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自己的故事,尤其寫與婚姻有關的故事其實很難寫,如果寫少了,寫得模糊不清等於不寫,表達不出講故事的意義;如果寫多了,寫得太細致、太坦誠,又有暴露隱私的問題,很難拿捏尺度。
我寫這個移民經曆係列的主題是為什麽我要看心理醫生?看了心理醫生之後我有得到幫助嗎?我在係列文中想表達的是:(1)每個人到了新的生活環境都有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2)如果出現了明顯的情緒異常,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就該及時的求助於心理幹預;(3)幸福婚姻的維持不僅需要愛,也需要夫妻雙方的包容和理解,重組家庭的婚姻更需要如此,“婚姻不幸福,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因為缺乏友情。”(尼采)
(一)
前幾天我讀了博主藍天清風的係列博文《異國他鄉的上海室友》,講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他與一群上海青年初到澳洲留學時的經曆,文中有一句話給我印象深刻:“ 現在我們是吃不到的苦比吃得到的苦還要苦。” 那段時間博主與室友們在澳洲到處找工作,室友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製衣廠的工作,幹了大半天才20澳元,室友感歎,做工雖苦,但找不到工作更苦。
我相信,每個新移民都經曆過新環境的“苦”,隻是每個人的“苦”味有所不同。對藍天清風和他的室友們來說,他們的苦是找工作和做工的苦,而當時對我來說,是沒有工作的苦,是不能接受做家庭主婦的苦。
我們這一代人,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工作,為社會多做貢獻,同時也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男女都一樣,婦女也能頂半邊天…。在新中國,沒有一個婦女不工作的,在我看到的世界裏,沒有哪個女人結婚後是呆在家裏做家庭主婦的,中國的“職業”這一欄目裏從來沒有“家庭主婦”或“全職太太”這一項(我後來在台灣的一些表格裏有看到,“職業”這一欄裏有家庭主婦)。
還是後來我看了心理醫生,他幫我分析了,當時造成我心理焦慮和抑鬱情緒的主要原因是我初來美國後環境的巨大落差,以及對家庭主婦這一角色的錯誤認知,自己給自己製造了許多心理負擔從而產生焦慮、恐懼、迷茫和憂慮不安心理。
我今天繼續說說我看心理醫生的經曆。
在先生妹妹家住的那幾天,我心情暫時平靜了一些,妹妹很會做菜,我那時不是素食者,什麽肉都吃,在妹妹家吃了美味可口的台灣菜。妹妹還教我做幾個容易的台灣菜,我自認為自己無論學什麽都能得心應手,做什麽都難不倒我,都會做得很好。可是,我在學做菜方麵特別笨,特別沒有悟性,我雖然學了,但至今還沒有學到位,隻是偶爾做“三杯雞”勉強得到先生的表揚:)
幾天後我回家了,我的抑鬱情緒依然沒有得到太多的糾正,紐約的冬天雖然寒冷,但經常是晴空萬裏,地上的雪也已經慢慢在融化,有時候我穿著冬裝到戶外走路,無目的的走,隻是不想一個人白天老呆在家裏。我在戶外走路的路上基本上見不到一個人,紐約長島還算比較安全。
有一天,我在戶外走了很久,很遠,我忽然看見前麵一家商店有中文字招牌,我好奇的走近一看,是一家很小的中國超市,台灣人開的,那個時候紐約長島的中國人不多,沒有一家像樣的中國超市。我走進去隨便看看,看到有中文報紙賣,是《世界日報》,我買了一份。
回到家後,我無精打采的翻著報紙,翻著翻著,在社區華人那個單元裏,一則消息吸引到了我,一位紐約市的華人心理學專業人士將在周末舉辦一次心理學講座,上麵有時間、地址和聯係電話。這則消息忽然像一個光點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立刻拿起了電話撥打過去,一位講粵語的小姐接的電話,我用川式普通話問她,她用港式普通話回答。我報了名,希望周末參加這個講座。
