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我們是校友”,我卻失去了一切 (人工智能寫的微小說)

(2025-05-21 08:17:46) 下一個

第一章:一封溫柔的郵件

李強,38歲,來自中國,在美國加州一所大學讀完碩士後留在矽穀一家科技公司當程序員, 大齡單身, 曾經談過幾個對象, 都無疾而終。社交圈狹窄的他,生活規律卻孤獨,尤其每逢節假日,麵對空蕩的公寓與遠在故鄉的父母,他時常感到心裏空空的。

一天午休,他收到一封意外的郵件:

發件人:張雯雅
主題:來自校友的問候

親愛的學長,您好:

我叫張雯雅,是您XX大學的校友,現在也在美國生活。
在LinkedIn上看到您是我們學校畢業的,感到格外親切。
在海外遇見校友真的很難得,所以鬥膽打擾一下。

希望您一切安好,期待您的回信。

誠摯的,
張雯雅

李強看完郵件,竟不自覺微微一笑。郵件字句真摯,像是在寒冬中點燃了一點溫度。他禮貌地回信,兩天後便收到了張雯雅更長的一封回信,還附了一張照片——一位穿著淺藍色連帽衫、笑容溫柔的女孩,站在母校圖書館前,仿佛那年秋日的回憶重現。

第二章:感情建立

他們從郵件轉到了微信聊天,很快發展成每天幾句問候的“老同學”。張雯雅聊天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從不冒犯,但總能找到李強的情緒縫隙輕輕觸碰。

有一次,她在淩晨1點發來一句:“學長,你還在加班嗎?注意身體哦。”
李強看著手機愣了幾秒,然後笑著回:“你怎麽知道我還醒著?”
她回複了一個笑臉,“感覺你是個責任感很強的人。”

不久後,他們開始視頻聊天。畫麵中的張雯雅聲音輕柔,背景幹淨整潔,偶爾她還抱著貓咪出鏡,說那是“陪伴自己渡過最孤單時光的小動物”。

李強被擊中了。那種看似平凡卻溫暖的生活氣息,讓他越來越依賴與她的聯係。

第三章:信任與引誘

隨著感情升溫,張雯雅偶爾會提到自己最近嚐試虛擬貨幣投資,在一個“內部測試平台”裏賺到了一些小錢。她從不主動推薦,但會“無意中”展示盈利截圖:

“學長你這麽聰明,肯定比我操作得還穩。”

她說這個平台很小眾,是她表哥做金融技術時內部流出的機會。起初李強並不動心,但她生日那天發來了一個邀請鏈接,並附上一段語音:

“我其實也挺怕打擾你,但這是我特別為你爭取的機會,隻想和你分享。別有壓力。”

李強心動了。他試著投了500美元,不出三天,賬戶上便顯示“盈利100美元”,而且可以順利提現。

他開始動搖,並投入更多。

第四章:陷入深淵

李強一邊“操作”,一邊繼續和張雯雅視頻。有時他們會聊起各自的家庭、童年、夢想,甚至她還帶他“遠程走過母校的林蔭小道”,通過視頻回憶大學生活。

她說:“學長,我一直覺得你這樣的人,值得被照顧一輩子。”

“我覺得,遇見你,是我這幾年最大的幸運。”

她笑了,像是有些不好意思:“那你就答應我,好好經營你賬戶上的資產,我想你早點退休。”

第二天,李強用掉所有積蓄,又刷了兩張信用卡,總共投入了十萬美元。

隨後,平台“升級維護”,凍結提現,並要求他繳納2,000美元“解凍保證金”。

他慌了,去問雯雅。她安慰道:“我也被卡住了,別怕,我也交了錢,就差一點點了。”

他借了錢交了“保證金”,但平台再也打不開。她的微信頭像變成了灰色,LinkedIn賬戶也被刪除——她徹底消失了。

第五章:夢醒時分

李強崩潰了。他幾乎一夜之間失去了所有積蓄,還背上數萬債務。

最讓他痛苦的不是金錢,而是那個他曾經相信的“人”,那種曾經陪伴他的溫柔,原來隻是一個劇本。

他開始自我懷疑,甚至懷疑人與人之間還能否產生真正的連接。他失眠、暴瘦、與世界斷聯了幾個星期。

一次偶然的心理谘詢中,心理師提醒他:“這不是你的錯,是有組織的情感操控。他們專門研究人的孤獨。”

他也在網絡上找到了一個“反殺豬盤”誌願者小組。群裏幾十個和他有類似經曆的受害者,正齊心協力收集證據,舉報詐騙平台。

第六章:反擊

李強振作起來,整理好所有聊天記錄、視頻片段、轉賬流水、平台截圖,將它們提交給FBI網絡犯罪中心,並向銀行申請資金追回, 未果。

他寫道:

殺豬盤不是普通的感情騙局,而是一場對人性孤獨的精準獵殺。

他們利用的是你的善良、孤獨、信任。

所以,如果你曾被“校友”“老鄉”“誌願者”“投資導師”溫柔以待,請務必多一個警覺。

因為有時候,他們最先殺死的,是你的信任。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