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天大往事第三十二章 我為什麽不考研
那段時間大家幾乎連麵也見不上了。
隻有莊則豪輕鬆,家裏已經替他找好了工作,他畢業要回廣東。他在北方上大學,已經是家裏的奇葩了。他自己說,要不是他一不留神,學習成績好,家裏根本不支持他上大學。家裏什麽都不缺,文憑有嘜用? 跑到北方浪費時間做嘜呀?所以這段時間他最瀟灑,找了個廣東籍的師妹談戀愛,每天送花、看電影、陪著上自習、吃飯、用粵語吵架。
老五報了春季的GRE,加班加點,專心備考。
馬勇天天跑係裏。他明顯想留校。原因很簡單,家裏兩個弟妹還小,他媽媽沒辦法再負擔他讀研的費用,他必須自食其力了。本科生那時候是可以留校的。研究生以上學曆留校可以任教,本科生可以做輔導員。留校,他就可以有工資,並且有機會在職讀研、攻博。他是學生會主席,為留校做了很好的鋪墊。
老六呢,保研失利後,迅速加入了老三他們的考研大軍,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老六對材料係心灰意冷,他要報考我們學校管理係。
北洋大學管理係是最早開設MBA課程的,也已經是國內比較熱門的係。當時國企管理水平低下,民企剛剛起步,增效是很多企業當務之急,很多老師都能在企業拉到管理提升項目,學生們投靠一位能幹的導師(稱老板),到處做課題。除了拿國家的研究生津貼,老板每個月還能發點補貼,少則一、兩百,多則三五百,碩士上得既切合實際需要又實惠。管理係成為北洋研究生錄取率最低的係,錄取比例大約是十五比一。
我那段時間跑北京講課。
那時候還是國家分配和個人擇業雙向選擇,通俗講就是“包分配”。從大四上學期末,係裏櫥窗經常會貼出各個單位的用人計劃,大部分是國有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比較清貧,大家不願意去,都想去外企。我大四時對生產現場管理很有興趣,看了很多運營管理、生產成本控製的書,覺得自己能在這方麵做出成績,打算找一個生產型的企業工作,當然外企優先了。雖然我已經開始關注這方麵的信息,但是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想先把兼職做完再說。另外,我還是比較自信的,覺得隻要有這樣的企業到係裏招人,我肯定有競爭力,找個墊底的單位還不成問題,所以沒有後顧之憂。
我是鐵了心不考研了。
雖然我不怕考試,但是我實在看不出,那幾本書為什麽值得我花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去反複記、讀、做題。我認為任何一本我讀過的課外書都比那些教材值得讀。一本柏楊、幾頁榮格、幾句尼采,對文化、人性、高貴的精神的思考,遠遠勝過無數次機械和貌似縝密的推理、解析。那種毫無信念和激情的重複,隻會讓我抑鬱或者發狂。有人不發狂,我覺得那是因為他不知道還可以想其它的東西,如果他知道,他不可能不發狂。聖人要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也許一聞窗外事,窗內的價值體係就會崩塌。
輔導員也曾經推心置腹地告訴我們,大學裏學的都是書本上的東西,到社會上還要重新學習,大學裏學的是一套,到社會上是另一套。那我更加不以為然:既然社會上有一套,大學為什麽要教另外一套呢?就是為了讓大家水土不服嗎?還是覺得年輕人有的是時間,浪費幾年沒所謂?還是為了讓人有個比較,到社會上明辨是非呢?怎麽說都沒道理。
其實,考研與否,個人的發展之路有區別,才是考研的重點。
我的想法,有個明顯的誤區,就是目光局限於考試本身了,沒有看到考試背後的邏輯。那就是,在中國,所有的考試,不是以讓考生掌握知識和生存的技能為終極目的,而是以調劑社會資源的分配為目的。
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考證、考公務員……為什麽要有那麽多考試?為什麽要考你可能一輩子也用不上的微積分、高階求導、線性代數、乃至分形混沌?
不是因為有人想讓你熟練應用它們,而是因為它可以作為一個工具、標杆,用於篩選出部分人,使用有限的社會資源。你能找出來其他更公平、更容易量化的工具對上億人進行篩選和利益分配嗎?
所以,如果我認為高考和高等教育沒用,我大可以學自認為有用的東西。但是,這樣做就意味著我自動退出了這場資源分配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