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的中正區,有一條呈曲線型的街道,不長,隻有幾百米,它就是“齊東老街”。當我站在街的進口處往裏看的時候,我感覺到這是一條非常普通的居民住宅街道,街兩旁的低層公寓樓有一些年份了,但每家門前的布置也是花了功夫的,很溫馨。街道不寬,但很幹淨和清淨,街上行人也不多,與其說是街道,不如說是小巷、胡同。
這是齊東老街進口處:
我沿著街道慢慢往裏走,穿過了幾十米的小彎道,來到了一個小小的路邊花園“齊東花園”,花園麵積雖然不大,但周圍的居民可以在這裏活動、遛彎和乘涼,是鬧中取靜,離塵不離城的好地方。
在小公園的一側,一排日式宿舍小洋樓建築群進入了我的視野中。這是典型的日式住房建築,有七、八棟,很漂亮。
這些是日式建築的前門、側麵、後庭院(原創圖片):
這是日式建築的模型圖(網絡圖):
齊東老街建立於清朝時期,那時叫“三板橋街”,是清朝光緒年間,周氏家族在這裏開發建立了“三板橋莊”。以前的台北有一個“台北城”,由幾個城門和城牆包圍著。齊東老街就是台北城通往南港、基隆的要道,運送米糧物質,也被稱為“米道”,齊東老街是目前台北東門外唯一幸存的古街。
在介紹這些日式建築群之前,我簡單說一說台灣的日式時期,為什麽日本會統治台灣五十年?
據維基百科介紹,在1894年(清朝光緒20年),中國清朝帝國與日本,因為朝鮮主權問題而爆發了甲午戰爭。次年,戰況呈現敗象的清朝政府派李鴻章為和談代表,並以全權大臣身份赴日本廣島,與日本全權大臣議和。到達之後,李鴻章首先要求先停戰,但談判沒有結果,最後,清朝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政府一方不得不承認朝鮮獨立,另一方麵也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和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
文學城博友林向田在他的博文《朝鮮三次把中國帶入災難》中也提到了“朝鮮內亂使中國進入了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生效後,台灣人民曾多次起來武裝反抗日本統治,但最終還是敵不過日軍的鎮壓。該條約中有一條規定,當時台灣的居民有兩年的過渡期,可以自由選擇國籍,不願意成為日本人的,可以離開台灣,留下來的台灣人自動成為日本國籍的日本人。結果,當時隻有很少的人離開,僅占人口的0.25%左右,人們不願意離開的原因:其一,人們不肯放棄辛苦創建的家業,雖說當時台灣是移民社會,但經曆了兩百多年的經營,很多漢族人已經在台灣擁有了土地房產,生根發展;其二,當時的日本人也沒有強行禁止台灣人的傳統風俗習慣,因此,民眾沒有感覺到必須離開的壓力。
這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紋章:
在清朝時期,很多福建、廣東一帶的人移居到了台灣,那時台灣的人口迅速增長。現在台灣很多的“本省人”,其實都是中國人的後代,其中陳水扁、賴清德、蔡英文等民進黨的一些領導人都是大陸福建一帶人的後裔。
在日治時期,日本總督府在台灣更改地方誌,劃分齊東老街一帶為“幸町”。後來,1920年台灣總督府頒發《台灣總督府宿舍建築標準》,沒多久,齊東老街上就開始修建這些日式風格建築群,為總督府的官員們使用,這些如同一棟棟別墅小樓的建築,給這條古老的街道增添異國風貌與情調,很漂亮。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華民國收複了台灣,這些日式房屋由台灣銀行所有,成為了台灣銀行官員們的住所。
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政府開始重視保護古建築,後來政府將這些日式建築規為台北文化局管理,陸續在這些日式房屋裏建立了《國立台灣文學館台北分管》,致力於文學與文化的研究發展與交流,作為台北文學基地,每年邀請一些作家入駐,讓作家們在這裏創作,並定期舉辦一些活動與讀者們進行文學與文化上的互動交流。我去齊東老街的那一天,很不巧,沒有公開的活動,台北文學基地沒有開門,我沒能進入到裏麵看,隻能在室外拍了一些照片。
這是台北文學基地(原創圖片):
這是文學基地展示圖(網絡圖):
除了台北文學基地之外,另有兩棟日式建築成為了《台北琴道館》和《台北書畫院》,很幸運,我去的那天正好有開放,免費參觀,進去參觀時需要脫鞋,以保護建築內的木質地板。
位於齊東街53巷11號的《台北琴道館》是這群日式建築中觀賞的重點,是位階最高、格局最大、保留最完善、施工最細的房舍,顯然,表現出了當時入住者的身份和地位跟周圍的其他幾棟房舍是有區別的,是最高級別的官員或武士。現在,這棟日式別墅被台北市定位古跡,受到文化局的保護。
