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獨行

真理在開始的時候隻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往往是在一個人手中,但卻對大多數人有重大的影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新冠疫情戰略的文章轉到博客

(2022-04-19 11:49:58) 下一個

我從疫情之初就鼓吹反向隔離,現在把我在散落在文學城健康養生壇從2020年四月份開始關於新冠疫情戰略的文章轉到了博客,方便大家參考。

反向隔離,就是與正常隔離相反,不強製隔離感染者,讓健康人盡快完成自然感染而實現病毒清零(不是群體免疫),但讓高危人群自願隔離,經濟活動基本正常。

隻是加注了原發時間。原文中有一些小錯誤,沒有更正,不影響整體理解和效果。讀者看了整個係列,可以看到這些改善。比如,早期的原文中“群體免疫”一詞不妥,我當時以為病毒清零了就是群體免疫了,其實反向隔離可以實現病毒清零,但離群體免疫的閥值還有一段距離。一般科普知識,群體在病毒自然感染後清零,也就意味著群體免疫。對新冠病毒不是這樣的。在科學的前沿,不能把科普當作事實,不然專家也不會犯那麽多錯誤。

美國和多數歐美國家的防疫失敗是選擇了錯誤的戰略,即壓平曲線戰略。僅在美國就已經造成一百多萬人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高達萬億美元級別。

由於壓平曲線的戰略失誤,一線防疫人員雖然努力工作,但不能形成一個有效的係統,勞而無功。

原文中對美國的戰略預測已經被事實驗證。讀者可以查看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的新冠死亡數據。

【上策一,嚴格隔離,人口死亡率百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死亡人數3003000,時間二個月,經濟損失百億美元。

上策二,反向隔離,人口死亡率十萬分之二到萬分之二,死亡人數6千到6萬,時間二個月,經濟損失百億美元。基本上是無為而治。

中策,放任自流(自發的反向隔離)。死亡人數10萬左右,時間二個月,經濟損失百億美元。放任自流是自發的反向隔離。

下策,壓平曲線,死亡人數60萬到100萬,時間二年,經濟損失萬億美元。】

 

其實,健康人得新冠死亡的概率極低,低於十萬分之二,大致相當於美國每年吃飯噎死的概率,隻有美國每年車禍死亡概率的五分之一。作為比較,美國打新冠疫苗的實報死亡比例約為十萬分之五。而自然免疫的效果好多了。

 

美國CDC疫苗接種副作用實報網站: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ccines/safety/adverse-events.html

新冠疫苗接種實報死亡數的那一段如下:(文中給出每打一針的死亡比例為十萬分之2.5)

More than 565 million doses of COVID-19 vaccines were administe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December 14, 2020, through April 11, 2022. During this time, VAERS received 14,068 preliminary reports of death (0.0025%) among people who received a COVID-19 vaccine. CDC and FDA clinicians review reports of death to VAERS including death certificates, autopsy, and medical records.

CDC報告的接種人數為2.56億,然後可以計算出死亡比例。

嚴格隔離隻適用於疫情初期,一般來說,感染率少於0.1%適用於嚴格隔離,大於1%應改為反向隔離。

自發的反向隔離實例:非洲50多個國家,美國約1/3的縣在Omicron這輪疫情自發的反向隔離。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比較接近,但還有很多壓平曲線殘餘,要在感染上加把勁。

英國和丹麥雖然取消了一些政府限製,但感染曲線的表現是壓平曲線。比如英國陽性要隔離10天,美國隔離5天,按反向隔離戰略,都不需要隔離。細節決定成敗。

為什麽社交距離(口罩、洗手、保持距離)不是很好的建議?對健康人來說沒有必要,反而是幫倒忙,我們要的是盡快感染。對高危人群來說,社交距離又不夠安全,最好是反向隔離。

反向隔離戰略會造成醫療擠兌嗎?一般不會。事實上也沒有出現。健康人的自然感染不會造成醫療擠兌,而控製高危人群死亡率的措施等於也控製了重症和住院人數。

需要政府宣告壓平曲線戰略的錯誤,確立反向隔離的戰略,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然後一個城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同時采用反向隔離清零。對於沒有清零的國家的旅客要實行入境控製,避免跨境傳播。

我完全不在公共衛生領域,如果有讀者能轉到你當地的相關部門決策層,也算是造福一方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