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加為好友
傑克逐漸適應了社交網絡的生活,但始終保持著警惕。他仍然不會隨意添加好友,尤其是那些陌生人。然而,命運的安排往往出乎意料。
一天,他收到了一條好友請求,來自一個名叫Emily(艾米麗)的女人。她的頭像並不浮誇,隻是一張簡單的黑白照片,一雙深邃的眼睛透著某種熟悉的神韻。傑克皺起眉頭,他向來不接受陌生人的好友請求,但這雙眼睛讓他怔住了。
那是一種極為熟悉的感覺——仿佛穿越了時光,回到了與凱瑟琳初識的那個午後。
他沒有立刻接受,而是點開了Emily的個人資料。她的主頁幹淨簡潔,介紹寫著:金融分析師,熱愛旅行,喜歡閱讀犯罪心理學書籍。她的帖子並不多,但偶爾會分享一些心理學觀點,以及對人性與犯罪的洞察。
傑克的目光停留在一張照片上,那是Emily站在一家書店前,手中拿著一本他曾讀過的書——《犯罪心理解析》。他記得自己曾在FBI時翻閱過這本書,並深深為其中的案例所觸動。
“或許,她是個真正感興趣的人。”傑克暗自思忖,但仍然沒有立刻接受好友請求。
幾天後,Emily給他發了一條私信。
“傑克先生,我在‘FB網絡犯罪受害者聯盟’的群組裏看到了你的文章,深受觸動。你的經曆讓我想起了許多受害者的故事,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幫助他們的信念。希望有機會和你交流。”
傑克讀著這段話,心裏微微一震。他沒有立刻回複,而是回想起自己加入這個聯盟的初衷——幫助那些在網絡犯罪中受害的人,提供自己的經驗和分析。
最終,他回了短短一句話:“謝謝你的關注。你也是聯盟的成員?”
Emily很快回複:“是的,我在現實生活中接觸過不少受害者,也曾幫助他們從心理創傷中走出來。”
兩人就這樣開始了交流。傑克發現,Emily的確對犯罪心理學有很深的理解,她對社交網絡上的詐騙、情感操縱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她告訴傑克,自己研究過不少關於“情感圍獵”的案例,並且幫助過許多被騙的受害者。
傑克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經追蹤的那些獵手——他們如何利用網絡獵捕孤獨的人,將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他不由得對Emily產生了一絲敬意。
一天,Emily發來一張舊照片,那是一座古老的圖書館,她在旁邊寫道:“這裏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小時候我常常在這裏讀書。”
傑克怔住了,那座圖書館他曾經去過,甚至是他和凱瑟琳一起去過的地方。
“你是波士頓人?”他終於問道。
Emily笑著回複:“是的,出生在那裏,後來搬去了紐約,再後來到了新加坡。”
傑克盯著她的照片看了很久,那種熟悉的感覺再次浮現,不僅僅是那雙眼睛,還有她嘴角微微上揚的弧度,那是凱瑟琳笑起來時特有的神態。
“是巧合,還是命運的安排?”傑克心中掀起了一絲波瀾。
他們的交流漸漸變得頻繁,Emily會分享她的工作經曆,講述如何幫助那些受害者走出心理陰影,而傑克則會提供一些關於網絡犯罪的見解。有時候,兩人甚至會討論一些與生活無關的話題,比如旅行、音樂、書籍。
一天晚上,Emily發來一條信息:“傑克,你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某種奇妙聯係嗎?”
傑克沉思了一會兒,緩緩敲下回複:“或許吧。你為什麽問這個?”
“因為我覺得和你聊天很自在,仿佛……我認識你很久了一樣。”Emily回道。
傑克望著屏幕,心中一陣悸動。
經過一段時間的交談,他終於做出了決定——點下了“接受好友請求”的按鈕。
這一刻,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好了再次讓某個人走進自己生活的準備。但他清楚地意識到,Emily的出現,似乎在無聲地撼動著他心中那道堅固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