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半導體行業領軍主力之一,紫光集團,因為無力清償到期債券, 被債權人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 其實去年底,就傳出紫光財務可能有大問題的消息了,我還納悶呢, 紫光不是號稱國家隊嘛, 有強大中國政府背後支撐,難道還會破產?
紫光以前給人留下的印象,的確就是它手裏錢多得用不完,到處買企業。 它的前董事長趙偉國, 就放言要買下台灣半導體前2位的台積電和聯發科,還有美國的存儲大廠Micron (美光), 要是在美中2國海軍在南海差點擦槍走火(大約是2015年左右)之前,還真有那麽點可能買到這些半導體骨幹企業,但在那之後美國是絕對不會容許的。國外買不成,那就自己做,很正常的思路,於是紫光投重金到存儲芯片領域來做NAND和DRAM, 其中NAND是與湖北政府合作在武漢投長江存儲,DRAM計劃記得原來是在南京後來怎麽又據報道是在重慶,似乎還在上馬或上馬準備階段。
現在紫光公司資不抵債被申請破產,看來地主家可能也沒多少餘糧了,所以中國政府自己沒出麵再給錢,而是叫馬雲來給錢,這就相當於變相的公私合營,叫資本家出血。
半導體行業是周期性的,低穀撐不下去很正常,但現在半導體行業正是如火如荼好行情的高峰時刻,隻要還算是正常生產和運作的廠家,個個都賺了盆滿缽滿, 而號稱中國半導體產業主力的紫光,此刻還居然要申請破產! 我關注半導體行業這麽多年,還從來沒見到這樣的情況,還真有點太陽從西邊出的感覺。
分析分析可能的原因,紫光下麵亂七八糟的公司一堆,其中涉及半導體設計方麵的公司,要不了多少投資,而且華為海思因為美國禁令而無法找到芯片代工因而銷售大減,中國國內其它芯片設計競爭者反而得利,比如紫光屬下的展銳,其銷售就大增。所以紫光財務問題應該不是出在半導體設計或其它軟件方麵,而是出在半導體製造方麵。
就拿紫光投的長江存儲來說吧,他們做的是NAND,需要的投資很大。記得幾年前三星在西安增加一條生產線就花了70億美元,三星技術成熟,投得多賺得更多,是進入了投資/生產/銷售的良性循環。但紫光是新手,技術號稱是自主開發的(自主有,但很大一部分還是買的IP),一般規律,生產工藝(或叫製程)磨合有個過程,風險試產到規模量產,台積電/三星那樣的大廠都需要至少一年時間摸索,來提高良率,良率要高於一定百分比才能賺錢,否則是生產越多越虧本。至於新手,製程磨合需要的時間就更長了,5年都正常。
長江存儲的NAND產品號稱量產了,但我估計他們的良率就沒過關,中國這些官辦企業,都有放衛星的習慣,因為放衛星至少沒壞處,大家都吹牛,你不吹就吃虧,忽悠國家的錢或集資募資的錢就困難。放衛星還不是大問題,聽眾看客熱血沸騰不礙事,隻要當事人自己有自知之明就可以了,但更大的問題是在於,當事人自己都相信了自己放的衛星。
中國企業的另一個習慣是不管3721先搶市場份額,所謂做大再說,這對於投資輕的行業比如IT,隻要抄對了美國對口模式,這招的確有效,也讓不少人發財,但對半導體製造這樣的重資本投資領域,那風險就極大化了,要是製程良率不過關就搶市場份額,搶得越多虧得錢就越多,加上投入的大資本,連本帶利虧得更多,這是我估計的紫光財務危機根本原因。
事實上紫光不顧成本搶的NAND市場份額還很小,對於NAND 5巨頭(三星/海力士/東芝/西部數據/美光,東芝半導體現在改名了,改成啥記不清了)還不具有實質性威脅, 反而是紫光要把自己送死了,靠,別人還沒機會拿出殺手鐧,自己就要翹了,這場麵是夠滑稽了。
說是紫光自己送死,但估計它或長江存儲會被中國別家公司接盤的,不會死的,可是現在看來,很可能將來又是一家不死不活的半導體生產商,這樣的企業中國有的是。
ps. 三星慣用的殺手鐧是在市場處於低穀時大減價,三星自己財大氣粗,技術成熟成本低,不怕,對手就挺不住了,但現在市場上產品熱銷,三星靠存儲芯片創了利潤曆史新高,正是大賺特賺的時候,三星還犯不著對一個沒有威脅的廠家施加手段。
中國房地產現在變熊? 我還以為隻升不降呢, 也有可能,老趙本來不是做實業的,他就是搞資本運作,哈,反而栽在資本匱乏上了。
其實長江存儲內部高層應該是早知道不妙了,它那個技術負責人台灣人高啟全, 武漢新冠爆發後就一直呆在台灣,去年底就辭職了, 當時我就覺得紫光大概是要出問題了。
看看MU的15年月線圖,明顯的周期有3/4個, 原因是熱銷時大家都擴產,也吸引新手加入競爭,產品過剩,價格下跌,常常跌破成本價,有倒黴蛋破產,競爭減緩,產品供不應求,價格上去,再進入下一個周期。 這個周期性在存儲芯片領域表現特別明顯, 去年還是前年,intel退出NAND市場, 廠子賣給南韓SK海力士,上個周期低穀,日本爾比達DRAM破產,廠子賣給了美光, 還有,台灣曾經花重金投入DRAM行業,但也沒頂住,破產的破產賣得賣,現在隻剩下2%或以下的市場份額了,台灣DRAM算是铩羽而歸。
現在剩下的廠家不多了,中國新加入還沒成氣候,因而競爭減少了,加上需求出乎意外的強,所以近來周期性不算強了。 至於與電子產品相關性,我沒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