《台北琴道館》的環境非常幽靜,是那種充滿歲月淬煉的日式建築,庭院內現有多棵五十年以上的老樹,另有一些芒果樹、光臘樹、柿子樹和椰子樹,綠蔭濃密,給古跡增添了幾分思古幽情。
《台北琴道館》是由台北文化局與中華古琴協會打造,古人說“琴棋書畫”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台北琴道館裏除了有展示區,展示古琴文化曆史知識的文字與一些古琴實物之外,還定期舉辦古琴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交流活動,也開設一些古琴課程,讓學員學習彈奏古琴、彈琴禮儀和心性的培養。
那天,我參觀的時候,裏麵沒有其他參觀者,服務小姐很熱情地接待了我一個人,當我向小姐表示,我想報名學習古琴時(我突然想到),小姐微笑的說,非常抱歉,幾個月前,古琴的課程遷移到了陽明山。陽明山離台北市區就比較遠了,來去很不方便,我隻好放棄這個想法:)
這些是《台北琴道館》的圖片(原創):
跟《台北琴道館》隻有一個矮牆之隔的是《台北書畫院》,我也進去參觀了一下,與琴道館相比,書畫院的日式建築規模小很多,目前,書畫院是由琴道館的館長一人經營管理。書畫院除了定期的藝術特展外,也開設書法研習課程,這些課程跟琴道館一起遷移到了陽明山。
這是《台北書畫院》的圖片(原創):
齊東老街的日式建築群風格獨特,庭院清新風雅,氛圍幽靜,飄散著一股淡淡的文藝氣息,房舍後院高大的榕樹給庭院增添一絲靜謐感。我非常喜歡這種全木質建築。
齊東老街走到底的附近,有一棟古香古色的八角樓建築,這裏曾經是全台灣最頂級的魚翅餐館《馥園》,2014年該餐館貼出告示,暫時歇業,結果至今仍未開張,據說楊姓老板一家移民國外了,也有傳言說,因為老板的親戚們一直向他伸手要錢,他索性關門,帶著一家去大陸上海定居,做食材生意,不再開餐館,這棟樓開價7億台幣準備出售。
齊東老街適合半日遊。
5/21 寫於台北
那年去台灣。在高雄下了車出站後,第一感覺是來到了日本的一個地方城市。問了我家先生,他說,同感!
祝沈香周末愉快!
周末快樂!
不了解台灣,跟著沈香長知識了,謝謝沈香圖文並茂,內涵豐富的介紹。
問好沈香周中快樂!:))
這一篇雖是介紹日式建築的,讀來滿是書香味。這一帶集全了琴棋書畫,是文人墨客的好去處。
謝謝沈香清晰介紹。還從未去過台灣。
祝大俠哥新周愉快!
木質建築真是越老舅越有看頭。沒有磚石鋼鐵那麽耐久,卻可以讓歲月留下參與的痕跡。琴道館的木門格外有味兒,斑駁老舊卻不失莊重,從未謀麵卻那麽親切。也能感覺到日式古建築更加理性,謹慎和自律,可以說是日本民族特質的外化呢。
沈香好導遊,請繼續!
又能跟沈香遊台灣了,拎著小板凳上閣樓:))
祝追憶新周愉快!
祝覺曉周日愉快!
車城對台灣的曆史了解很多、很深,很讚!謝謝車城分享。祝車城新周愉快!
看見路牌上的繁體字,覺得很親切 --- 不知為什麽:)喜歡沈香介紹台灣,半是旅人半是主人的角度。
期待你去寶藏岩,龍應台做台北文化局局長時的成績。
看了文章,就想起訪京都時,下榻的小街,很日本。(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5022/201711/36189.html)
談到日治,其實就是說《馬關條約》簽訂至《開羅宣言》,台灣是日本領土,是日本最大的離島。前文日、清兩國政府簽訂正式將台灣劃歸日本,後文則是同盟國望到二戰勝利????光時,瓜分日本的意向性宣言,且留了個尾巴,台灣主權要中、日簽訂正式協約為法。一九五一年日本與同盟52國簽署《舊金山和約》,放棄朝鮮、台灣、千島群????和南海諸????主權,除朝鮮和千島群島,其餘皆由美國托管。美軍不願意承擔佔領台灣的代價,提出若非中華民國沒有實力,應由中華民國在台建立軍政府管理。一九五二年,中華民國與日本國,才簽署《中日和約》,廢除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之前締結的任何條約,也就包括《馬關條約》,正式放棄台灣主權。
關於台灣主權,一直沒有正式條約界定。
這個奇怪的遺留問題,正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造成,《中日和約》和《舊金山和約》,無論雙邊協定還是多邊協定,都未明確台灣主權的文字,中華民國外交部的解釋是台灣本來就是中國領土,勿需國際法來認定。好了,如果荷蘭來插一槓子呢 ?
歷史上國民黨就是一群飯桶,有精良裝備的軍隊,讓敵人滲透得千瘡百孔,小米加步槍就可以打垮,今天共產政權肯定也更願意對付國民黨孬種,也許可以兵不血刃,就乾掉世界上唯一的華人民主政府,把憲法賦予國民的權力統統收走,一統天下,統一就這意思兒。
祝美菲兒周日愉快!
祝丹哥周日愉快!
讚沈香的好文,圖文並茂,很多的曆史禾和知識點,真是可以拍電影的景色,下次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