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天大往事第三十六章 為開題來到清華北大
寒假回家,爸媽一聽我工作還沒落實,都有點沉不住氣了。他們開始琢磨哪個熟人、同學能幫上忙,我可以去哪個城市找什麽樣的工作,還說實在不行回家找工作也可以,那樣離家近。
我覺得根本不用著急,還沒聽說哪個北洋大學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呢!更何況我成績優秀,真不知道他們為什麽老是小看我。
一天媽媽說要帶我去見見她一位在省城當大學老師的同學,我堅決拒絕了。我想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去。媽一看拗不過我,隻好放棄了。不過她在電話裏跟她的老同學嘮叨了半天,也不管我在家,都能聽見。
也許她是故意說給我聽的吧!隻聽她說什麽,我這個兒子呀,就知道學習、看書,特老實啦,沒有女朋友啦,大學也不知怎麽上的啦,都學傻啦,當年誌願就是自己瞎報的,現在又不找工作,氣死人啦……反正每次回家我都得準備好聽到各種不滿意,我都習慣了。她嘮叨一假期,好像跟我苦大仇深似的,但我要走時,她又要哭哭啼啼。我隻要對她的嘮叨別較真,別往心裏去,就能跟我媽和平相處。所以她說什麽我也不著急,就當耳旁風,給她個耳朵,讓她說夠了,我還是她親兒子。
開學了,我們要進實驗室,做畢業設計。
我一直對複合材料比較感興趣,報了一個複合材料的方向,跟著以前教我們《高分子化學》專業課的沈寧和老師做課題。沈老師大約五十歲,江南女子,說話細聲細氣,吳音嫋嫋。她把專業課講得深入淺出,煞是好聽。沈老師涵養極好,從來不著急,不生氣。記性也好,我們這群同學,上不了幾堂課,她就能叫出名字,深受同學愛戴。
那段日子差不多是我這一生中自由度最大的時光。
我的課題是“尼龍66增強PP機理研究”。作為我的畢業設計,我需要接一個任務,在導師的指導下,自己查資料,了解這方麵的最新科研進展,設計實驗方案,寫出一本論文。
那也是我出入北洋科技圖書館(簡稱科圖)最多的一段時間。
科圖是香港影業大亨邵逸夫捐的,命名“逸夫樓”。記得我剛進大學時,看到逸夫樓,很不以為然,覺得一個堂堂百年老校,竟然以一個拍紅男綠女的電影的人命名圖書館,太有損形象了!寧可樓破舊一點,也不能讓銅臭公然汙染校園。可漸漸我覺得,也許有錢人很多,但是願意把錢花在教育上的人不多。邵逸夫花的錢,是自己合法掙來的,他能想到用這些錢在內地捐贈圖書館,並不是捐贈免費的電影票,直接用自己的東西給別人洗腦。他是無私和了不起的。
那時候查資料的方式,是從導師給的文獻入手,看完後,針對自己有興趣的方麵,繼續到圖書館檢索,深入查找它的參考文獻,這樣就像拉漁網,關聯的資料越來越深入,了解的進展越來越多。我用這種方式,幾乎查遍了自己能查到的關於課題的所有資料和期刊,對自己的科研天分深信不疑。
為了更好地了解課題方向的最新進展,導師還派我去北京圖書館(簡稱“北圖”,就是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出差查資料。
就是這段時間我想到了北大的大腦袋。再不去找她一趟,我們就都畢業了。
我終於去了北大。
事先我們已經寫信聯係過,她給了我她們宿舍的電話。
我到北大西門時,她已經等在門口了,把我帶了進去。
她不是一個人等我的。和她在一起的,是一位個子比我還高、長得像影星一樣的男生。這個舉動導致我直到現在,一想到北大西門,就聯想到一對俊男美女站在門口。
大腦袋介紹說:“這是我男朋友老李。”這讓我心裏頓時不舒服起來。也怪了,雖然我對大腦袋沒什麽別的意思,仍然覺得她是“我的”什麽人,老李是多出來的外人。一看她和男朋友那情投意合的小樣兒,悵然若失。另外老李會不會以為我在追求大腦袋呢?大腦袋直接讓他見我,不就有點表忠心的意思?那把我往哪兒放呢?那小子明顯比我帥,我不成了從天津專程趕來的大“燈泡”了?
