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厲害鍋裏在瘋傳,北大出了一個數學“韋神”:不僅在丘成桐數學競賽中得了滿分,還讀完了為丘賽準備的56本競賽輔導書籍;不僅拒絕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還在鍋內把自己的數學課從十幾個學生上到5、6個學生;把所有學生都上哭了!真神啊?那得多高深啊?有什麽數學理論,就連厲害鍋裏最厲害大學裏的最聰明的學生都搞不懂的嗎?這要在美國當個老師,恐怕連飯都沒得吃了。還號稱是陳景潤的繼任者,有什麽定理嗎?隻是做對了幾道數學競賽題,就敢稱神了?別貶低了陳先生,更別侮辱了那個“神”字!
以前也聽說過哈佛大學有一個數學神人淘某某,也是一個華人,也是一個做題大家。據說全美國的數學家,隻要遇到不會做的問題,就會去引起他的興趣;然後問題就圓滿解決了。我不知道他對整個數學學科有什麽結構性的貢獻,也沒有聽說過什麽淘氏定理;隻在互聯網上搜到過他關於Collatz猜想的兩篇文章:那麽簡單的問題,不是也沒有解決嗎?數學中的猜想多了去了,一個人一輩子又能解決幾個?為什麽要稱神呢?牛頓、愛因斯坦也沒有稱神吧,他們隻是信神; 高斯也隻是被稱為數學王子;歐拉則什麽稱號都沒有。
我不否認數學競賽題對人的思考能力的幫助,因為,教科書上的問題都是墨守成規、一個模子裏鑄出來的,沒有任何思想、技巧,也沒有任何變化,沒有任何挑戰性;隻不過是為了讓讀者掌握某些知識點而設計的。況且,那都是已經被人做過、已經有答案的東西;對於思維敏捷者來說,也就提不起任何興趣。一個善於解題的人,應該把自己靈機一動的經曆總結下來,讓後來者麵對類似情形時有個借鑒,也為人類認識提供一點素材;大吹大擂反而是欠智的表現。
韋某人一個晚上解決了一個六人博士團隊長時間解決不了的一個建模問題,隻能說明那六個人太笨,而不是他太聰明;把那個問題給其他人試試,看看是不是隻有韋某人能解?在厲害國,要成為一個博導太簡單了:有個教授職稱,有筆科研經費,就可以當導師爺了。我以前的那些博士同事,哪怕是在職博士,現在個個都是博導。培養出來的博士水平如何,則實在是不敢恭維。
一個有真正數學才能的人,不是僅僅隻會解別人出的題,而是自己會出題,讓別人長時間去探索。一方麵,可以為數學學科增添枝葉,豐富現有結構;另一方麵,別人在探索過程中,也會出現新的想法;大家集思廣益,也許會發展出新的數學學科。一個好的猜想,就是一隻金蛋。一個能從各個角度編一本好的未解決問題集的人,遠比一個奧數冠軍聰明。
一個真正的數學工作者,永遠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日思夜想,永不停息。我長時間思考一些問題,經常在夢裏看到某個問題的答案或解法;第二天一早醒來後就趕緊記下來。發不發表無所謂,反正它們已經在筆記本上了;錢不錢的更無所謂。韋某人說不收那六個笨博士的錢,那你要人家的公交卡幹什麽?外行記者去采訪報道,也得你同意吧?什麽成果都還沒有,就滿世界吹噓,這不是一個學者該有的風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