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濱遊記之二十:土耳其之行(07年12月25日至08年元月2日)

(2022-05-11 04:16:58) 下一個

土耳其之行

世界之大,以前各個角落不能親臨,隻能想象。土耳其這個國家在我的想象中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差不多,是一個伊斯蘭教的亞洲國家,可能那個“土“字作祟,如果是叫“突爾奇”或者“特而奇”是不是就感覺不一樣了?偏見來源於無知,無知加深了偏見,這次旅行讓我們對土耳其重新刮目相看,學了不少曆史地理知識。

我們這次是兩家同行,不同的航班,幾乎是同時離開,同時到達伊斯坦布爾機場,然後租一輛十人座的大車進城找旅館。旅館離市中心不遠,地圖上標得很清楚,但街道上的路標不清楚,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錯過一個路口很難回頭,一直開下去是座大橋,我們以為是橫跨歐亞大陸的橋,(後來知道這是橫跨金喇叭河的橋,還在歐洲)心想這麽容易就從歐洲到亞洲了。順原路回去找到了大街又迷失了小巷,最後住進旅館時,我們已經圍伊斯坦布爾老城轉了三圈了。

當晚在旅館附近解決晚飯,街市熱鬧,中間走有軌電車,兩邊走汽車。回來的路上就在旅館旁邊被攔住,街道戒嚴,說是一家銀行接到炸彈警報。我們隻好過天橋,繞道回旅館,後來安然無恙,隻是一個插曲,說明危險無處不在。丫丫晚飯吃的是茄子塞肉,半夜醒來喋喋不休地念叨好吃,特別是用汁拌飯。

第二天我們轉到市中心的小旅館住,這個重新翻修的小旅館叫石頭旅館,隻有十七間房間,小院兒和房間裏都用石頭壘起來,三人的房間足夠寬敞,最好的是車可以停在門口,步行進城。市中心老城有無數小旅館,沒有高樓,連著名的四季旅館,也是貌不驚人小小的,因為法律規定隻許翻修,不許新建,這樣老城的特色才得保存至今。街道都是石頭鋪墊的,彎彎曲曲,高低不平而且很窄。

伊斯坦布爾的景點比較集中,我們要看的這三個相隔隻有一條街。第一個是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建於十七世紀初,奧特曼(Ottoman)帝國時期,設計師給寺廟周圍建了六根塔樓,在當時是對穆斯林聖地麥加的反叛。寺內牆壁都貼著藍色為主的花瓷磚,所以叫藍色清真寺,燒清瓷的技術是十四世紀從中國傳去的。清真寺現在還在使用,參觀的人被要求脫鞋,女的要穿裙子戴頭巾。很多人有備而來,進門就把頭包起來。但管的不嚴,我們穿著長褲,沒頭巾也能進去。到禮拜的時間就清場,請遊客出去。這個清真寺最奇特的景象是在傍晚華燈初上的時候,成群白色的海鷗在寺頂上盤旋,給人以仙境的感覺。


藍色清真寺夜景,天上盤旋著海鳥

清真寺門口原來有一座巨大的運動場,能裝十萬人之多。建於公元3世紀拜占庭時期,那時比賽馬拉車的跑道,現在是公園行車道。運動場用來檢閱慶祝活動,也曾經是屠場,公元532年,拜占庭內部爭權奪利,一次就在運動場內屠殺三萬多人。今天能看到的運動場遺跡隻有三根柱子,其中一根是公元400年從埃及運來的。

街對麵的阿亞索非亞(Haghia Sopia)清真寺要比藍清真寺老一千多年。建於公元三百年拜占庭(Byzantine)鼎盛時期。拜占庭是從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基督教國家,伊斯坦布爾原名康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就是以拜占庭國王康斯坦丁(Constantine)命名的。拜占庭以康士坦丁堡為首都統治了一千多年。在這一千多年裏,阿亞索非亞是基督教堂,一直到1452年被伊斯蘭教的奧特曼帝國占領了康士坦丁堡,把基督教堂改成清真寺。阿亞索非亞作為博物館是曆史的見證人,外表上看它有清真寺的圓頂和尖塔,內庭屋頂和牆壁裏壁畫上可以看到很多拜占庭時期基督,聖母的畫。一方麵是那些畫水平高,是用石子一粒一粒粘上去,另一方麵後人沒有把它銷毀,隻是覆蓋,說明那時不同宗教的容忍程度還可以。