以前我在國內雖然沒有接受過任何的心理學方麵的教育,但是,我讀過弗洛伊德的書,對心理學有種莫名的求知欲,我對自己這段時間出現的異常心理情緒和過激反應有所感覺,隻是不知道該如何化解,我知道,我需要人幫助,按照現在的話說,需要心理幹預。
周末,先生開車帶我去參加了講座,在紐約市皇後區法拉盛的喜來登酒店。講座結束後,我跟主講人陳醫生聊了一下自己的情況,他建議我去診所見他,我們約好了時間。我在美國接受心理幹預就算開始了,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心理醫生。
(二)
陳醫生的心理診所在法拉盛的香港超市附近(住紐約的博友可能都知道這家超市),那時看心理醫生都是自費,每次150美元,45分鍾,一周一次。陳醫生的診所很簡陋,布置也很普通,跟我後來去我的朋友Dr. G在曼哈頓中城開的心理醫生診所大不相同,美國白人的診所布置比較講究,家具、燈光和牆上掛的畫讓人感覺很溫馨。
第一次就診很簡單,沒有什麽特別內容,陳醫生隻問我一些個人基本情況,包括我的出生、家庭背景、家庭成員和自己成長的過程,以及目前的家庭和生活狀況等等。陳醫生是香港移民,說國語不太清楚,由於主要是我說,他聽,所以交流沒有太大的問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人去美國留學做心理醫生的不多,我當時在《世界日報》醫生廣告中沒有找到有國內背景的心理醫生。
第二次就診內容深入了一些,先問了我這一周的基本情況,有哪些情緒表現和症狀等?然後給我做了一些心理測試,具體做了哪些測試我現在已經記不全了,有一項是簡單的問卷,跟抑鬱症有關的。做了測試之後,陳醫生簡單的對我說,我有焦慮症的表現,但還說不上抑鬱症,隻是情緒低落,心情不好。我清楚地記得他簡單給我說明了情緒低落,心情不好跟抑鬱症的主要區別:情緒低落是有具體什麽原因,或者事件引起人的心情不好,情緒低落有波動,時而好一些,時而差一些,但這種心情不好不會貶低自己,不會覺得自己沒有社會價值。抑鬱症雖然也有情緒低落,但這種心情不好是持續性的,時間很長,抑鬱症患者往往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貶低自己。陳醫生的這一簡短解釋讓我第一次知道了抑鬱症的這一重大特征。
我後來學了心理學才明白了,很多心理異常表現在各種心理疾病中都有,但是,每種心理疾病都有它的特異性,心理醫生在詢問和了解患者的病情時需要準確地抓住那些特異性,從而做出正確的診斷。
比如,我在修心理學課程時,有一天教授講“邊緣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他說:如果一個年輕的女性,人際關係特別差,特別紊亂,有自殺傾向,她很有可能就是邊緣人格障礙。BPD有很多的心理異常特征,但教授提到的這幾點就是BPD的特異性。
陳醫生還解釋說,雖然情緒低落與抑鬱症有區別,但是,如果情緒低落或心情不好時間久了也會發展為抑鬱症。他肯定了我能及時求助。
第三次就診時,陳先生還是盡量聽我訴說,上次就診時他隻給我開了幫助睡眠的藥,沒有其他的藥,他認為我沒有必要服任何抗心理疾病的藥。他一邊聽我的講訴,一邊問我一些很具體的問題,要我很非常的詳細,他不會中途打斷我的話。每次的45分鍾過得很快,我感覺在這裏的時間長短跟自己在家裏的時間長短不一樣。
第四次就診時,陳醫生開始幫我分析了我為什麽會有這些負麵情緒的產生和教導我一些如何調整心理狀態的方法,同時他也鼓勵我走出家門,盡可能接觸一下美國社會。在交談中,他給我講了一些類似positive psychology的內容。
在看心理醫生期間,因為傾訴和得到專業的和具體的心理輔導,以及有先生的支持和配合,我的情緒明顯有好轉,睡眠也基本正常了。在第四次就診的最後,我問陳醫生我是否可以暫時結束就診?陳醫生點頭表示可以,他很溫和地說,如果我任何時間需要他的幫助就隨時聯絡他。我後來在國內跟心理醫生打交道時,我發現他們都不會這樣對病人說。
(三)
