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我們 - 天大的生活

90年代學習生活在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日子
正文

90後天大往事 第三章 報誌願的傷心事

(2021-11-13 06:53:02) 下一個

第三章 報誌願的傷心事

在我心目中,中國隻有三所大學可以上,那就是清華、北大和省立大學,因為我幾個高年級的筆友,分別上了這幾所大學。

說起筆友,這是我們這一代人中最有群眾基礎的一個稱呼。似乎九零年前後的那一陣子,文學風哲學風刮遍全國,三毛、瓊瑤、席慕蓉、汪國真、舒婷、蘇童、嚴歌苓、路遙,還有港台武俠小說的作者金庸、古龍、梁羽生,哲學家尼采、叔本華、黑格爾、康德、羅素……這一個個名字對我們這代人都如雷貫耳,排名不分先後,絲毫不亞於今天的周傑倫、陳奕迅、王菲等天王歌後。

那個時候,剛剛擺脫了文革時的思想束縛,處在改革開放初期,並且沒有今天顛覆通訊、教育、傳媒、書籍銷售等、幾乎橫掃一切行業的互聯網。國內歌壇還在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毛阿敏一首“思念”,劉歡一句“天上有個太陽”就能以大家聞所未聞的方式驚豔全國,小虎隊和紅唇族隨著顏色鮮豔、動感十足的畫麵載歌載舞,一夜之間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偶像。但是電視節目少的可憐,全國人民一起看《霍元甲》《渴望》的盛況就是那個時候的事。我們業餘時間也許看看瓊瑤劇的錄像,但主要還是讀書,也有很多人拿起筆來,組成一個個筆會、文學社,寫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內心。

學校的布告欄裏麵陳列的各個班級的文學社社刊,其實就是同學們自己寫的作品、“民間”自行選擇、刻印的,老師也幾乎不參與,頂多幫著題寫一下刊名。今天想起這些,我對學校的寬容充滿感激之情,因為這些作品裏,幾乎都能找到我的影子,有時是作者,有時是編輯,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我高中畢業。

但是報誌願時,一個小小的擾動改變了我的想法。學校主樓前拉著長長的繩子,繩子上掛著花花綠綠的學校介紹,畢業生自己去看,決定自己報考哪所學校。

絕大多數介紹我其實並沒有看過,但我偶然站在一張學校介紹前,看到那所學校的圖片中展示的曆經滄桑的主樓和圖書館,忽然決定報考這所自稱是中國第一所大學的學校。這決定了我一生的命運。

我中學時期有幾種刊物每期都買:《讀者文摘》(現在改名《讀者》了)、《世界博覽》、《作文通訊》、《中學生數理化》,另外愛讀《文匯報》,嗬嗬。這些東西對我影響可算重大。到高考報誌願時,這一點就顯現出來了。當時我讀的這些東西裏,告訴我新材料學、生物醫學、計算機,還有兩個什麽專業,我忘記了,是二十一世紀的五大重點學科,這一切都是多麽高大上、等待著天生我材啊!

這也正是我選擇北洋大學的原因吧。

因為在這份我偶然讀到的介紹中,這個百年老校曆史深厚、專業設置前沿,我從中發現了幾乎所有這些在我心目中閃閃發光的專業。我對她一見鍾情,那一刻隻能稱之以——命運。

我們當時都是高考前報誌願,可以報三所學校,每所學校可以選三個專業,都按第一誌願、第二誌願、第三誌願的順序排列。我的第一誌願是這樣的:北洋大學生物醫學與工程、計算機係、材料係。

早上一般我都是起床後直接衝出家門,下午放學回來家長還沒下班,我自己煮點雞蛋麵條之類的,吃完就去上晚自習,九點半放學,回到家已經十點左右了。所以午飯時間幾乎是唯一的家庭交流時間。

報完誌願很久了,一天中午吃飯時,爸爸突然問我:

“哎,你們該報誌願了吧?”

我回答說:“早報完了。”

爸爸、媽媽都愣住了:“什麽時候報的?你報了哪個學校?”

我一一回答完畢,爸爸沒再說什麽,倒是媽媽因為這事結結實實罵了我很長時間。在中國,即使是今天,高考報誌願也遠遠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大事,除非家長是文盲,否則像我這樣自作主張、草率行事的也不很多吧?但當時我的確完全沒有這個概念。可能是我父母一貫對我相對比較放任的態度,使我不知道他們願意並且希望為我出謀劃策吧!

我從小比較獨立,小學二年級之後幾乎沒向父母請教過學習上的問題,盡管他們兩人都是文革前的本科生,在我的同學們的父母中絕對算是佼佼者。至少我絕大多數同學的母親都比父親學曆低不少,工作通常也極為一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我愛_ladybug 回複 悄悄話 馬上就要到大學報到啦。靜待更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