阿亞索非亞清真寺內

托普卡普(Topkapi)宮殿相當於故宮,建於1459年,但麵積和規模隻是故宮博物院十分之一。是當年蘇丹們辦公的地方。宮殿外側是綠木蔥鬱的第一庭院,原本是宮廷餐室的第二庭院,現在成為帝國時代水晶製品、銀器以及中國陶瓷器的藏館。左側是蘇丹的後宮,是供國王起居和豢養後妃的,多時達一千人。因為又要收門票,我們就沒進去。從地圖上看,那個院子並不大,住那麽多人我猜因為他們吃住都在地上,不用家具。國王開會的地方也不大,沿屋子牆四周壘一圈台階,大臣就盤腿一坐。珍寶展覽館裏有一粒世界上第二大的鑽石,是個窮人從垃圾裏撿的,一個商人用兩把椅子換得。大批中國瓷器和絲綢,大概都是從絲綢之路過來的。宮殿的花園建在水邊,居高臨下,近看斷垣殘壁,遠眺馬爾馬拉海(Marmara),很是氣派。世界上的大城市凡是依山傍水的都很美,但是水的麵積、深度、使用率,數伊斯坦布爾獨占鼇頭。它是由三個半島、一條河(Golden Horn)、一個馬爾馬拉海和兩條海峽(Bosphorus 和Dardanelles)串通黑海和地中海而組成,除了地震,水從來沒有給伊斯坦布爾帶來過危害,而是像血管一樣,源源不斷地向城市輸送養料和財富。古人不管是誰,選擇在這安營紮寨的一定是有遠見卓識的偉人,難怪這是古往今來兵家必爭之地,讓人不得不有虎踞龍盤昔勝今,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感覺。


托普卡普宮殿門口

第三天我們要長途跋涉七百多公裏去西部沿海的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茲密爾,從伊斯坦布爾出發向西走到底,然後乘渡輪過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估計開八個小時車晚上可以到。但我們低估了形勢,開上渡輪已是下午三點鍾,還有四百多公裏的路。這是一條遠路,其實在城裏就有渡輪直接過海,我們是想來回走不同的路,非要到這天涯海角來。渡輪每小時一班,半個時辰就從歐洲到亞洲了。亞洲的海角城市是恰那卡萊,在城南五十公裏的地方叫特洛伊(Troy)以其4000多年的曆史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遺址之一。

特洛伊公元前16世紀前後為古希臘人渡海所建,公元前13世紀到公元前12世紀時頗為繁榮。特洛伊城遺址的發掘,始於19世紀中期,由著名考古學家海因裏希 · 謝裏曼主持。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在深達30米的地層中發現了分屬9個時期、從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00年的特洛伊城遺跡,找到了公元400年羅馬帝國時期的雅典娜神廟以及議事廳、市場和劇場的廢墟等等。這些建築雖已倒塌敗落,但從殘存的牆垣、石柱來看,氣勢相當雄偉。這裏有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300年的城堡,直徑達120多米,城中有王宮及其他建築。在一座王家寶庫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金銀珠寶,謝裏曼的夫人還佩戴上照了像。但這些文物被運到柏林展覽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失蹤,1996年在俄國普希金博物館出現。現在這批文物的歸屬問題還在談判中。

公元前9世紀《荷馬史詩》之《伊利亞特》篇敘述的“特洛伊木馬計”就發生在這裏。特洛伊王子帕裏斯來到希臘斯巴達王麥尼勞斯宮作客,受到了麥尼勞斯的盛情款待,但是帕裏斯卻拐走了麥尼勞斯的妻子。麥尼勞斯和他的兄弟決定討伐特洛伊,由於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難攻,攻戰10年未能如願。最後英雄奧德賽獻計,讓邁錫尼士兵燒毀營帳,登上戰船離開,造成撤退回國的假象,並故意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馬,特洛伊人把木馬當作戰利品拖進城內。當晚,正當特洛伊人歡慶勝利的時候,藏在木馬中的邁錫尼士兵悄悄溜出,打開城門,放進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臘軍隊,結果一夜之間特洛伊化為廢墟。《荷馬史詩》記述的這段故事,成為西方國家文學藝術中傳誦不絕的名篇。


