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月上海(九)

(2021-10-29 03:24:08) 下一個

九月上海()

 

如果講洋氣,“東方明珠”香港,應該在各方麵都西化過上海。英國人管理了香港150多年,很多出生、成長在英轄時期的香港人,自我認同也是偏西方的居多了。

 

早年的上海人,在香港華人頂流圈的為數不少,據說當年到“半島”喝下午茶,不會說上海話很難交朋友或談成生意。但依我的觀察,很多移居香港後回上海探親的上海人,對上海的腔調頗有微詞,有了很多不適應。比如大聲說話,穿著睡衣乘風涼,在公共場所凶孩子,嫌上海菜太油膩了,公共交通太擁擠無序……這真的非常有意思,上海人的海派在香港上海人眼裏好像蕩然無存了,被看到的更多的是“小市民”氣,雖然親切感依舊,但舒適感打了折扣。

 

後來到香港生活了一段時間,對香港的擁擠和快節奏有了切身的感受,也對香港的有序、方便和講規則印象很深。香港人的生活在職業化跟煙火氣中無縫轉場,他們對選擇的結果有更理性和自覺的承擔,即便麵對不完美,內心也是坦然輕鬆的,很少看到糾結,感覺他們的價值取向是明確而穩定的。香港人大比例都生活在他們想要的生活裏,而且有非常明確的努力目標和願景,雖然也有群體壓力,但較大的趨同性降低了壓迫感,讓人際互動有更大的彈性。雖然香港人更明確的邊界感在觀感上有點冷感,甚至會感覺到一點勢利,但就像吃青橄欖,苦澀味過後會有回甘。

 

 

在香港生活跟在上海生活最大的不同大概是更加自律,更加嚴謹。上海是故鄉,是永遠的家。無論如何,是上海人自己決定了上海的腔調,也是存在感和歸屬感理所當然的底氣。上海人在上海,享受的是自在和舒適,而上海人在香港,更享受的是效率和優越。

 

在美國生活久了,越發理解上海香港人對上海的微詞的角度,也更加想念生活在上海的那種自在和親切。離鄉遠遊跟近鄉情怯有時是一種對立,有時又是一種因果,而香港是所有情緒最好的過渡地帶,理解了香港,也就理解了海外華人的欣喜與惆悵。上海人對上海的牽念,是生命裏那種最無法割舍的血脈相連。(開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