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評價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一般采用人均GDP。當然,GDP的統計有其缺陷。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兩個人打賭吃屎,一個人吃屎,另外一個人付了一百萬,然後這個人覺得虧了,也吃屎來賺回這一百萬,結果是對GDP貢獻了兩百萬。有些GDP是無效GDP,在正常情況下這類無效GDP的比例較少。
換一句話來說,人均GDP可以說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一個標誌,我們也可以直接比較普通人的生活水平。
而一個國家的整體GDP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
在宋朝時期,中國的人均GDP居於世界前列。當時整體GDP是世界第一,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紀末。
在明朝時期,中國的人均GDP還是居於世界前十名。
在清朝時期,中國的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中繼續下降,在美國建國時已跌出前十五名。
在民國時期,地位繼續下降。
在新中國成立後,地位還是下降,甚至絕對值也比民國時期的沒有戰爭的正常年份下降,在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仍然是很低水平,甚至不如黑非洲地區,名義人均GDP大約是巴西的1/4,台灣的1/8,日本的1/30,美國的1/40,瑞士的1/65。1978年按購買力平價人均GDP,中國大約是巴西的1/15,台灣的1/10,日本的1/30,美國的1/40,瑞士的1/60。不說這些數據,當時就是官員出國都需要特批置裝費以購買一套像樣的服裝,普遍貧窮可見一斑。
改革開放後,地位逐步提高,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後。2023年名義人均GDP約$12500,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3300,稍高於巴西。作為對比,台灣約$32300,日本約$33950,美國約$80400,瑞士約$102900。2023年中國的整體GDP約18萬億美元,僅低於美國為世界第二,過去十幾年可能是中國政府最有錢的時候。
可以說,中國在農業文明時期還是比較優秀的,在工業文明時期開始落後於世界,至今在國家層麵還沒有掌握其致富戰略。
其後,北洋政府和民國有時暫時失去第二位置,1938年失去第二位置。
2008年,中國重新達到GDP第二位置。
在某些工業領域可以說掌握了先進技術,但在國家層麵目前還沒有掌握致富戰略,所以現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你說得對。用購買力平價GDP可能更好。
1978年按購買力平價人均GDP,中國大約是巴西的1/15,台灣的1/10,日本的1/30,美國的1/40,瑞士的1/60。
》》可以說,中國在農業文明時期還是比較優秀的,在工業文明時期開始落後於世界,至今在國家層麵還沒有掌握其致富戰略。
Hat 1:Hard Data: GDP, Unemployment Rate, Inflation Rate, etc.
Hat 2: Soft Data: Consumer Confidence Level Index, Survey of Corporate Leader Opinion, etc.
Hat 3: Stock Market Performance, including its composition changes, etc.
Hat 4: Biased Opinions: Guided opinions by politicians, media,social media,or different economists.
人們的判斷力可能在有意識中或無意識中同時受這4頂帽子不同程度的影響;或許,也會有意地選取一頂最合適的“帽子”給自己戴上。
學到新知識, 謝謝分享。
比較國家,還是要用名義GDP。比較個人生活水平,用購買力平價GDP。
回複 'Chieftop519' 的評論 :
購買力平價人均GDP中國約$23310,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2230),也稍高於巴西。
--------------------------------------------------------------------------------
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中國的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是世界第一了。畢竟中國的總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多。最慘的要算日本,1995年日本的人均GDP比美國高出50%,可現在不到美國的一半.原地踏步了三十年,徹底沒戲了。
過幾天我再寫一篇,主觀評價中國的成就。國人很多人覺得中國已經超過美國了。
購買力平價人均GDP中國約$23310,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2230),也稍高於巴西。日本$52120,台灣$72485,美國$80410,瑞士$89540。
“宋朝的確是中國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人均收入達到了7.5兩白銀,遠遠高於晚明2.88兩,要到十九世紀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這是中國內部的縱向比較。
橫向比較,Madison認為宋朝比歐洲富裕。當然,他這是粗略估計。
公元1500後的數據比較多了。既然明排列前十,宋應該更高。
另據《金瓶梅》,賣燒餅的武大郎算是一個普通人,生活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