想象中的木馬

我們在特洛伊博物館關門前進去參觀,博物館規模不大,陳列的文物寥寥無幾,但是那座後人憑想象做的木馬很吸引人,我們都爬了上去。

經過漫長而曲折的長途跋涉,我們終於在晚上十點鍾才到旅館,整整開了十二個小時的車,幸虧途中兩人輪換開。兩個小孩有伴兒,她們倒是不煩。大家都是精疲力盡需要休息。住的是個五星級的度假村,冬天淡季,人很少,一個有溫暖陽光的室內遊泳池,就我們兩家六口人。包早飯和晚飯,吃的很豐富,土耳其的飯菜比較合中國人胃口,熟的蔬菜多,尤其是西紅柿、黃瓜、茄子、土豆。休息過來了,就在當地轉轉。


切什梅海濱

我們的所在地切什梅(Cesme)是愛琴海的一個半島,它位於土耳其的西部,伸入地中海,是愛琴海海岸特別美的地區。長長的海岸線上,有著許許多多橄欖樹果園、峻峭的山岩,以及被鬆林擁抱著廣闊而素雅的海灘。我們的旅館所在地厄樂佳(Ilica)是度假中心,有非常不錯的白沙灘,湛藍的海水清澈見底。這裏是富人和歐洲人夏季避暑勝地,為這些人專門修建了六條線的高速公路。街道幹淨整齊,紅瓦白牆的別墅錯落有致,但都是空的。我們去集市逛,不是旺季,集市上都是當地人,賣的蔬菜新鮮,使我有北京早市的感覺。忽然看見有人捧著一盒奶油炸糕,我和陸彬同時叫起來,從北京來的都記得東安市場吃奶油炸糕的情景。我們立刻擠上去排隊。結果還不要錢,白吃,味道和北京的一樣,沒有撒糖粉,用糖水粘,吃得兩個小家夥也連連叫好。在北京吃奶油炸糕排隊搶座大概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事了,沒想到在土耳其又吃到了。


做奶油炸糕也是機械化了

愛琴海沿岸到處都是古希臘的遺址,我們選擇了最近的艾菲斯(Efes)。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由居住在安那托利亞高原西端的愛奧尼亞人(Ioniana)興建的。曆史上愛奧尼亞人對希臘文化有極大的貢獻,居住在希臘中部的愛奧尼亞人在首領安德洛克斯(Androkles)的率領下,跨越愛琴海來到了安那托利亞西部沿海地區,定都艾菲斯,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廣泛采用了柱式結構,並配有大量的雕塑和壁畫,愛奧亞式建築也因此而得名。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征服了安那托利亞,其部將利希馬科斯(Lysimachos)駐守艾菲斯,從那時起艾菲斯商業開始興旺,他頒布了鼓勵貿易的法令,使這裏成為愛琴海東岸的商貿中心,同時在沿海地帶興建了防禦工事,城內麵積達到了九平方公裏。也是此時,城內第一次擁有了劇場、賽跑場和競技場。公元六世紀,艾菲斯城通往愛琴海的河道嚴重淤塞,造成貿易中斷,居民被迫遷移到了阿亞索魯克山(Ayasoluk)一帶,通過陸地與周圍地區開展貿易,城內逐漸成為宗教活動的場所,興建了著名的聖約翰教堂。1090年塞爾柱突厥國占領了艾菲斯,但是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的遺跡基本上得到了保護。自奧斯曼帝國時期始開始了對艾菲斯遺跡的研究。

邁入艾菲斯的大門,迎麵見到的是一座土耳其浴室,依然可見地上鋪設的在當時最先進的陶製上下水管道。路邊豎立的幾排石柱是當時的國家市場,又稱為上麵的市場。那些石柱雖然排列整齊,但是所用的石料和雕刻出的花飾造型卻各成一體,就在這些石柱的後麵,是一座縮小了的希臘式劇場歐登(Odeon)。歐登建於公元二世紀,比起周圍其它建築顯得較為年輕,與它臨近的是政府辦公庭Pryaneiom,建於公元前三世紀,後來被改建成了基督教教堂。歐登是元老院議員們的聚會廳,也用來舉辦音樂會,最多可容納一千四百人。

特拉前(Trajan Fountain)噴泉建於公元二世紀初期,兩層樓高的建築,高度大約十二公尺,前麵的噴泉池塘依然可辨。有趣的是當我們在噴泉前照相時,後麵上山牧羊人趕著上百隻羊,羊脖子上拴的鈴鐺,滴玲玲的聲音隨風傳來,好像在說,古往今來,興旺衰敗都是過眼雲煙,隻有我們是永恒的。


