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給一些學生上課時,被個別家長質問,教學大剛是怎麽製定的?我的教學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更有不同的資質,必須因勢利導。第一次課總是跨學科的泛泛而談,發現學生的興趣和資質、要求:你是想要個好的分數呢,還是想真正學點本領?是想上個理想的大學/專業,還是想要個出色的競賽成績以便震驚你的朋友和老師?然後再深入某個學科。
這要求一個老師掌握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的各門學科,這可不是任何一個學校老師所能夠做到的。他們一生隻教一門課程,無暇顧及其它學科;也提供不了任何新的知識。你問ChatGPT所得到的答案,要比一個學校老師所能提供的答案完善100倍。很多中小學都是雇傭體育老師去教數學和科學,他們隻能提供一點膚淺的知識,根本就不知其所以然。任何學校老師隻能給你提供一點老掉牙的東西,不是無用的,就是錯誤的。
我們進學校的目的不是去學知識的,而是去(1)交朋友的,(2)向同齡人甚至是長輩(如老師)炫耀聰明的。交得了朋友,今後的人生之路才有個伴,有個同道之人。你的聰明程度來自於你的邏輯推理能力;即使先天不足,經過少許的推理培訓,再加以練習,便可以逐步完善。
一個人老了之後的三要三不要是:要多動腦不要生氣;要多運動不要摔倒;要多存錢不要吃太飽。運動和有錢不是大問題,因為我們加拿大的教育、醫療和養老都是免費的。關鍵是要保持頭腦靈活,活到老思考到老。現在的人工智能,幾乎快要剝奪了人類思考的機會;如果不能培養一批有傑出思考能力的人,很快就會被機器人奴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