不過老李雖然帥了點,但說話極風雅、謙和。倆人帶著我在北大轉了一圈,未名湖、博雅塔、荷塘,熱情地給我引經據典介紹了一番,我那百般的不自在就消散得差不多了。
北大與北洋大學建築風格截然不同。
北洋大學凡有路處,皆四平八穩,大道通天,帶著讓人一覽無餘的坦蕩和質樸。北大可能由於麵積小,宛然園林,曲徑頗多。隨步行來峰回路轉處忽有樓台亭閣,顯得小而有內秀,如果說北洋園陽剛之氣盛,則燕園則陰柔有餘了。
另外在我們學校,學子們往往步履匆匆,奔忙在上課或占座的路上。甚至有些同學為了節省時間,打完飯邊走路邊吃。而在北大卻四處可見慢慢踱著步子的紳士淑女。仿佛他們是哲學家,正在深思熟慮著什麽宇宙人生的哲理,又像是滿腹經綸的詩人,正在醞釀著一個偉大的作品。
參觀完北大,大腦袋說:“胖子是來北圖查資料的。老李,你帶他去你們學校圖書館上網查查吧!”老李說:“好啊!”我才知道老李不是北大的,他是清華機械係的研究生。他有本科同學畢業留校,在圖書館工作,可以帶我進去。
也怪了,我認識的幾個才子都是機械係的。真是物極必反,在最理工的地方,才有最美的風光。
聽了大腦袋的吩咐,老李應聲不迭,立馬帶我出北大東門,往東直行,從清華南門進了清華園。
一進清華園,立刻有了回家的感覺,一樣大路朝天,一樣行色匆匆的學子。不過清華園更大。我們沒有自行車,從南門往圖書館走,差不多橫穿了清華園。先沿著銀杏樹大道,拐到二校門,然後大草坪、日晷、大禮堂……大草坪上有人三三兩兩躺臥,有人抱著吉他唱歌。
老李邊走邊介紹說,他帶我去的是清華圖書館的新館。新館由清華的一位院士主持設計,那古色古香的紅色的磚牆是故意做舊的, 與老館渾然一體。
巧的是,清華的新館叫“逸夫館”,也是邵逸夫捐款建造的。老李還告訴我,清華、北大和中科院是中國首批接入互聯網的三家單位,國內其餘有個別能上網的是通過這三家的接入點。上網按流量收費,價格不菲。
當時我們學校圖書館還沒有公共機房,一個教研室或實驗室可能有幾台電腦、但是不能上網,隻能編程處理試驗數據和編輯文件、個人有電腦的極少。一進清華圖書館,我就被眼前的三四十台電腦鎮住了,一下子明白了清華和北洋內在的區別:頂尖的名校資源多、信息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隻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看得更遠。
雖然外麵天寒地凍,大廳裏暖洋洋地,幾乎每台電腦前都坐著人,靜靜地查資料。老李說這裏麵直接接入互聯網的大約隻有十台。
他徑直走到前台,跟管理員說了幾句什麽。
那個人帶著我們到一台電腦前,輸入密碼,就走了。
老李打開雅虎瀏覽器,教了一下我該如何輸入關鍵詞、如何組合檢索,又告訴我另外一個瀏覽器,NADSCAP。說,用雅虎找不著,就用這個查找,兩個的結果不太一樣。老李走了,我一個人開始查資料。
這個過程太不可思議了!以前查資料是種體力勞動,一本一本期刊地翻閱,看到有興趣的文獻再一個書架、一個書架地順藤摸瓜。現在輸入幾個詞,一下子出現成千上萬條信息,即使看不到原文,也能看到期刊名稱、摘要等,可以大大加快查找速度,並且時間上近,可以說,文獻查閱的質量也大大提高了。
從清華逸夫館出來的時候,我帶著打印和摘抄的一大堆文獻資料,興奮不已,深深感到自己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信息共享越來越便利,中國和世界的距離大大縮短,我從科研的農耕時代一步跨入了信息社會。
我和聰明的大腦袋、帥得一塌糊塗的老李在清華西門外的小餐館吃了晚飯,然後乘火車回了天津。
我的開題報告大獲成功。評審委員會的老師們一致好評,評審過後沈老師很高興,連連說:“太好了,太好了!”一口氣說了好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