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有12個區,位於台北市市中心的信義區不僅是台北市的心髒,也是台灣政治、商業、金融的中心,該區高樓林立,台灣101大樓、台灣世界貿易中心、各大企業總部、各大金融總部、國父紀念館、台北市政府、各國駐台灣辦事機構以及各大知名商業百貨店等都設在信義區。
然而,就在信義區,台灣101大樓的對麵卻有著與之格格不入的老舊建築房屋群,這就是“四四南村”,是台北市第一個眷村,因為該眷村位於當年國軍陸軍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南邊而得名。
對於“眷村”這個名詞,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台灣在特殊的年代,搭建的特別的居民住宅群。所謂的眷村,指的是台灣自1948年到196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為國軍陸海空三軍、憲兵以及其他兵種的官兵和眷屬所修建和配置的宿舍村落,當時台北的眷村是全台灣數量最多的,大多分散在台北市中心或軍事設施附近。
據資料記載,眷村的居民絕大多數是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到台灣的大陸各省的外省人及眷屬,隻有極少部分人是台灣省籍技工類的軍眷。此外,駐台美軍軍官、士官及家屬的宿舍也被稱為“眷村”。
當年的所有眷村歸由台灣國防部管理。
據統計,1945年至1950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入台灣的大陸各省分官兵有近200萬,國民政府為了解決人口激增帶來的居住問題,除了安排一些官兵住進日本人遺留的宿舍外,開始迅速修建房屋供新來的官兵居住,一般新住民是依照軍種、職務、特性等,分別群居於一定的區域。我先生的父親是國軍空軍,當時,他的父母就安置在台北市大安區的一個眷村裏。
據先生講述,他父母剛開始住的眷村是很簡陋的一排排平房建築,每一排十戶人家,自家有個簡單的廚房,但廁所和洗澡間是公用的。後來,隨著他父親一步步升了官職,家裏的孩子也一個個出生,他家換了幾次房,最後,他家住的是眷村一個獨立小四合院。
再到後來,台灣經濟騰飛,城市開始大的建設,他家的四合院不得不被拆除,國防部給了他父親一筆當時還算不錯的安置費,他家買了商品房,從此,結束了眷村的生活。1998年,我第一次進台灣的時候,先生帶我看了他家最後住的眷村的地方,現在是一棟漂亮的現代式銀行大樓。
繼續說說“四四南村”…
1948年11月底,國共內戰告急,當時,設於山東青島的兵工署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眷屬,匆匆忙忙搭乘泰康輪渡海來到台灣,他們在基隆上岸,繼而安置在台北市三張犁,更名為“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起初,所有的兵工廠員工和家眷都住在當時日本人的一個大庫裏,每一家以布幔隔離開來,空間狹小,居住環境非常惡劣。後來,國民政府拿出錢來修建了這些簡陋的“四四南村”,供這些兵工廠員工和家眷住。
這是當年國防部官員視察兵工廠(翻拍的展示圖)
這些是當年四四南村的樣子(網絡圖)
這是當年住戶的“房產證”(翻拍的展示圖)
這是“四四南村”當年幼兒園裏孩子們的照片(翻拍的展示圖片)
再後來,1949年更多的軍隊遷移台灣,四四南村周邊擴大,又修建了“四四西村”供一些軍官和家眷住,房屋建築稍微好一些,繼而又修建了“四四東村”,給一些軍人住。這裏形成了一大片眷村,雖然都是“天涯淪落人”,房子都很簡陋,但是,“四四南村”的格局最具“難民感”。後來,因城市規劃,東村和西村都拆了,還是在國民黨的堅持下,保留了目前可見的一部分“四四南村”,最後搬遷的住戶是1999年。
“四四南村”建於1948年,屬於台灣最早的眷村建築群,由於當時來台灣的官兵都心係著那一天要反攻大陸,以為3-5年就可以回大陸,所以,眷村的住宅結構都很簡陋,屬於“暫住”房屋,其建築材料主要由木材、竹籬、石灰和瓦片等修建,一聯排的平房以“魚骨狀”的構架排列,分甲、乙、丙字號分布。剛建成的四四南村沒有自來水、沒有廚房、沒有廁所,住戶們隻能到附近一個寺廟的公共廁所解決問題。每家住戶的空間隻有3.5坪(相當於11平方米),巷道狹窄,生活條件極差。後來西村和東村的房屋有了磚牆,條件好一點。1999年,“四四南村”發生了一次大的火災,大部分房屋被燒毀並拆除,目前保存下來的房屋基本上就是當年的模樣。
這張圖顯示了“魚骨狀”的平房(原創圖片)
從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開始,政府和社會文化屆人士開始發起保護“四四南村”的活動,並成立了“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後來,經台北市文化局古跡審查委員會勘查和鑒定,將四四南村正式列為“曆史建築物”,並指定將最後的四棟建築予以保存和加以規劃。
終於2003年,在四四南村成立了“信義公民會館”及文化公園,裏麵設有“眷村文物館”、“眷村展示館、社區館、中央廣場和文化公園,都是免費供遊客參觀。現在“四四南村”的房屋門窗都塗上一些顏色,遊客們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我昨天去參觀的時候,遇到幾位日本遊客和東南亞國家的遊客,我被請求幫他們拍合照,我是一個人前去參觀的,最後,我也匆忙請日本遊客幫忙拍了一張:)
這些是現在“四四南村”的模樣(原創圖片)
