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據財聯社援引路透消息,阿斯巴甜將於今年7月被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宣布為可能的致癌物。隨後,這個新聞如山呼海嘯般在各大媒體平台引發廣泛關注。那麽它作為一種化學物質,為何能引起普通民眾如此熱烈的反應呢?下麵小編將和大家一起進入阿斯巴甜的世界沉浮。
阿斯巴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5年,當時一位名叫詹姆斯·施蒂格爾(James Schlatter)的化學家在研究治療胃潰瘍的藥物時,意外地發現了阿斯巴甜的甜味。施蒂格爾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一些白色粉末,他舔了一下手指,發現這種粉末有一種非常強烈的甜味。這個粉末就是阿斯巴甜。施蒂格爾將這種粉末帶回實驗室進行研究,並在1969年成功地人工合出了阿斯巴甜。在1974年,阿斯巴甜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正式批準作為一種食品添加劑使用。此後,阿斯巴甜被廣泛應用於食品和飲料工業和藥品等領域中,成為一種重要的甜味劑,它開始了征服全人類味蕾的波瀾壯闊的一生。
阿斯巴甜化學名為天門冬胺酰苯丙氨酸甲酯,是一種天然氨基酸,是L-天門冬氨酸和L-苯丙氨酸二肽的甲基酯,英文名稱為Aspartame,其分子結構式如下圖所示。阿斯巴甜的外觀為白色結晶性粉末,類似於蔗糖晶體,在水中的溶解度較低,每100毫升水中隻能溶解0.5克左右的阿斯巴甜。在酸性條件下(例如檸檬酸或其他食品酸中),它的溶解度會提高,但在強酸或堿性條件下,阿斯巴甜通過水解產生甲醇,在更嚴格的條件下,肽鍵也會水解,產生的遊離氨基酸。此外,在乙醇和甘油中,阿斯巴甜的溶解度較高。將其放在常溫下穩定儲存,但在高溫(超過200℃)、潮濕或光照條件下容易分解,因此應儲存在幹燥、陰涼、避光的地方,不能在烤箱等高溫處理食品的過程中使用。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左右,但它的甜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
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低熱量、低脂肪、低糖的食品和飲料,讓食品和飲料工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而阿斯巴甜正是一種低熱量、低糖的甜味劑,相比於糖和其他甜味劑,阿斯巴甜具有甜度高、熱量低、穩定性好等優勢,因此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飲料和藥品等領域中,阿斯巴甜的市場需求也隨之增加。
根據市場研究報告,目前全球市場約3萬噸左右,而市場研究公司QYResearch發布的報告稱2021年全球阿斯巴甜市場規模約為25.7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36.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5.2%。全球阿斯巴甜的生產廠家比較多,比如英國的阿斯利康是全球最大的阿斯巴甜生產商之一,其主要生產阿斯巴甜及其他甜味劑,並出口到全球各地;美國賽多利斯公司,也是全球較大的阿斯巴甜生產商之一,其生產的阿斯巴甜主要用於食品和飲料等領域中;而在中國有金紅石集團是中國較大的阿斯巴甜生產商之一,主要生產阿斯巴甜及其他甜味劑,並出口到全球各地;此外東亞藥業(中國製藥企業)也是中國較大的阿斯巴甜生產商之一,但其主要生產醫藥中間體、醫藥原料和甜味劑等產品。除了以上幾家企業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阿斯巴甜生產企業,如日本味之素、法國邁克斯巴利、德國費舍爾等,在藥融雲數據庫原料藥情報局中可以找到38家阿斯巴甜的全球供應商信息。總的來說,阿斯巴甜的生產企業比較多,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且還有其他的甜味劑虎視眈眈,比如三氯蔗糖和赤蘚糖醇等作為新一代的性能更好的甜味劑產品,產量年均複合增速遠高於阿斯巴甜,已經逐漸後來居上了。
阿斯巴甜經常被用於製作無糖或低糖飲料,可以被用在如汽水、果汁、茶和咖啡等,以及無糖或低糖糖果、口香糖等甜品,還有乳製品,如酸奶、冰淇淋等,除此之外,甚至一些低糖或無糖的調味品,如沙拉醬、番茄醬、芥末等,也可能含有阿斯巴甜。因此,阿斯巴甜在食品和飲料領域無處不在,影響深遠。許多品牌的汽水,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等,都會添加阿斯巴甜作為人工甜味劑;在咖啡和茶領域,許多品牌的低糖或無糖咖啡或茶飲料,如星巴克、雀巢等,也可能含有阿斯巴甜。
由於阿斯巴甜作為甜味劑功能強大,世界上已有超過90個國家批準使用阿斯巴甜作為食品添加劑。然而,盛名之下,各種負麵也接踵而至。
自從1974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使用以來一直飽受爭議。1975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組織一個特別調查組,重新審查G.D. Searle公司之前提交的實驗,懷疑其實驗結果是“被操縱”。經調查後,1977年,FDA要求美國律師辦公室對G.D.Searle提出起訴,訴因是“G.D.Searle在阿斯帕坦的安全性實驗中有意地誤傳所發現的事實,隱瞞實質性事實並做虛假陳述”。但不久後,G.D.Searle聘請美國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為CEO,其後兩次因主控官被代表G.D.Searle的律師事務所聘請了,而拖延審訊。從而造成這一指控的訴訟時效期滿,而被迫終止起訴。直到1987年,美國審計總署裁定阿斯巴甜的安全審批流程符合規定。即使如此,仍有不少人聲稱阿斯巴甜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更有人聲稱阿斯巴甜的安全調查因利益關係而有悖原則。
