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立夏正相宜





發呆,“芳心是事可可”
個人資料
可能成功的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鯨落,萬物生

(2025-09-06 12:19:09) 下一個

2025的初秋,對我來講,是“劃時代”的,因為,我在這個初秋,愛上了鯨魚。

對鯨魚的認識,應該是小時候從教科書上看到的吧?後來看《動物世界》,看電影(記得在飛機上看了《Free Willy》),然後就是在聖地亞哥海洋公園看了Killer Whale的表演。印象中,它們巨大、聰明、友善、會唱歌。

女兒小時候和父親出海看過鯨魚,說是“特別大”,然後回來唧唧呱呱講了一堆關於鯨魚的知識,什麽“駝背”啊、“沒牙”啊、“校車一樣長”、“可以活110歲”……我也就是嘖嘖稱奇,並沒有真的把這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放在心上。它們有多大呢?成年藍鯨可以大到30米長,200噸重,心髒就可以重達600公斤。比較一下: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非洲象的體重才6噸!

今年初秋的一個清晨,起床後走到窗邊,看到海麵上的一群鳥,卻拉開了我對鯨魚癡迷的序幕。

話說很多鯨魚每年都會遷徙,春天從熱帶一路往北,甚至到達北極;秋天則調頭南下。一路結伴而行,生兒育女。北美西海岸常見的座頭鯨(Megaptera,Humpback Whale)長距離遷徙可達到8000公裏。因為它們有吐泡沫圈圍捕獵的習性,所以有它們出現的海域總是有無數的小魚小蝦被裹挾在鯨魚的泡沫裏,方便鯨魚進食,當然也吸引了其他的魚類和鳥類。

在舊金山西海岸,就有無數水鳥會和遷徙的鯨魚伴行。可是,我卻從來沒有注意過。直到前幾天從窗口看見海麵上黑壓壓的一團,仿佛是一個淺灘或者小島。拿起望遠鏡一看,把我們驚呆了:那是成千上萬的水鳥啊!再看看,周圍是好多小船,足足有二三十條。

(錄像截圖,海邊看到的海麵上成千上萬的水鳥)

這下,我們想起來,最近海麵上的船真多。有小漁船、快艇、遊輪、帆船,難道他們都是來看鳥的?噢,應該是來看鯨魚的吧?

那麽,鯨魚呢?前幾年在海邊散步,在棧橋釣魚的時候,見到大家指著遠處的鯨魚,也沒有太在意。這次我們拿望遠鏡仔細一看,果真,水鳥所在,鯨魚浮現。

先是看見它們從鼻孔噴出的水汽,在海麵上高高揚起水霧,然後就能看見一躍而過的龐大身軀劃出的漂亮弧線。有時候會看到它們跳躍翻轉,或者是驀然出現的黑色魚尾。

雖然離得遠,但它們居然進入了我日常生活的視線裏,真是讓我激動不已。於是,我每天花了好多時間舉著望遠鏡,守在窗口看鯨魚。最幸運的一次,看到了五六頭鯨魚的魚群,此起彼伏,好似在和周圍的水鳥一起嬉戲。還有那種會一頭紮進海水捕魚的水鳥,每次俯衝都會激起一團白浪,真是熱鬧非凡。

於是我去網絡學習,發現這幾年舊金山灣區的鯨魚數量的確有所恢複,但是還是沒有恢複到曆史水平,主要的原因是海洋環境的改變(水質汙染,食物鏈破碎,聲波汙染——影響鯨魚的溝通,漁網纏繞,大船撞擊以及偷獵)。

其中,被大船撞擊死傷的鯨魚最令人痛心。僅僅截至今年七月,舊金山灣區就有24頭鯨魚屍體被衝上沙灘,死因都是被撞得骨頭碎裂、內髒受損。好在一個叫做Blue Whale Blue Sky的項目,要求大型船隻在鯨魚出沒的海域把航行速度降到10節,確保鯨魚的安全。

(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麽鯨魚和天空有聯係呢?原來鯨魚和地球含氧量息息相關。鯨魚通過深潛和浮出水麵覓食的行為,將深海的營養物質(氮、磷等)帶到表層水域,促進浮遊植物生長。而浮遊植物是海洋食物鏈的基礎,同時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貢獻50%-80%的全球氧氣生產。這個就是“鯨泵”效應。我們呼吸著氧氣,仰望碧藍的天空,都要感謝鯨魚呢。