艾菲斯遺址

最引人注目的是建於公元二世紀的圖書館,是一位羅馬領事為了紀念他的父親修建的。這座圖書館是建立在其父的墓地上的,名塞而瑟斯圖書館(Lidrery of Celsus)。上下共十六根柱子,造型很有講究。柱子的中間粗,兩邊細些,以顯得壯闊。正麵四座女神雕像分別代表博學、智慧、科學、耐心。其規模在當時號稱是世界第三大圖書館。圖書館經曆過地震和火災,1972年由奧地利人徹底修複,每一片石片都得到了複原,砌回到原來的位置上,裏麵的文物保存在奧地利維也納國立博物館中。圖書館的對麵卻是個妓院,所以傳出了很多相關的笑料。其一,當時有人想去妓院,就說:“我去圖書館。”

大理石路的盡頭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劇場之一。劇場坐落在山坡上,可容納二萬四千名觀眾。入口是一座羅馬拱頂式建築,始建於公元前三世紀,裏麵則是希臘式的,觀眾席沿山勢逐漸升高。樂隊在一塊敞開的呈馬蹄形平台上演出。劇場修建經曆了五個世紀,才建成現在這個樣子。每逢夏季都要舉辦大型音樂會,音響極好, 僅限於演出古典音樂,據說現代流行音樂在這裏的演出效果不好。我們在上麵觀眾席時,一個日本旅遊團的老太太站在平台上唱歌,聲音的確很清楚。


背景是能容納二萬四千名觀眾的劇場

劇場的下方是海港街(Arcadian),也是艾菲斯最寬闊的大道。道路兩旁的遺跡已經所剩無幾,當年這裏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王府井,道路兩邊是商店、劇院和體育場。在不遠的叢林中是建於公元三世紀的聖母瑪利亞教堂,也是基督教成為國家宗教後獻給聖母的第一座教堂。大道直通古老的海港。現在愛琴海早已遠離艾菲斯古城,港灣也不存在了,留下的一切都隻能是回憶。

從艾菲斯出來,我們去聖母瑪利亞的屋子。不管人們信或不信,當地人認定,聖母瑪麗亞最後的日子是在艾菲斯的山裏度過的。據說聖約翰在他生命結束前一直居住在艾菲斯,在那裏他撰寫了他的《福音》。耶酥在臨終前,把自己的母親托付給了約翰。約翰就把瑪麗亞帶到艾菲斯附近的蔻熱蘇斯山(Koressos),山間保存下來的一個小石屋,就是聖母瑪利亞當時在這裏居住的。真實與否無關緊要。今天這裏被開辟成了一座小教堂,是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們朝聖的地方,同時也得到了伊斯蘭教信徒們的尊敬。經常舉行傳統的慶典活動,羅馬教皇班納的克十六世也曾來這裏祭拜。我們開著大車沿盤山道費了老勁才爬到聖地,當年聖母從耶路撒冷來更不易。


聖母生前最後的日子住過的地方

附近還有一個叫七個睡人的地方。在半山腰有堵破石牆,什麽都沒有,但祭祀的很多,旁邊的樹上紮滿了白紙。幸虧一個會說英語的人告訴我們其中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六個人和一條狗路過這裏借宿,一覺睡了三百二十八年,醒來後付房費,被告知現在已不用這種錢了,他們就呆在這直到死。就這麽簡單的故事。不是很久以前,陸彬在德國工作,有點馬克。這次路過德國,馬克已經沒用了。這兩個故事有點相似。

2007年的最後一天,我們一大早離開旅館往伊斯坦布爾開。這次我們以趕路為主,四百公裏馬不停蹄,下午三點二十三分到達亞盧瓦碼頭,三點半登上開往伊斯坦布爾的渡輪。這是在馬爾馬拉海,水麵寬,渡輪開了一個多小時。渡輪很大,底層汽車裝滿一半,客艙裏人幾乎坐滿。十元錢一個人,七十元一輛車。客艙裏公共廁所旁邊是祈禱室,可見多重要。


在開往伊斯坦布爾的渡輪上

新年元旦是我們在土耳其的最後一天。先去看城牆。長城不是我們祖先的發明創造,在那個曆史時期,各個國家都想用城牆來抵禦外部的侵犯。伊斯坦布爾的城牆隻有六公裏半長,從金喇叭河到馬爾馬拉海,雙層城牆把伊斯坦布爾半島與歐洲大陸隔開,從公元四百多年建造,期間來自北方的成吉思汗、保加利亞、俄國,一千多年沒有人能攻克,1453年奧特曼帝國占領了以後,繼續利用它。


