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和顯然,美國是戰役贏家。而且其意義還在於隻有用英語才更好表達的意思,It’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a rising tyranny.
在如今紛繁動亂的年代,就中美關係而言,有二個高度共識,值得大家關注:
第一個是國內共識,即在華人圈子裏,無論你是粉紅還是反賊,都一致同意,中美關係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乃至今後國運的走向;
第二個是國際共識,中美之間各個階層,從政界,到學界,到民間,都一致認為,中美關係未來數年,乃至幾十年,都回不到2000前後20-30年那種“蜜月期”了。即便借用汪洋的比喻夫妻關係,中美從“如漆似膠”轉向了“分道揚鑣”。這種國際共識還外延到了歐洲,他們也在搞“去風險化”。甚至連亞洲小兄弟也在選邊。
出現問題的原因,許多學者都有精辟的分析,本文隻是提出一個時間節點的判斷,即川普發動的貿易戰,堪比中美關係曆史上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美國獲勝,而且拉開了美國對中國進行全麵戰略反攻的序幕。從此,中國且戰且退,美國步步為營。
貿易戰勝利的意義超出了勝利本身,即這次中國變成了被自己多年嘲笑的“紙老虎”,完全符合《黔驢技窮》寓言中驢子的表演,美國則是那隻老虎,剛開始還戰戰兢兢,再看看沒啥。美國怕的不是是否能擊敗中國,而是害怕、擔心是否能夠承擔擊敗中國的代價。大家記得,貿易戰伊始,美國100多個商界領袖,聯名寫信給總統,大概意思是講貿易戰打不得,你一開打,我們先死。聖誕節的商品誰來供貨?反而是中國學者越戰越勇,豪言“大打大贏,小打小贏”。
回想2018年之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如日中天,有點像當年德軍在蘇聯戰場的第一階段,橫掃蘇軍摧古拉朽,勢如破竹。說中國很快就會超越美國,沒有人會懷疑,中國對美國的滲透,遠超當年蘇聯。就筆者當時與商界的接觸,比較廣泛的共識是,貿易戰動手遲了,至少遲了十年,當時出手遏製中國,稍有不慎,美國自己先翻車。假如是在2008年之前對中國斷奶,美國的勝算要大得多。
對於中美關係,中國方麵顯然小看了拜登。假如讓中共來選,最怕川普,因為他不按套路出牌,打了個中國措手不及,好像民主黨比較好對付。這個判斷完全錯了,錯就錯在誤判了與中國脫鉤已經成為美國的國家戰略,總統隻是一個執行者。習近平在對貿易戰的決策過程,完全暴露了他優柔寡斷又剛愎自用的性格,美國也吃準了共產黨政權在麵子與國家利益之間,永遠會去維護臉麵,缺乏戰略思維。所以,拜登隻是略施小技,便逐步展開攻勢,中共隻有招架的份兒。
中美和好的機會還是有的,但都被錯過了。比如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問題上,完全應該選擇跟美國站在一起,反對俄羅斯,這樣,不僅可以擴大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而且可以拿這個行動作為投名狀,一舉掃除中美關係之間的陰霾。可惜,習近平隻會選錯的。
自打中美貿易戰開始,習近平昏招頻出,以他的錯誤與笨拙反襯拜登的老辣。有人會問,為什麽習近平在處理中美關係時,完全不像他處理國內政治對手時表現出的那種手法嫻熟,一劍封喉?這裏就體現出了習近平“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軟肋。其根本原因,與其獨裁專製的體製有關,可以看出,在習近平身邊,沒有智囊。有人說了,中國聰明人遍地,難道他會缺智囊?而且,美國人下的都是明棋,就中國人的智慧,開動腦筋,隨便放幾個“大招”,夠美國人喝一壺的。但問題是,經過幾輪中美外交交手,發現中美體製的差異,決定了二個國家命運的走勢不同。
我們仔細觀察,在美國,大多數人不關心政治,也不懂政治,但他們的精英非常厲害。他們的厲害不在於智商,而在於開放。美國的智囊是一種職業,其觀點即價值,他們的價值在於用不同的角度去解釋世界。他們在分析問題,提出建議時,完全沒有人身安全的擔憂,就事論事,勇敢提出自己的見解,三個智囊分別給政府提出上中下三個方案,供總統決策,極大程度上降低了領導人犯錯誤的幾率。
在中國,情況完全不同。大多數人貌似關心政治,其實認知完全是錯的,比如日本核廢料排水事件。最致命的是,中國的精英,假如有的話,是一種政治投機,其觀點就是自己的生命線,等同於飯碗,他們的價值在於吹捧習近平思想,他們的工作是在為政府背書,甚至為政府的錯誤擦屁股。結果是,中國就沒有智囊,隻有馬屁精,活生生把領導人的錯誤給放大了。你就看高層的那七個小矮人就知道了,一開會滿屋子都是“Yes, Sir”,那還有什麽好討論的?
