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大本營、毛的戰略意圖用的還是毛氏兵法。‘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其實是孫子:‘十則圍之’的意思。長津湖大致也是十比一的格局。注意:韓戰時中國絕對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在東西兩線同時發難,是‘兩個拳頭打人’。可正是毛自己批判過的1933年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紅軍失敗的左傾路線的口號和策略。難道十幾年後自己也想左傾一把?
總司令彭德懷用的是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開始時示弱,佯敗,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美軍果然上當。
兵團司令宋時輪用的是孫子兵法:‘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兵貴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又用了韓信兵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明裏搶修鴨綠江大橋,實則早就從中國出發,晚上急行軍,布好口袋,先一步占了高地。
這些將軍不是完人,確有違反兵法之處:孫子曰:‘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兵法,百裏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裏而趣利者軍半至。’‘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軍無輜重則亡,’。加上不等冬裝,單衣又無重武器就趕到零下40度的戰場埋伏,這種不顧戰士饑寒交迫與死活的做法,孫子不為也,敗筆也!之所以傷亡數倍於聯合國軍。違反兵法,用幾萬條人命染紅自己的紅頂子,很殘忍!
遠在長津湖一役打響兩個月前,中方應早已得到情報,並研究過9/9/1950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Report, NSC 81/1 文件。(此報告是當時美國國會、杜魯門頒下的國策):毛應已完全了然美國的底線和既定決策是:美軍如發現中、蘇大舉參戰,則維持38線為界,不許北進。所以,當時隻要中國軍隊大搖大擺,甚至虛張聲勢,大舉跨過鴨綠江,陳兵幾十萬於江邊,做出態勢即可達到保北方的目的。美機發覺後,杜魯門必然按上述計劃下令撤回38線。如孫子雲:‘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何必賠上這麽多生命?多半是毛本人想教訓美國、存有‘打出我在社會主義陣營裏的威風’的私心雜念,才下令搞點陰的,不單單百萬生靈塗炭,還給了金胖子自吹為‘百戰百勝的鋼鐵名將’的私人資本,北朝鮮淪為金家三代的奴隸,饑寒交迫,還起不來革他們的命。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說:‘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毛本來可不出兵,或做出出兵的態勢來達到效果。有如今天核大國雖不發一彈,而可用核威脅使對方讓步。所謂‘唇亡齒寒’的詭辯說法,是不符合國際法準則的。所以真正知兵者如林彪、粟裕、陳賡,都明確表態不想打。蘇聯在聯合國表決時都不敢出席,更不敢用否決權。正是理虧、心虛的明證。隻有毛好大喜功,狂妄好殺,剛愎自用,硬要出兵趟渾水而已。
美方:戰略意圖:使用東西兩股主力作鉗形攻勢,快速推進,互為犄角,會師鴨綠江。應知師老則兵疲,各國士兵早有厭戰之心,一心打算回家過聖誕節。
Almond將軍輕敵冒進,乃兵家大忌。Smith將軍寧違軍令,小心推進,步步為營, 加建臨時機場,預留退路。及早發現上當後,進退有據,臨危不亂。自己和重裝備好不容易突圍後,還掩護了九萬多願走的居民安全撤退,比三國時劉玄德撤退還仁義,真名將也!順便提一下,當時北方百姓,居然有近十萬都甘願冒險隨軍南渡。 可見民心害怕朝鮮勞動黨的統治,文在寅父母就在其內。對比仁川登陸後,金某慘敗,北逃進我國東北時,沒帶走也不會顧念自己的百姓。這還不發人深省嗎?
阿爾蒙德是個非常自大的家夥,以為朝鮮已經沒有敵手了,輕敵冒進。
不過,那時候中國是個非常落後的農業國,美軍以及世界都沒有領教過中國戰士的厲害。不是阿爾蒙德,也是其他人要吃這個虧。
中國的戰略雖然是很差的,但是不能否認基層戰士的英勇頑強,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戰略的不足,在很差的後勤保障,沒有製空權的環境下,取得了超過預期的戰果。這一點應該是肯定的。
=================================================
"Smith將軍寧違軍令,小心推進,步步為營, 加建臨時機場,預留退路。及早發現上當後,進退有據,臨危不亂。"
還有那個FAITH少(中)校, 把Almond將軍激勵他們繼續北進的獎章扔到雪裏!
還有那個FAITH少(中)校, 把Almond將軍激勵他們繼續北進的獎章扔到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