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鄉下人悲歌》看基層文化滲透

(2024-07-18 06:59:14) 下一個
範思的書寫了絕望悲苦,寫了個人奮鬥,寫了產業結構升級對普通人的拋棄,其實也寫了歐美發達社會文化對社會基層滲透時遇到的阻礙。

當年聽老師講《格林童話》普及了規範的德語,大為震驚,原來文化的力量是實實在在的;後來知道詹姆斯一世頒發的欽定聖經英語版,極大地統一和促進了英倫三島的英語,就不那麽驚訝了。教會事實上還維持了西方基層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直到越戰時期的文化戰爭。不覺得嗎,西方尤其美國,大量的社會問題都能追溯到那個貽害甚深的年代。

中國是個古老的文化大國,也是初步翻身了的窮國,經曆過無數次超長周期大幅度的興衰起伏,底層基本上沒有崩潰,甚至並無現代意義上的基層自治,卻屢屢經曆逃難或移居海外能異地重建華人社會,以吃苦耐勞的勤奮勞動和讀書上進,適應了新世界。

那麽中國社會的底層文化滲透是如何實現的呢?

告老還鄉的官員,大多能回到原籍的村鎮,買一大片土地做老爺,買好幾個小妾享受人生以外,這些退下來的鄉紳,基本起到了民間道德教化、基本糾紛仲裁、推動基礎教育等方麵的作用,直到痞子運動殺鄉紳。

民間宗教多宣揚頓悟,盡管比較偷懶地世俗化,但也教誨了大多數普通人;民間藝術,特別是村口大戲台上熱鬧的各種戲劇,宣揚普及了各種各類的道德規範,《趙氏孤兒》的忠義,《打金枝》的孝順等等。盡管滲透效率遠非盡善盡美,但中國人的社會大致表現出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良品質,吃苦、隱忍、上進….有些在北美社會看來“太儒家”、“不夠壞”,妨礙了中國人進到“瓊樓最上層”,但也保住了中國人旱澇保收的中產策略。

中外發達地區的發達,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超越周期的彈性,尤其是生產要素體現出來的彈性,才能屢屢適應、轉型乃至超越。這些彈性的載體是一個個家庭與基層社會及其教化。而文化,對基層的滲透渠道、傳導機製,是個有意思的觀察。

回到鏽帶,看到的是基層文化崩潰導致的絕望,想到的是什麽原因造成了文化滲透的低效,以至於並未如同新英格蘭地區那樣,建立穩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體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贊。

這個點到了本質。比成功學的解讀強得多。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Phobos's article is well-researched and insightful. I appreciate the unique perspective he brings to the topic. Looking forward to reading more of his work in the futur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