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人是怎麽巧用漢字的

(2023-01-28 13:13:25) 下一個

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後短短的5年裏不僅派出大量留學生赴歐美,同時還邀請了很多歐美的工程,

機械,科技專家到日本,據稱在明治10年時就大約有4000多外國專家在日本工作。這些專家帶來的西

洋專業術語有很多被日本人按意譯翻譯成了漢字,這些漢字詞匯之後又被傳入到了漢字的本家中國。

比如下麵這些常見的漢字詞匯。 

思想哲學方麵有(本質,表象,理論,理念,理想,理性,弁証法,倫理學,,,) 
政治軍事方麵有(國家,國民,覇権,表決,領土,編製,保障,,,) 
科學技術方麵有(比重,飽和,半徑,標本,波長,力學,博士,流體,博物,列車,変圧器,冷

蔵,,,) 
疾病醫學有(流行病,流行性感冒,百日咳,,,) 
経済経営有(不動産,労動,舶來品,理事,保険,標語,例會)等等 

以上這些詞匯,讓人感覺當時的日本人對漢字的執著,和對漢文化的喜愛。不像現在到處都是假洋

鬼子,說話動不動就玩一句日式英語,以顯示自己留過洋,導致對西洋新文化,新科技就沒有人動腦

筋去意譯漢字詞匯,全變成了簡單的音譯。比如[數據庫],日本人用DataBase的音譯是[データベース

]、[瓶頸]日本人用ボルトネット,但Baseball日本人卻用“野球”等等。
 
其實日語的讀音和類似英文那樣的字母語言很接近,比如最基本的5個音「あ-阿 い-依 う-屋 え-

矮 お-歐」可以對應「a  i  u  e  o」。還有「か き く け こ」可以用類似拚音一樣的字母「ka  

ki  ku  ke  ko」來簡單對應。因此大約在公元5世紀前後,最初傳入日本的文字如果是字母文字的

話,日本人就省事兒多了。但畢竟是中國的近鄰,自然最先傳入的是複雜的漢字,怎麽最好的借用漢

字估計讓日本人的祖先費了不少心思。 

比如在漢字傳入之前,估計日本人看到河裏的魚時,就會大叫[撒嘎那],隻有音沒有字。之後中國

的漢字傳到日本,[魚]字就直接被日本人借用了,但日本人並沒有放棄原來的【撒嘎那】這個讀音。

可能是習慣了自己的讀音,所以既借用漢語的魚的讀音,也保留了自己的讀音。所以日語裏很多漢字

有一個以上的讀音。有人說語言中寄宿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借用漢字同時也保留自己原始的讀音,就

把從遠古時期傳下來的靈魂性的東西也保留了下來。

而那些大量的,且日本人從沒用過的漢字和詞匯,當然就[字]和[音]全借用了。日本人用平假名標

注這些漢字或者詞匯的漢語讀音,比如[大]字,對應的讀音平假名是[だ],和漢字讀音很接近,還有[

山]字,對應的讀音平假名是[さん],但是[山]字日語原有的讀音(雅媽),也沒有放棄,而是視情況

靈活使用。比如說[山頂]時,字和音都借用漢語的,但說[山的上麵]時,用「山の上」,這裏[山]和[

上]的讀音都用日語原有的讀音。

 總之經過近2千年的進化,日本人在使用語言時,按照各種場合,在原有的日語和漢字中,取最合適

,最貼切的拿來用,這樣既沒有喪失日語原來的東西,也借用了大量的漢字豐富了自己的表現力。另外近代中日兩國用漢字翻譯的外來語有很多不一樣,比如汽車日本人翻譯成[自勭車],手機日本

人用[攜帯電話],簡稱[攜帯]。[個人電腦]日本人沒用漢字,直接按英語Personal Computer的發音

,譯成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ー。然後嫌太長,簡化成パソコン,把6個音縮短為3個音。日本人在

引進外來語時,什麽時候用漢字,什麽時候用音譯完全看那個最合適。像漢字的「個人電脳」要比日

本假名的「パソコン」複雜難寫多了,所以棄用了「個人電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