這些圖片是眷村文物館裏模擬展示了眷村住戶當年的室內擺設,據我先生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眷村的生活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般家庭有電飯鍋、煤氣爐,六十年代初有了電話,電視機等等。(原創圖片)
台灣的眷村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每棟房屋都有主人背後的故事和記憶。幾十年來,這些老建築曆經風霜,它們承載著台灣近代曆史的記憶和希望。當年,那些官兵和眷屬跟隨著蔣公曆經千辛萬苦來到了台灣,他們匆匆逃離大陸,沒有帶很多的物品,以為一年半載就能反攻回鄉,沒想到,這一別就是幾十年,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兩岸破冰,他們才得以重新踏上故土,返鄉看望親人。然而,他們有的人,在異鄉臨終時也未能實現回到大陸、回到故鄉、回到家鄉親人的懷抱,最終未能落葉歸根。
辛亥革命元老,中華民國開國元勳、中華民國檢察院院長、曾經是複旦大學創辦人、上海大學校長於右任老先生,他於1949年隨蔣公來到台灣,而他的原配妻子和兒子卻留在了大陸,1964年於老先生病逝在台北,他的著名詩句《望大陸》正是表達了八十三歲的老人對大陸強烈的眷念之情,流露出在生命最後的十幾年未能見到故鄉親人的痛楚: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
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
隻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現在台灣各界很多的名人都是從眷村走出來的:李安、鄧麗君、林青霞、王祖賢、蔡琴、張雨生、任其賢、張艾嘉、宋楚瑜、趙少康、章孝嚴、章孝慈、韓國瑜、齊秦等等。
5/27 寫於台北
你的台灣老街係列圖文並茂,不但向我們介紹了台灣街道住宅建築,風土人情,還讓我們對台灣的曆史文化,社會有所了解,台灣保護曆史文物遺產用心良苦,不遺餘力,令人印象深刻,肅然起敬;這是一個民族對曆史和傳統文化的尊重和自信,也是這個民族繼往開來的根本。謝謝沈香妹的好分享。
這篇眷村篇很感動人。眷村人大都是所謂的外省人,他們大都是為了一個革命的理想背鄉離井,又為了重返家鄉,居陋室,苦心誌,太不容易了。從你先生一家的經曆來看,總算政府沒有離棄他們,終於日子越過越美好。
我家附近,最近開了一家眷村稻香飯團快餐店。我聽說有燕皮餛飩,大餅油條早餐,就去to go order。等餐時,進來一位女士,一直對我笑,我每每回應她同樣的微笑。她突然問我,“你是台灣人嗎?還是中國人?”我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當然是中國人嘍!”但心裏很不舒服,在她心裏難道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嗎?嗬嗬!
祝沈香妹回重慶探親葬父之旅一切順利平安!保重!
讀著眷村的故事好悲哀啊,他們以為一年半載就能回去,不想一別就是一輩子。人的命運,真是受大局勢影響太多了!
所以戰爭是殘酷的。國共內戰,用了多光鮮的理由,結果不過是改朝換代,卻使多少人骨肉分離
這個四四南村本來也在行程裏,結果沒來得及去。對台北印象不錯。尤其是走在老街區,和居民聊天,特別有趣。還有商家請我吃了檳榔:)
我說的是中國的演員。:)
祝沈香和朋友們長周末快樂!
祝大俠哥新周愉快!
沈香周末愉快。
還看到了優雅知性的沈香,問好並祝周末愉快!:))
老照片裏孩子們燦爛的笑容讓人感動,沈香憑窗遠眺的身影恬淡有畫意,讚!
祝丹哥長周末愉快!
讚沈香眷村好文。眷村文化眷村美食眷村人,台灣獨特的現象級的現象。
“1948年,台北出現了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是為“聯勤總部第四十四兵工廠”所蓋的眷村。1949年,國民黨成立“軍眷管理處”,開始大量修建眷村安置60萬國民黨軍民及家眷。”
“陸軍的“陸光三村”,海軍的“海光一村”,空軍的“大鵬新村”“淩雲五村”。”
看沈香拍攝的照片,思想那段波瀾壯闊影響中華民族氣運的時代,不勝唏噓!
祝沉香周末愉快。
有同事曾經告訴過我一段真實故事。他是台灣本土人,喜歡上了眷村的故娘,後來結婚,來美讀完博士,老婆帶來美國,一生五個兒子。故事不在這裹,在於對眷村與我們的感情完全不同。
眷村其實反映了外省人和原住民之間的巨大鴻溝,眷村長大的孩子,尤如部隊或中央機關大院,屬於特權階層,讓本土人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無論再有名,那些後代永遠是心向大陸的,不管反攻還是忘卻,骨子裡還是心想有朝一日回大陸的。隨著歷史變遷,返陸無望,眷村文化逐漸褪色,原住民政治地位提升,促使新黨成立,打破獨裁專製,有了新的自由民主台灣(仍用中華民國國號),民進黨中堅,鮮有眷村後代。國民黨上層,幾乎全部眷村後裔,李登輝特例。
沈香的美照與書卷氣與文物館好配,忍不住先讚了。尤其是下頜的輪廓線,緊致流暢還略微前翹,真是美美噠:)
好周末沈香!
沈香好文
沈香太優雅了!這篇文章讓我了解了很多台灣的寶貴曆史,非常好!沒想到眷村出了那麽多名人,以後有機會我也要去參觀。
知性,優雅,融到了圖中,欣賞!珍貴的原創曆史圖片,最後名人那段讓我想到了我回頭要寫的東西。。在外麵,匆忙發個言。:)
祝大家長周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