阿斯巴甜的使用在早期就引起過社會廣泛爭議。在阿斯巴甜進入到全球各地食品中的同時,各種相關阿斯巴甜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進行。如Suez等發現長期食用阿斯巴甜還可能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平衡,導致腸道菌群失調,進而影響人體的免疫係統和代謝過程,導致代謝紊亂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增加。除此之外,阿斯巴甜可能會影響人體的神經係統,導致頭痛、頭暈、惡心等症狀,甚至可能會影響人的認知和情緒等方麵,Yang等在《Gain weight by “going diet?”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sugar cravings.》詳盡綜述了阿斯巴甜攝入與神經生物學機製的關係,探討了阿斯巴甜可能對食欲和體重控製的影響。而Halldorsson等發現長期攝入含有阿斯巴甜的軟飲料可能增加早產的風險,對孕婦和兒童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尤其是對胎兒和嬰兒的發育和健康可能會產生潛在的負麵影響。
意大利拉馬齊尼研究所(Ramazzini Institute)本世紀初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老鼠的一些癌症與阿斯巴甜甜味劑有關。去年,法國對10萬名成年人進行的一項觀察性研究表明,食用大量人工甜味劑(包括阿斯巴甜)的人患癌症的風險要略高。IARC表示,其在本月的評估中更是分析了多達1300項研究,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的致癌物是為了激發更多的研究,這將有助於機構、消費者和食品飲料製造商得出更有說服力的結論。
阿斯巴甜自1965年被發現到人工合成,從最初的驚世絕俗,其間也伴隨著各種風波不斷,而後走遍人類世界,到如今的負麵重重,曆時將近58年,也算是炫麗的一甲子經曆。由於天然甜味劑在過去很長的歲月裏一度相對比較昂貴,讓很多普通人望而卻步,但嗜甜為人類天性,人類對甜食的需求具有持續性、不可替代性,阿斯巴甜的出現也曾帶給很多無法享受到甜味的人們以快樂和希望,且在嗜甜天性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增多,“無糖”需求應勢而起,阿斯巴甜更是代糖甜味劑中的翹楚。IARC並非食品監管機構,其研究隻表明一種可能性,但也會引發消費者加大對人工合成甜味劑的擔憂,或加速對阿斯巴甜的替代。與此同時,關於阿斯巴甜在食品和飲料工業應用領域的安全性研究,特別是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對動物的毒性、劑量效應和代謝途徑等方麵的研究會進一步深入拓展,且還會帶動其他各類型甜味劑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關於它的是是非非在未來依然還會繼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抉擇,這個期待科學界帶來更加確切的研究證據與結論,以及政府監管部門的政策需要及時跟進,如果確實有害,那麽就請“一禁到底”。一個肉眼可見的趨勢是天然甜味劑也許會逐漸更易受到消費者認可,將迎來一個高速增長的階段。隻希望該領域的科學研究是真的在為人類健康安全著想,而不是被相關的資本利益所綁架,能夠在方便人類生活的同時,也能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來源:
1.維基百科
2. Suez J, Korem T, Zeevi D, et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 Nature. 2014; 514(7521):181-186.
3. Yang Q. Gain weight by “going diet?”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sugar cravings. Yale J Biol Med. 2010; 83(2):101-108.
4. Halldorsson TI, Strøm M, Petersen SB, et al. Intake of artificially sweetened soft drinks and risk of preterm deliver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59,334 Danish pregnant women. Am J Clin Nutr. 2010; 92(3):626-633.
5. Ramazzini, B., Manservigi, M., Manservisi, F., & Belpoggi, F. (2005). Long-term carcinogenicity bioassays on Sprague-Dawley rats exposed to aspartame administered in feed.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3(4), 37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