伊斯坦布爾的城牆

從城牆下來就是有軌電車站,我們乘車穿過市區、過海橋、到終點站,是比尤戈盧半島(Beyoglu),可以看到橫跨歐亞大陸的金門橋。(與舊金山的金門橋是同一圖紙)這個半島有一座皇帝的新宮殿,街旁的樓房也高些,沿博斯普魯斯海峽蓋的都是貴族的別墅。要參觀的地方很多,隻有半天時間,天氣又是陽光燦爛,我們就回到伊斯坦布爾,在橋上漫步。橋上的一景是釣魚,大概是新年休假,橋上摩肩接踵站滿了釣魚的人,用蝦做餌,釣小青魚,一竿子最多我看到可以釣六條。 橋兩岸是碼頭和魚市。在魚市買了一盒炸小青魚嚐嚐,非常新鮮。午飯就在橋下的餐館裏解決了。坐在二樓的窗口,看頭頂橋上的人把一串串魚釣上來,看水麵上繁忙的過往船隻,看岸上宮殿和清真寺閃閃反光的金頂,還看了一出肥皂劇:樓下麵坐著一對男女,男的送給女的禮物,打開一看是枚戒指,於是乎戴在手上興奮不已。兩個小孩看了忍不住的笑。


從橋上看伊斯坦布爾市區

飯後繼續漫步到大市場(Grand Bazaar)。這個市場與城市同齡,起源於拜占庭時代,經過反複改建和擴建,現在占地二十多公頃,共有各種店鋪4000多家。大市場的核心是兩座屋頂為穹頂的商場,兩座商場逐漸被有拱頂的街道相連並逐漸形成網絡,發展成今天大市場的規模。店主用各國語言招徠顧客,和我們說日語,韓國語,然後就叫我們“哥們兒”,有個店主的中文特別好,他讓我們看了一段錄像,陳龍的一個武打片是在他的店裏拍的,為此,中國電視台還專門采訪了他。我們所見,中國人很少,韓國和日本人多,沒見一個中餐館。中國人大概更熱衷於歐洲旅遊,其實,我們這次的行程所見,和希臘沒什麽兩樣,遺址文物甚至於比希臘同時期的保護得還好。功勞不僅僅是現在的土耳其政府,還要感謝消失了的奧斯曼帝國,他們在攻占了這片土地後,並沒有像以前的侵略者那樣破壞大批的文化遺產,而是盡力保護這些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這點也許和他們的統治能夠維持了幾百年有關吧!


大市場門前

總而言之,土耳其是個曆史悠久的國家,它的曆史是大起大落的曆史,且不說拜占庭能維持統治一千多年稱霸世界,更別說以後的奧斯曼帝國又是五百多年,版圖曾包括大半個歐洲和亞洲,隻說近代史上土耳其共和國的國父 —— 阿塔圖克(Ataturk),是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偉人。他軍人出身,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土耳其被英、法、意,和希臘瓜分,在最黑暗的時期他領導軍隊打了勝仗,把侵略者趕出去,奠定了領袖地位。1920年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以後,他製定了幾項措施,把政府和宗教分開,廢除帝國官吏,施行憲法;廢除奧斯曼帝國的法規,啟用德國的法律製度;把阿拉伯語拚音化;取消宗教學校,統一教育製度等。他1938年逝世至今七十年,土耳其一直沿用他的綱領,使土耳其有別於周圍阿拉伯國家,各方麵都比較先進。曆史人物的功過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從今天我們所見所聞,人民對他的崇拜是由衷的,他自己的名字是基馬爾(Mustafa Kemal),阿塔圖克是人民授予他的,意思是國父。遺憾的是我們僅僅走馬觀花地看了歐化的西部,沒有去中部和東部,在那兒才能品味真正的土耳其。

貓一定是土耳其人的寵物,到處都是野貓,又沒有天敵,自由自在地嬉鬧,曬太陽。它們不缺食品,尤其是在伊斯坦布爾,魚很多。我們丫丫這隻老鼠還喜歡貓,她像機裏貓的照片比人都多。看看這隻貓多神氣。

看看這隻貓多神氣

~ 周濱遊記上集完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