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博客

地產、投資、生活、學習筆記及總結
個人資料
正文

另類 Build-to-Rent 房產投資

(2022-06-14 13:16:56) 下一個

地產的周期一般是這樣的,在低穀階段,房價便宜,有時甚至低於建築成本,在上個周期末受傷的建商們見無利可圖,大多會選擇暫時靠邊站。這時,大夥都忙著購買和翻修舊房。等房價上升到一定程度,舊房的成本已經不低於新房了,建商們有利可圖了,才肯進場。到後期,價格上升到一定程度,現成的舊房已無任何利潤空間了,隻有靠翻修舊房或新建房才有利潤可賺,也就說明離山頂不遠了。

在次貸危機低穀,以黑石集團為代表的大金融機構開始進軍獨居屋出租市場,在泡沫重鎮大舉掃購獨居屋。但隨著房價的快速反彈,到大約2015~2016年時,有些機構已經意識到,買舊房已經不如新建房從經濟上來更有利了,於是在鳳凰城、達拉斯等地,開始出現完全新建的build-to-rent獨居屋社區。以前開發小區是賣給個人的,現在大機構開發整個小區隻租不賣。

通常Build-to-rent這個術語是特指新建的隻租不賣的獨居屋社區。新建的公寓樓也是build並用來rent的,但通常我們並不叫它Build-to-rent社區。

下麵說說與我有過交集的另一類Build-to-Rent房產,之所以稱之為另類是因為它並不完全符合前麵的定義。

Steven是個年輕有為的 real estate broker,2007年開始做地產經紀,在他隻有25歲並且還在讀大學時(後來讀了三年半就退學了),就已經是RE/MAX在猶他州的房產銷售第一。因為平日老有顧客問有沒有2~4單元的小型多單元房產,到大約2011時,他開始留心起來,發現整個縣隻有很少這種小型多單元房產庫存,少有的幾個也都是七八十年代建的。即便那麽破舊,又是在危機低穀,價格仍不便宜,cap rate也隻有5~6,於是他便萌發了開發這種小型多單元房產的念頭,後來他與另一個年輕有為的建商Mike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合夥共同開發, Steven管推銷(剛開始時Steven自己還做些推銷,後來主要是他手下的3個經紀人具體推銷的),Mike管建房。

他們的第一個試水項目是個隻有9個fourplex 小項目,Steven群發email給他的顧客群後,30天內預售完畢。第一個項目大約是在2013年開建的。

他們有很好的運作模式:

1.  選的地塊較好: 建多單元不需要太大的地塊就能成規模,相對來說可選的地塊多,也能找到相對來說較好的區。

2.  轉嫁風險: 一般建商都是自己籌募資金,承擔建築風險。但他們的項目卻要求投資者自己申請建築貸款,當然他們這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小建商很難貸到建築貸款,實際上他們蠻想自己申請建築貸款的。對他們來說,除了買地皮外,不需別的投資,可以說沒啥風險。由於銀行是他們的合作銀行,投資者申請建築貸款倒是蠻容易的。

3.  肯讓利: 讓投資者自己承擔建築風險,投資者又不是傻子!所謂無利不起早,他們肯讓利,建好的房子,市場上用同樣的價格是很難買得到的。他們起初的宗旨是讓1個點的cap rate的利給投資者(後來發現這個大多能達到,少有的幾個達不到)。

4.  物業管理 : 起初他們並不想成立物業管理公司,地產經紀兼開發商已經夠Steven忙活的了。可後來他發現,隨著規模的擴大,有很多外地投資者,尤其是加州的闊佬們,強烈建議他們統包(turn-key), 所以後來他們又成立了物業管理公司來管理這些物業。

我是2016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他們的,並跟投了幾個項目,每個Fourplex成本約70萬。在我發現他們之前,他們已經做了五六個項目,但大多是些小項目,隻有一個大些的,估計也仍然是在試水。我跟投的項目都是些比較大的項目,每個項目大多有200多個單元,是他們試水成功後才開始大規模開發的。

現在他們總共建了有四千多個單元了,這些Fourplex 基本長這模樣:

一個獨立的Fourplex:

 三個Fourplex相連,也可做為一個單獨的12-plex用商貸來投:

這種投資基本屬於被動投資,一旦決定投資後,自己需要做的也就是申請建築貸款(由於是建商的合作銀行,申請跟常規貸款一樣, 很容易),建完後再轉成長期貸款,再由他們的物業管理公司來管理(兩年後願意自己管理或者換管理公司也可以),剩下的就隻有數錢(也包括數虧的錢)的份了。我投資的遠程項目到現在我都沒親眼見過,隻有家門口的一個見過。  

當初簽合同的時候並不知道投資這些項目的都是些什麽人,隻聽推銷者講有不少來自加州的投資者。後來快完工了,才知道原來不少投資人並不像我一樣打算長期持有的:有些人,包括開發商手下的員工,以及當地的幾個地產經紀人,買了建完後直接分割成單個townhouse賣,成了炒房。也不知他們本來就打算炒房,還是因為增值多了,臨時變成了炒房!其中的不少項目,有不少已被分割成單個townhouse歸個人所有了。

做為建商的Steven和Mike,兩人在他們個人或個人公司名下都或多或少地投了不少項目,其中實力雄厚的Mike在一個項目中自己預留了一排約有20個單元,被分割成單獨的townhouse賣了,2018年底建完後賣價約24萬/單元(現在價格約40萬/單元, 成本約18萬/單元)。 Steven自己投資了有十幾個fourplex,打算長期持有,他說他買的價格跟我們一樣,隻是他是listing agent, 可以省下傭金。

再多加幾句評論和感受。

地產是有地域性的,還真是如此!休斯頓是這個建商離開他們大本營猶他到外地試水的第一個地方,而休斯頓的這三個項目基本上也是他們所有開發項目中回報最差的,隻是因為過去兩年全國房價的瘋漲,才勉強使得本來很差的項目變成一般般,有的賣得太早的還是虧本賣掉的。最初他們進軍我們當地的時候,我就警告過他們,說會砸他們牌子,他們還不相信,總起來說他們對我們當地市場缺乏足夠的了解,但他們在自己的地盤卻做得相當成功。

其次,房產的類型是有差別的。其中有一個少有的混合型項目, 既有townhouse類型的Fourplex,也有公寓flat類型的triplex(三層每一層算一單元),結果僅有的幾個Fourplex很快就給搶光了,triplex一直賣不出去。現在看來,大部分人的判斷還是正確的,當時(2017年)成本60萬多的triplex,目前市場價隻有85萬,而成本是70萬的Fourplex,價格早翻倍了。可見, 大多數人還是識貨的。

最後一點,就是先機的重要性,無論對於建商,還是投資者,占得先機,就有優勢。他們應該是做這種模式的第一家,現在更是炙手可熱,好的項目早輪不到咱們了。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裏提到的,開始時咱是大爺,他們是孫子,不久就反過來了。現在有不少建商也在複製他們的模式。

本文就想說一下,地產投資還有這麽種模式,也就是說投資的手法真的是有很多種的。

2018年年初的時候,我用別的馬甲在投壇上還專門寫過一篇具體介紹這類項目的文章(半年後刪掉了),個人感覺那篇文章還是很有含金量的,因為當時是進行時。不像現在,屬於過去時,沒什麽含金量。但對那篇文章感興趣的人很少,當時還覺得有點失望,哈哈!不過得承認,這種模式並不適合所有人。

建寧 2022/06/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