看了心理醫生之後,我整個人開始有了變化,當時我有哪些具體的變化我現在也記不清了,但明顯在開始適應新的生活,感覺到了心中有陽光,對以後的生活不再那麽焦慮。
哦,對了,有一個特別大的變化是,我開始願意在家學做菜,我以前完全不會燒飯做菜,很少進廚房。我先生也是一個基本上不進廚房的人,他的原配太太很會做菜,他妹妹有跟我說過。我在家裏的書架上看到了有幾本食譜書籍(叢書),台灣出版的《培梅家常菜》,印刷和圖片都很精美,裏麵以江浙滬菜係為主。我翻開書,發現裏麵有些菜譜做了很詳細的筆記,看得出來,原配太太是一個做事很認真的人,我對她肅然起敬。
原配太太的父母是上海人,當年是上海的資本家,有家族企業。1948年父母帶著黃金和家產去了台灣,在台灣重操舊業,做得風生水起。受到家庭的影響和耳濡目染之下,原配太太不僅做事很努力,也很有經商頭腦。在這點上我自歎不如。
我從嫁給先生到現在,我跟原配太太的家人們都相處得很好,她有兩個妹妹也住長島,她們一直對我很好,我們相處得非常融洽,現在如同親戚一樣來往。原配太太的父母還健在的時候,我每次回台灣都會跟先生一起去看望老人,他們說的上海國語很好聽,待人很親切,請我吃飯,感謝我照顧了他們的兩個外孫女。
又要扯遠了,繼續說我的故事…後來,冬去春來,紐約的春天終於來了,我的戶外活動越來越多了。我去法拉盛中國人辦的駕校學習開車;我去皇後區社區大學學習英文,小班製,就像博友老皮卡讀的那種英文班,隻有6-7個人,學生來自韓國、台灣,中國大陸的隻有我一個。
再後來,我在學習英文時,有一天,該社區大學的亞洲文化係係主任問我可不可以去《世界日報》臨時做記者,因為有一個女記者要生孩子了,人手不夠。該主任當年是紐約市華人社區的活躍人士,是報社的人托她找人,她就選了我。本來是暫時頂替,結果,一做就做了三年,報社很認可我的新聞報道能力。
再再後來,先生的父母需要人照顧,我辭掉了報社的工作。幾年後,公婆先後去世。這期間,我被香港一家雜誌社聘為特約撰稿人,有時候寫一些東西在該雜誌上發表。
再再再後來,我去大學學心理學,這完全出於自己對心理學的熱愛,我自己看心理醫生的經曆是強化劑,加重了我渴望了解心理學的欲望。學業完成後,我有做一些幫助社區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再後來,我在一邊做家庭主婦的同時,一邊回國照顧我的父母;一邊在國內做一些心理學方麵的事,又一邊接受重慶出版社的邀請編寫書籍,從2005年開始,我編寫了五本心理學的書,並翻譯了一本書。
(結尾)
三十年過去了,回首往事,我對自己的所有選擇從來沒有後悔過,剛來美國時那些極度不適應的經曆讓我成長了。
我先生從2000年開始就沒有每天去公司上班了,我們在陪伴親人的同時也去了很多地方旅行,看看世界,看看中國。先生對中國的情結比我還深,他說他想在有生之年要走遍中國每個省,我們已經去過了中國40多個城市,希望疫情結束後再繼續走中國。
我現在的生活雖然很平凡和平淡,但很祥和安寧。我的婚姻是美滿的,家庭是和睦的,生活是踏實的!
有一年,我們大學同學聚會,在聚會飯桌上,一位同學給大家說,有一次她參加了華西醫科大學舉辦的全國性醫學學術會議,會議上,有位華西醫科大學教授演講的最後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當他把書的封麵展示在大屏幕上時,我同學看到了書的作者是我的名字,會後,同學走到那位教授麵前,看到了那本書,確認了的確是我,她跟教授說“作者是我同學”。當我聽完同學的講訴之後,我心裏就想,我這位家庭主婦能得到專家的肯定和推薦,我滿足了!
還有一次(2019年),我正在國內照顧我爸媽,我收到了紐約的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學委員會主席Judy博士的email,她急於找我,工作上需要我幫忙,因為有一天我參加了一次聯合國召開的心理學會議,會議結束後我跟Judy聊了一些,她要了我的電話和email,可能她電話找不到我(我在中國)就急著發email給我。我回了她的email表示很遺憾我在中國,不能幫她的忙。盡管我現在沒有跟她做任何事,但是,從我們的聊天中我得到了她的肯定,我心裏也是滿足的!