還有一點,就是領導人自身的位置安全感決定了其政治決策的質量低下。習近平總是把安全掛在嘴邊,說明他時時刻刻感到自身的安全缺乏保障。而拜登就沒有這個擔憂,雖然他也會被彈劾,但即便有,也必須走程序,沒啥好擔心的。這種對政權不穩的擔憂,也直接影響了習近平的決策效果,因為他再也聽不到高見了。根據成功學的研究,一個成功者往往不是人群中智商最高者,按照統計分布,基本上是中等偏上一點點。那麽,總統府之外一定存在大量的“智者”。總統隻需聽取他們的高論即可,以彌補自身的局限性。
在中國,情況完全不同。每當習近平聽到一條建議,他首先考慮的不是國家利益,而是自己的皇位,換句話說,一條建議上來,領導在想,這個家夥的本意是出謀劃策,還是對我的個人攻擊?這樣,諫言者,甚至不敢把真知灼見用糖衣裹著,因為那樣也很危險,唯一的辦法是丟掉自己的意見,撿領導人愛聽的講。久而久之,不但習近平聽不到不同意見,而且還助長了他莫名其妙的盲目自信,他真的以為在中國,智商方麵無人出其左右。
有了這個解釋,再去複盤習近平的決策不斷爛尾,昏著不窮,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所謂決策正確,並非等於打敗美國,而是在一件事情上,要讓自己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回顧習近平的決策,基本上是沒有最爛,隻有更爛。比如,在佩洛西訪台問題上,攔又攔不住,擊落飛機又不敢,打嘴炮最後自己打臉,可能“假裝不知道“對中國更有利。對比胡錫進的瘋狂叫囂,與美國方麵的冷靜,可以看出,美國總統桌麵上至少有三個預案,而習近平那裏隻有同仇敵愾的氣宇軒昂,沒有哪怕是小聲的提醒。
現在美國的策略是什麽?最基本的隻有一條,就是遏製中國的增長勢頭,以削弱其實力來降低對美國的戰略威脅,具體步驟就是二個字“脫鉤”,行動上就是產業鏈轉移。逐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盡量使脫鉤過程對美國的損失最小。同時,在外交上努力穩住中國,不要激怒中國,使之做出不理智的行為,美國自己頭疼的事情也很多,不要再製造更多的麻煩。美國方麵的外交動作都是為了安撫中國,而非示弱。
雖然中共不斷強化“美帝亡我之心不死”,但美國絕對不會主動出擊,自己去當“終結者”,因為用不著,美國看得清楚,中國是一個巨嬰,隻要給他斷奶即可。僅僅就幾個地產商的債務,就足以壓垮中國經濟。
現在輪到中國接招了。其實,辦法總是有的,就像一個癌症病人,在每一個時期均有對應的治療方案,但困難本身不是問題,解決困難的“妙招”無法上傳才是問題。這些妙招肯定都不好聽,同時也會被認為是“妄議中央“而遭到廢黜。
現在做什麽都太遲了。貿易戰初期,隻要中國端正態度,中美關係還有可能維持原狀,再發展幾年。到了今天,恢複關係已完全沒有可能,今天中國的首要任務是盡快建立自己的生態係統,以麵對西方脫鉤帶來的經濟蕭條。
觀察中國,好像高層仍然沒有去做這個階段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這種失策,恰恰又是中美脫鉤的惡性後果,因為,經濟規律是一種科學,那麽多的西方經濟學家年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人家不是吃幹飯的,都有自己的學術成就,中國今天發生的衰退,西方世界不同程度上都經曆過,這方麵的著作汗牛充棟。現在的問題是,中美脫鉤不僅限於工廠搬遷,而且連人員都不來往了,更談不上互信,中國不僅不能繼續享用美國的“金元”財富,連思想財富也沾不上。不用說那些大把的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就連一些頗有成就的華裔學者,中國也聽不進去,比如斯坦福大學的許成鋼教授,對中國經濟的分析一針見血,要是聽了他的分析,中國政府也不至於在那裏瞎折騰,假裝賣力地“刺激”經濟,結果是瞎子點燈。今天的中國已經完全與世界隔絕了。
從目前的輿論氛圍來觀察,中國還是低估了美國對中國經濟,包括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尤其是在中國經濟起飛階段,美國的存在就好比是“第一桶金”。有了它,經濟的齒輪才會轉動起來,沒有這個始動力,靠中國人自己拉動不起消費,怎麽“刺激”也白搭。回顧40年前,一個家庭的所有資產加起來不超過1000元,弟弟都是穿哥哥穿小了的褲子,甚至穿姐姐的褲子被同學嘲笑,多數人一輩子沒有下過館子,而且市區內也不超過10個餐館,如何刺激消費?
王岐山說,中國人吃草都能活下去。假如這個話的意思是中美關係再爛,中國也不怕,照樣活的好好的,此言差矣。凡事都有一個臨界點,中國今天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能再拿解放前中國人的生活慘狀去類比,那時中國人窮,但沒有那麽多債務。中國過去好比是窮光蛋,今天好比是一個大富豪。見過富豪破產跳樓的,沒見過窮光蛋跳樓。相反,窮光蛋可能每天還很快活,不會被老板罵。
一個破產的富豪,做夢都想做一個窮光蛋,但是,沒有那個機會了。今天的許家印不是他不想死,而是不讓他死。
類比蘇德戰場,今天的中國好比是德軍與1945年1月退守德國境內。德軍想就此打住,彼此停火,但二戰結束的標誌是攻克柏林,不是止步德國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