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李政道強在哪裏呢?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合作實質是楊振寧意識到一個有意義的領域,李政道主要解決問題。
當然,這裏的強弱是相對而言。楊振寧數學強嗎?數學家西蒙斯給了他一本書,他看都看不懂。
以下稍微談一下他們獲諾貝爾獎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問題。這個問題源於theta和tau粒子之謎,即這兩個粒子到底是不是同一粒子。之前李楊有兩篇論文試圖解析這個問題。1956年四月,Rochester會議有一個專場討論這個問題,奧本海默主持會議,楊振寧做開場報告介紹了這個領域的理論和實驗結果。會議期間,有一個實驗物理學家Martin Block與費曼同住一室,有一個晚上,他對費曼說,為什麽你們堅持宇稱守恒,如果宇稱不守恒會怎麽樣?費曼在會議上就問了這個問題,如果宇稱不守恒會有什麽結果?李政道給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回答。會後,Block問費曼,李政道說了什麽,費曼說沒有聽懂。
我覺得,費曼的提問是改變李政道思維方向的誘因,李政道開始思考宇稱不守恒,他也給實驗物理學家斯坦伯格說了。斯坦伯格實驗室在1956年9月《物理評論》上發表的有關重粒子的論文,文章對李政道提出的關於宇稱不守恒的突破性的想法表示謝意。
李政道和楊振寧在1956年六月完成了這篇論文,十月發表,次年獲得諾貝爾獎。據李政道回憶,他和楊振寧在咖啡館討論問題,突然間想通了,開始楊振寧反對,隨後被完全說服。回到辦公室後,楊振寧建議暫不發表,要擴大戰果到整個弱相互作用。李政道就去找了貝塔衰變的專家吳健雄,吳健雄給了他們一本大約一千頁的相關實驗資料。李政道和楊振寧花了兩個星期分析這些資料,最後由李政道執筆完成論文。吳健雄根據他們的理論,實驗證明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
一個想法總是在一個人的頭腦中首先想通。宇稱不守恒的想法是李政道首先想通。又例如,DNA的雙螺旋模型是華生首先想通。在簡化的敘事中,華生一個人躺在床上,閉著眼睛,想出了雙螺旋模型,沒有克裏克什麽事情。但在完整的敘事中,才可以看到共同的努力和許多其他人的貢獻。
這一點我也受到一個數學家的啟發。他說,單看論文學不到什麽東西,要了解解題思路和過程,才能學到做研究的竅門。論文隻包含正確的內容,以前的錯誤和彎路在論文中是看不到的。
所以,在簡化的敘事中,就是李政道想通了宇稱不守恒,沒有楊振寧什麽事。這倒不是李政道刻意抹殺楊振寧的功勞,他沒有這個動機。也不是貶低楊振寧的能力,兩人長期合作,應該是同一個層次,不然的話,就會雞同鴨講沒有辦法合作。李政道晚年打了一個比方,一個人說是我發現了寶藏,另一個人說是我打開了門,大致也是這個意思。
順便說一下吳健雄為什麽沒有分享這次諾貝爾獎。吳健雄當然意識到這個工作的重要性,為此放棄了預先安排的度假。她是1956年5月6日開始籌劃實驗方案。1957年元月15日物理評論編輯部收到吳健雄小組論文,同日還收到哥倫比亞大學另一個小組伽文-萊德曼小組論文,兩天後還收到芝加哥大學泰勒格第小組論文,這個優先次序不好界定。泰勒格第因赴歐洲奔父喪並陪護母親過聖誕節而耽擱了實驗進程,不然的話,他還會早一點提交論文。其後兩三年間有數百個實驗結果。一些人說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在這件事情上是沒有根據的。
關於合作的本質和停止合作的損失,楊振寧當時是知道的。李政道是多年以後才意識到停止合作的損失。
那麽,他們分手的原因是什麽呢?當年周恩來總理曾想化解他們的矛盾而不得其解,可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出版商和媒體為了吸引眼球,製造一些佐料,不足為信。
1962年,物理學家伯恩斯坦在《紐約客》發表 《宇稱的問題》。這是他們分手的表麵原因。為什麽楊振寧特別在意這篇文章的李楊的順序呢?他在意的是大陸和台灣政府官員看了這篇文章的翻譯以後會有什麽反應?在楊振寧心目中,他與李政道類似於師生關係,他寫道,在芝加哥大學,雖然名義上費米是李政道的老師,其實他才是李政道的老師。楊振寧可能確實在課程學習上有些幫助指導,但與費米指導李政道研究是兩碼事,李政道從來沒有把楊振寧當老師。楊振寧說他看了這篇文章特別痛苦,這篇文章中李在前楊在後,看起來主要是李的貢獻,師的形象何在?在看了作者手稿以後,楊振寧就和李政道商量,要加個注釋,李楊是按字母順序,或者改成楊李,李政道沒有同意。在李政道看來,這些無聊也無理。在楊振寧看來,特別是與杜致禮一討論,李政道這是忘恩負義,隻能分手。這是價值觀的分歧,無法調和。如果隻是在科學的領域,他們是沒有衝突的,但現在有名了,有在科學之外的利益考量了,就有衝突了。當然,雙方都保持一定的風度,不說。
這裏引用一下杜甫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生”。
沒有Crick 在二年時間裏陪著Watson brainstorm 各種可能性,Watson 躺在床上是想不出來的:-)
所以有缺一不可這一麵。
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楊感覺一輩子要被雙重標準對待了。
在多達30篇的雙人合作論文中遵守了英文字母排序法。這本身是親兄弟糊塗賬的不爭論,抓住老鼠都是好貓的方法。進入大眾文化了大眾熱心的是親兄弟明算賬細細道來,排名又要一切照論文排名來。那楊不就是永遠的老二了?
李是那個發現者。他打破了一個守恆迷思,發現了物理大廈的一個corner stone。人人皆知其意義重大,早晚得發獎,不如早發,所以立刻得了獎。
老話說“一個中國人一條龍,兩個中國人一條蟲”。
既然沒有楊振寧什麽事,李政道為什麽不單獨寫那篇論文呢?
是出於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