日子過得真快,轉眼今年又過了3/4。今天10月份第一天,我台北的住家大樓開始迎接“萬聖節”的到來:)
金秋十月第一天的日落
10/1 寫於台北
我一直拖著回複,目的是想不要太紮眼,我怕我一說就說個沒完沒了讓人家說一提心裏精神恩朵就來勁了。
從我掌握的信息和從你這兒得到的,我不得不說,台灣人至少是從八,九十年代就開始重視心理精神建設了,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蘇有朋。這家夥在八九十年代就得了情緒病,經過幹預然後好了
你非常的幸運,當你還處在情緒階段的時候就被愛你的丈夫加以專業的關注和關懷。從此再無“精神”可言
愛你香香,祝你幸福永遠。
祝平安愉快。
如果他真心想研究佛學,他還俗後還是可以繼續學習佛家思想,信仰佛,不一定在寺廟做苦行僧才是信仰佛。但願他還俗之後內心得到平和,在研究心理學領域中獲得真正的解脫。
姐姐說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身還是可以由己的。江湖雖險惡,但道也有道。謝謝姐姐對我的鼓勵,我會做好自己,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非常高興跟姐姐交流,再次感謝姐姐分享!愛你!祝姐姐新周愉快!秋安吉祥!
然而,就在北大畢業前夕,在拿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的前提下,他卻選擇在北京西山腳下的龍泉寺出家,一時間引起轟動,年紀輕輕卻放棄大好前程,讓人不解。遁入空門十二載,柳智波人在寺中,他的故事卻在寺外流傳著。而在近期,出家十二年的柳智宇做出了又一個人生重大決定,那就是選擇還俗,還俗後他進入一家心理谘詢公司任職,如今已經開始上班。
為何出家後又還俗,柳智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寺廟關係其實挺複雜,有時候八人一個寢室,有時候二十多個人一個寢室,一般室友吵的他們也會吵,上完廁所要關燈,他上完廁所經常不關燈,大家對他有意見。另外,他還說自己做飯不好吃,木魚不會敲,直言寺廟人際關係有時候比大學還複雜。
確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或許當初出家,柳智宇就是想要找到一個安靜的修行之地,可以遠離俗世的煩惱,然而進去後才發現,比外界更“俗”,所以最後他選擇了還俗。
讓他最後下定決心還俗的是,他所崇拜的高僧,竟然是一個長期性侵女弟子的偽君子,結果他十二年又回到了原點,甚至比原來還不如。能為別人做導師的人,必須是完美的解決了自己問題的人,自己在迷惘中,怎麽幫助別人?
通過你的親身經曆,說明心理谘詢對於有心理疾病的人非常重要,做一個合格的心理醫生比做身體的醫生更難,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搞不好真是會死人的,你在這方麵有慧根,善良又有悟性,期待你更上一層樓,做出更大的貢獻。
謝謝小聲音的真誠祝福!也祝小聲音平安喜樂!新周愉快!
在佛學理念中,與心理學相關的主要是“放下”,它強調了人不必執著,要學會放下。人一旦做到了放下,不再心理糾結,自然也就舒緩了內心的壓力。在這點上對心理障礙患者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很多心理疾病不可能隻靠“放下”就能得到治療的。姐姐提出的這個問題很大,我隻能簡單這樣解釋一下,希望姐姐能大概明白。
祝藍天姐秋安吉祥!
心理問題是個難題,有的是先天的基因問題,有的是後天的環境壓力太大,心理健康的人如果長期壓力過大,也容易憂鬱。
其實,我當年對先生前妻的家庭沒有什麽壓力,她是她,我是我,隻是佩服前妻的能幹。做繼母倒是有些壓力,剛開始不知道怎麽跟她們相處。謝謝覺曉!祝覺曉開心快樂每一天!