另外,鯨魚作為海洋頂級捕獵者,維持了生態平衡,它們的排泄物也為浮遊生物和小型魚類提供養分,支持了食物鏈底端的生存。

可是,鯨魚的數量不斷下降。就拿座頭鯨為例,目前有13.5至20萬頭,20世紀因為商業捕鯨,數量曾經銳減到不足一萬頭。雖然在1986年國際禁捕令之後,種群有所恢複,但是部分子種群仍舊瀕危。挪威、冰島和日本等國家是捕鯨大國。其中日本在戰後食物匱乏期以鯨魚肉為食。發展到現今,吃鯨魚肉的人已經很少了。但為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魚肉當飼料、鯨油、鯨骨、牙齒、皮膚、琥珀等等),仍舊以“科研”為借口繼續捕鯨。

想到這種在大海裏沒有天敵的龐然大物,會被獵人以殘忍的方式(比如炸彈)捕殺,真是令人傷心。

座頭鯨會唱歌,有很強的族群意識和家庭觀念。母鯨的乳腺在尾部,會分泌高濃度的乳汁到海水裏,讓跟在身後的小鯨魚吸收養分。這種哺乳方式對母子鯨魚的協調動作有很高的要求。小鯨魚的肺活量小,需要不斷浮出水麵呼吸,體力消耗很大,也非常容易被漁網纏繞死亡,成活率並不高。

鯨魚活著的時候,可謂海洋之王。而一頭鯨魚到了生命終結時,卻開啟了對海洋漫長的回饋之旅。鯨魚死後,屍體通常因為脂肪含量高而會在海麵漂浮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大型掠食者,如鯊魚、龍王鯨等等會迅速分解屍體軟組織,包括海鳥也會搶食。一頭座頭鯨的脂肪層可以提供數噸的有機物。而這一消耗過程可以持續1到2年。到骨骼暴露後,漸漸開始下沉。

接下來的2-10年,屍體會被更多魚類分食,骨骼則成為微生物和深海小型底棲生物的食物來源。再往後的10-100年,骨骼被分解,產生硫化氫,硫化菌利用化學合成作用,作為能量來源,支持周圍生態係統。這種生態係統類似於深海熱泉,吸引多種低氧環境的物種,比如蝦、貝。100年之後,鯨魚的骨骼完全分解,滋養深海微生物和浮遊生物,最終形成礁石。

鯨落為深海提供稀缺有機物和棲息地,支撐近200中獨特物種。同時,每頭大型鯨魚屍體可以封存33噸二氧化碳,相當於數百棵樹一輩子的吸收量,對於地球減緩氣候變化有很大貢獻。

1977年美國海軍深潛器第一次在加州海岸發現鯨落,揭開了對鯨落的研究。目前估計海底有大約六、七十萬具鯨魚屍體,但是這個數目並不一定準確。

一頭鯨魚,生百年,死後百年,為地球帶來了巨大的滋養。俗話說:“一鯨落,萬物生。”這種莊嚴壯麗的循環,讓人心生敬畏。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敬畏的同時,難免愧疚。

(網絡圖片)

昨天傍晚,看到天地之間的霞光,仿佛是上帝拿著熒光筆劃了一個重點。是否在提醒人類:好好尊重精密運轉的自然規律,保護棲身的星球,對各種生命都保留一點敬畏、感恩和真摯的關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Jiangmin 回複 悄悄話 很多年前去聖地亞哥海洋世界看過鯨魚表演,震撼的同時也很難過,那麽龐然大物被困在那麽小的池子裏一輩子。
才女妹妹在家裏窗前就能看到鯨群,真是讓人羨慕。被你這篇文章科普的同時也感受到你對大自然的深深敬畏。
周末愉快!
FightCovid19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可可的科普.很有意思.周末愉快!
黎程程 回複 悄悄話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這個話題有點沉重,我心有戚戚。人的貪欲無窮,永不滿足,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大多數人都是以錢財多寡來衡量,很難做到enough is enough。我跟我先生說,以後我走了,也要回歸大海,不浪費資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