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論人生

數論是一門學科,也是我的人生。有人把酒論英雄,我用數字描天下。
正文

尋找暗物質

(2021-09-28 13:22:59) 下一個

暗物質概念的提出,是基於星係中的恒星繞星係中心的運動速度。按照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計算的結果,恒星離中心越遠,它的運動速度應該越小;可實際觀察結果卻是,星係邊緣的恒星的運動速度幾乎沒有差異。

是什麽導致了這一現像?有人推測宇宙中應該有某種暗黑物體,對恒星施加了影響。根據速度偏差圖(又稱旋轉曲線),Kelvin在1884年估計了黑暗物體的數量。1933年,瑞士天文物理學家Fritz Zwicky 根據virial 定理,推出了不可見質量(他稱之為暗物質)大約為可見質量的400倍。另外,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定理,在一個星係一定半徑內,質量與光量的比值應當是恒定的。可根據旋轉曲線推算出來的這一比值,卻是隨著半徑而增加的。Babcock把這歸因於光的吸收,或者星係外圍的動力受限,而不是消失的物質。

根據廣義相對論,當遙遠的光線經過一個大質量物體時,觀察者會看到光線彎曲了。中間物體的質量越大,光線的彎曲就越厲害。根據這個彎曲程度,人們可以計算出質量與光的比值;扣除可見的物質部分,就知道有暗物質存在。

根據Lamda-CDM模型的估計,我們的宇宙裏僅有5%的通常物質和能量,27%為暗物質,68%是暗能量。如此大量的暗物質,人類怎麽就是檢測不到呢?既然是不可見的,那就無法光測到。它應該與普通物質很少發生作用,除了引力之外。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準確性就沒有人懷疑嗎?它連行星軌道的偏移也解釋不了。愛因斯坦加了一項上去,方才推出了相對論。可是,自然定律是可以隨意加減幾項的嗎?為了解釋暗物質,人類的物理真得改寫了。

暗物質也應該是有層次結構、由一些基本粒子組成的,正如普通物質是由分子原子、誇克和輕子組成的一樣。三種中微子太輕,即使量大,也不可能是暗粒子的構成成分,因為密度不夠。有人提出了WIMPS,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它們通過引力和其它力相互作用。也有人提出了原子大小的黑洞,與primodial black holes相似,在宇宙大爆炸的早期形成,密度無窮大;可是被證明了不存在。還有人提出了光介子(light bosons)或稱axions;等等。現在普遍認為,暗粒子具有非重子型(non-baryonic)的成分。由於不能失去能量、也沒有相互作用,暗粒子無法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的形狀。

如果暗物質是由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定會在宇宙中大量飄散。人們可以觀察它們在普通物質的原子核周圍的散射,為此,物理學家們已經在深入地底之處,做了大量試驗,尚無收獲。也可以觀察暗粒子衰變所形成的產物;它們總該互生互滅,產生某種射線吧?困難在於如何分辨暗粒子發出的信號;更主要的是,檢測儀器的精準度。

也許人們能夠用LHC(大型粒子對撞機)在實驗室裏製造出暗物質來。因為暗粒子與普通質子或電子鮮有作用,有人建議去檢測那部分失去的能量和動量,如果知道碰撞形成的其它產物的話。問題是,這種LHC的工作原理是什麽?總能量和總動量怎麽計算?

先看看普通物質是如何形成的。按照量子理論的標準模型,是由於Higgs介子(上帝粒子)的存在,產生了Higgs標量場。誇克、電子、光子在其中運動受阻,相互作用而結合成形狀,部分動能轉變成了結合能或稱勢能;這些結合能或勢能就是質量

暗能量該登場了。由Hubble望遠鏡所觀察到的宇宙加速膨脹現象表明,可見物質和能量,是不可能讓各個星係加速脫離彼此的;必定有某種看不見的力量(上帝之手)在推動這一切的發生。暗能量一詞是Michael Turner在1998年創造的。暗能量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宇宙常數,代表宇宙裏恒定的能量密度,也就是愛因斯坦在他的引力方程式中所添加的常數項,目的是維持一個靜態的宇宙。然而,此項的添加,反而讓宇宙不穩定了。看來,我們需要一個更準確的引力場方程。

第二種暗能量來自一些動態的標量場,其能量密度隨著時刻與空間位置而變化,有人稱之為第五種基本力(quintessence);它可以是吸引性的,也可以是排斥性的,取決於它的動能與勢能的比值。這種力尚無任何表達式,其攜帶者的身分也未知,作用方式也不知,更別說用於檢測了。

類似於Higgs介子,我們就叫這些攜力粒子Quigs吧。由於它們的存在,形成了第五力場;暗粒子在其中運動受限,相互微動而形成了弦,部分動能轉變成了勢能;這些勢能就是暗質量。暗能量與明能量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引力波。正是引力波導致了宇宙的加速膨脹。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可以通過式子來演算的;Quigs的檢測還有待精密儀器的製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