在下雪的地方, 多在廚房燒飯烘培能讓身上暖和血液循環好心情好
謝謝真實的心路曆程分享!祝福沈香健康快樂永遠幸福!:))
我讀下來,想,除了新的環境差異,還有繼母難當的傳統給你負擔,何況你先生的前妻是上海資本家小姐。我完全想得到她的精明能幹還有著“基因”,這會給你無形的壓力。
當你做你自己時,你就完完全全放鬆了,消除了焦慮。也喜歡你提及了與先生前妻家人的良好關係,可見他們是智慧的老人。
沈香的這三部曲有智慧,值得深思的好文,可收入課本教案與被轉載。
我特別喜歡欣賞日落,經常站在樓頂陽台上觀賞。祝美王妃周末愉快!
沈香的確很坦誠,大家來讀也是因為你的真誠。我自己沒見過心理醫生,但是有時候會參與學生的心理治療,國外的心理醫生規矩特別多,訓練也非常嚴格,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國內在這個領域要學習的地方挺多的。
我在文中提到的陳醫生當年給我解釋的是情緒低落和抑鬱症的區別,lik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 bad mood and depression. anxiety 屬於焦慮症,它的確是人的內心create 出來的一些可能並不存在的焦慮事情,換句話說,患者無休止的擔憂將來可能會發生什麽,有時候這樣的擔憂是多餘的,是內心自己想出來。焦慮症患者以擔憂為主,他並不一定否認自己的價值,不認為自己無能。但是,抑鬱症患者(depression )的情緒低落非常明顯,持續的時間也長,他的主要問題不是擔憂,是內心非常sadness and helplessness 。
當然,很多心理異常的患者時間長了,都可能既有焦慮症,也有抑鬱症。不知道我的回複說清楚沒有?非常高興跟亮媽才女討論。我們可以經常交流!愛你!祝亮媽周末愉快!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愛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從小樹立了我是被愛的,我是有價值的這種觀念,可能也不容易沉入抑鬱的最深淵。 ” 亦緣說得非常正確!孩子的生長環境特別重要,極大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發展,有愛有嗬護的家庭裏長大的孩子比較不會有心理疾病的發生,即使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重大挫折而產生了心理異常也會容易得到化解和糾正。所以,孩子需要在充滿愛的環境下生長。
祝亦緣周末愉快!開心快樂!
美菲兒也是我很欣賞和佩服的集智慧、美麗、豁達和真誠為一身的優秀才女!祝美麗的菲兒周末愉快!
每個新移民都在重塑自身。
現代社會,人們對心理疾病接受度越來越高,其實也是一種與自己的和解,接受了在這個問題上自己並不孤獨,也就不必壓抑自己。畢竟越壓製天性,越容易痛苦。
經過土洋插隊的人覺得什麽苦都可以過去的。心是內裏柔軟外麵堅硬了。
謝沈香文。
Do you think this is also the different between stress and anxiety? 我們剛剛討論了這個問題。有定義說stress大多是external, anxiety多是internal. 謝謝沈香分享。心理健康對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要。
聽過不少有關抑鬱症的講座。尋求專業幫助,外出接觸自然,多與人交往,進而幫助他人,都是走出抑鬱的方法。你在抑鬱開始萌芽的時候就主動幹預了,所以及時走出來了。走出來就是晴空萬裏。以你的性格和才華,以後生活風光旖旎不在話下。
多謝科普了情緒低落與抑鬱症有區別。這讓我想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愛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從小樹立了我是被愛的,我是有價值的這種觀念,可能也不容易沉入抑鬱的最深淵。
沈香很有才華啊,寫了五本心理書,膜拜膜拜!我在國內有個閨蜜教授心理學,做心理谘詢。聽下來國內現在心理谘詢才起步,你的書應該幫助了國內這個領域的發展。
感動沈香親的坦率和真誠,佩服你的意誌,欣賞你才華,現在還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真好。感覺你當時看心理醫生是非常正確的選擇,記得原來大家對心理健康還都不怎麽太重視呢。謝謝分享情緒低落和抑鬱症的區別。一路走來的坎坷,造就了現在幸福的沈香,祝福你們全家。愛你!
。。。。。。。
你這句話就是一種心理暗示,就你這樣的人,不可能努力了還不行,要相信,世上無難事, 隻怕有心人,別人能做到為什麽我做不到?做不好菜是個天大的事,民以食為天嘛。咱們重慶人可是個個是會吃又會做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