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癡心而不癡纏

(2021-10-29 04:47:18) 下一個

癡心而不癡纏

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看完了49集連續劇《鬢邊不是海棠紅》。本來是去看尹正哥哥的,但最後被這個劇探討的主題深深吸引了。

《鬢》劇是部民國戲,塑造了一個京劇名伶-商細蕊的形象,通過他的人生際遇,講人情,講人性,講人格,展現人與人之間的情、信、誠、義、禮,濃烈而深刻,觀賞性也很強。

這是一個講情的故事,但並不是描寫愛情的,而是講知音之間的懂得和珍惜。因為懂得,所以愛惜、保護和成全。這樣的情誼,需要純真,良善和忘我,唯獨沒有占有。甚至,超越了人性中利己的本能,用成全對方來完整自己的生命本身。



我們人生不同的麵相都是有原因的,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人生的際遇也是有原因的,有些是明確來龍去脈的,有些是天意注定的,但若揭開背後的存在也就並不奇詭了。人生的滋味,可以淺嚐即止,可能無風無浪。也可以大情大性,奮力而癡狂,雖可能焚心刺骨但亦可能不枉此生。如果有幸,遇到那個懂得和成全自己的知音,人生何止值得二字。

《鬢》劇不同於《霸王別姬》,不是戀情的底色,而是講情和義,同樣是癡,刻畫的層麵更豐富立體。舍與不舍,散與不散都在一個癡字,了然而無奈,悲情又多情。滾滾紅塵,聚散離合,絕情亦是癡情,江湖相忘,亦不負不悔。在這個故事裏,遇到真正的知音是何其幸,情跟義相合是何其重,癡與誠相交是何其真。愛情裏有生死相依,知音的情義裏有用性命護你周全。跟愛情像較,知音間情義的濃烈程度一點不弱,癡心而不癡纏,那種感性和理性的並存,還有邊界感的分寸,提升了情感的格局,甚至讓關係更有粘連性與舒適度。

看完此劇,突然發現,人生裏也許確實存在“桃花源”的。為什麽要去找“二奶”、“小三”呢?為什麽要在同一個維度上找同質的情感呢?找個知音從任何角度看,不都更有質感嗎?某種意義上,知音就是我們生命裏的桃花源吧。

此劇的另一個看點是黃曉明的表演,演得超過他以往的任何角色,在這部戲裏比尹正哥哥的商細蕊演得好。雖然我被尹哥哥圈粉了,也並不是黃曉明的粉絲,但還是得實話實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