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陶兄寫了浮雲,索性我也寫一下浮雲吧,借此跟新老朋友見個麵,謝謝大家支持!
仰視浮雲馳
這句出自李陵送蘇武詩,李陵作為降將被大漢釘在了恥辱柱上,而蘇武持節牧羊最後榮歸故裏,成為民族英雄,道德典範,這兩人在曆史上的境遇不同,但是並不妨礙當時他們是相知的好友。在漢時據說他們的關係就不錯,到了匈奴,一囚一降,李陵還奉命去勸過蘇武,但蘇武拒絕了,李陵後來就時常照顧蘇武的生活,直到十九年後蘇武歸漢,李陵前去相送,二人互有酬答,
李陵寫的這三首五言詩裏感慨萬千,情意真切,萬般不舍,千種相思,何止是對蘇武,更是對他永遠也回不去的故鄉,隻是這殷切之情無可依托,隻好放眼天際,寄於浮雲,雲馳不惰,隨風相逐,如人生分合聚散全是天意,讓人思之惆悵無極。下麵是這三首詩: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躑躕。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長當從此別,且複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李陵出身勳貴,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是他的祖父,他本人也是少年得誌,年紀輕輕就拜騎都尉,深得武帝喜愛,隻可惜後來戰匈奴失利,力竭被俘,還降了匈奴,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司馬遷一直認為他是詐降,可惜武帝性急先殺了他全家,李陵沒了退路自此留在了匈奴。
大漢那時可比匈奴繁榮先進文明,李陵又是貴族出身,深受漢文化浸潤,身上帶著光榮和夢想,一朝入了蠻族,心怎能甘呢,麵對蘇武他自稱罪可通天,可想到武帝他又能不恨嗎?這種無家可歸又無可奈何的痛苦,還有那些對無辜被殺的母親妻兒的思念想來日夜折磨他吧,所以看到蘇武即將載譽歸家,不知他有多少羨慕,多少失落。
但是李陵畢竟是有大將懷抱,又在匈奴已經十餘年,早就接受了現狀,所以他這三首詩甚有氣象,放開心胸,仰視有高天浮雲,遠望有大河悲風,攜子之手,以皓首為期,盼再重聚。三首讀下來,使人心中戚戚,直到讀到最後一句“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眼淚真是禁不住掉下來,
古人在此處有評語道“此別永無會期矣,卻雲弦望有時,纏綿溫厚之情也。”我覺得何止纏綿溫厚,也是他這個被故國拋棄的人終生殷殷的期盼,雖然明知是絕無希望。這種絕望還不止是他不能見容於大漢,而是他自己根本也再無法回去了,
後來武帝死了,他的好哥們霍光掌權,曾派人來勸他歸漢,朝廷不再怪罪他了,可是他沉默良久隻說了一句:“我已胡服矣。”他親人都死了,故鄉對他還剩下了什麽呢?降將的屈辱罵名罷了,所以哪怕李陵有再多的思鄉之情他都永遠也回不去了,隻能在大漠草原仰視浮雲分飛,將一生在思念中了結。
我很感慨李陵的故事,也特別喜歡他的這幾首五言詩,當然這幾首詩也是被曆代推崇的五言高峰之作,古人甚至評它是五言之祖“一片化機,不關人力,此五言之祖也。音極和,調極諧,字極穩,然自是漢人古詩,後人摹做不得,所以為王。”我喜歡他裏麵的情意真摯,胸襟寬廣,再加一句古人的評語,纏綿溫厚。
所以如有想不開的事情,回不去的故鄉,何妨仰視高天,看看浮雲馳翔,世間事原本如此,何必耿耿於懷。
她說:沒事兒,我把遺囑公證做好了……
12月初,媽取回公證並對我說:公證處的人要她保密管理此文件……
感覺我媽比漢武帝要聰明一點點,知道用什麽拉住你,:))
喜歡這句: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我已胡服矣。” - 想開了,也就放下了。故鄉回不去,實因不願回。
很好奇這些詩是怎麽流傳下來的,是蘇武把詩稿帶回漢朝的嗎?如果是的話這個可是“叛賊”之作,難道漢朝,漢朝人還敢刻印流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