和水;帶好充電器,無聊刷手機靠的全是電;帶好厚衣服甚至小毛毯,裏麵室溫很冷,別沒大毛病反而凍病了;其二,平時掌握一點急救小知識,不要命的急症或不嚴重創傷就別去急診室了。那裏太多病人,封閉空間,容易互相感染;其三,加國醫護確實短缺,這種現象要改變不容易,說不定會越來越嚴重。
目前加拿大老齡人口(65以一)已經相當多,政府每年財政負擔都很重;醫療流程比較刻板,效率也比較低,所以大家平時還是自己多注意健身和營養,提高免疫力,也要特別留意與防範各種意外,少進醫院,少進急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