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暈文:梅雨預報混亂的背後(附梅雨期算法)。

(2024-12-20 03:05:55) 下一個

暈文:梅雨預報混亂的背後(附梅雨期算法)。
Zhiyan-Le,2018-06-15/2024-12。


【序】(2024-12):

梅雨預測預報是中國農事、作息和社會安全的重要作業;從商朝起、曆時少說也有4000年。它的主要科技依據是天文曆法,尤其是其中的二十四方位(後為二十四節氣)和甲子六十的核算推導、以及由此而來的黃道鏡像推演。就傳統文化而言,經多年改善,其方法普及到農夫農婦和書童掰掰手指頭也能預測個八九不離十,從而可預先采取相應措施來應對梅雨及其可能帶來的水災,以此來有效保護農事平安和社會安全。

可是,在大陸,主管部門以公曆取代傳統農曆,結果,就是用衛星計算機和人工智能、也難以做到大體確切的梅雨預測預報,導致人禍為主的多次大規模水災和農事災難。

關於破壞傳統曆法係統,舉例。下麵是大陸國家天文數據機構發行的中國曆法黃道十二宮與原本中國傳統曆法黃道十二宮的對比圖示:



該中心把兩個十二宮等同。然而,事實上,公曆黃道十二宮是基於星座的;且美國宇航局早就明確說明,多年來,該星座係統位置變化,已經不能確切用於天文曆法作業、而隻能用於命理娛樂等非天文曆法領域。而中國傳統曆法的黃道十二宮與星座完全無關,是一個相當抽象的黃道坐標,即:不管星座位置如何變化,中國傳統曆法黃道十二宮照樣工作。

該中心以公曆十二宮英文字母排列,由此對應中國傳統曆法十二宮。可是,中國曆法十二宮的地支順序排列及其與天幹組合,是核算測算曆法及梅雨日期的重要依據,即該順序打亂、就無法做曆法及梅雨日期的核算預算,那就難免梅雨季節發生人禍為主的水患災難。

舉例。過去兩年(相當公曆2023和2024),按農曆提前半年預測是【水滔滔】為主、即梅雨季節可能發生大規模水患。依此,在相關地區,若新年開始就預防性和間隔性地放水泄水(例如每半個月、水庫小規模放水一次),那麽,相關地區就完全可接受;到梅雨季節,水庫就有足夠容量大大緩解甚至可防止水患。

可是,鑒於傳統曆法係統遭到嚴重破壞和曲解,主管部門沒能做出足夠確切的梅雨季節的水情預測預報,沒有采取間隔性放水等有效預防措施。更有甚者,水壩水庫采取所謂【產業化】的【責任製】,農事需要水利的時候、水庫為抬價而不提供充足水源供應;而水患來了,水庫沒足夠容量,就搞一次泄洪。如此,造成了大陸境內數次大麵積的大規模水災。----比喻:一個人一天吃飯一斤,半年吃180斤,沒問題;而要他一天吃掉180斤,不死也癱。

於是,大陸特色的奇景出現了:當局下令隻許唱【經濟光明論】而禁止所謂【唱衰經濟】。如此一來,在一些糧倉大省,幾乎半邊水患嚴重和顆粒無收,而不遠之處在農業部主持下搞【豐收節】【農民節】等慶祝活動。當時有說,別看現在水患大麵積顆粒無收,到年底、國家統計將又是一個連續豐收年。果不其然,近日大陸報道了又一個連續豐收年。


【原文正文】

所謂【梅雨】是【黃梅雨季】的簡稱,說的是每年一個時間段的氣象:夏季,黃梅成熟之際、降雨可能相當集中而對生態造成足夠嚴重的影響。在中國,過去千百年,農夫農婦和書童掰掰手指腳趾頭、就能預報梅雨開始和結束了。如今,用上計算機互聯網和衛星了,卻做不了梅雨預報而陷入混亂、今年尤甚。

譬如,公曆四五月份,相關預報說,今年梅雨早到、即【入梅偏早】。可梅雨似乎沒發生。於是,到了六月中上旬即通常【入梅】之際,有的說梅雨遲到或偏晚、有的說何時入梅不確定;話音未落,下雨了,於是,預報又說梅雨即將臨近了,雲雲。

如此混亂,啥緣故?我看,主要是:

一、用西方曆法套中國曆法,搞錯了曆法坐標;
二、再就是望文生義,以為【梅雨】就是下雨、雨少或無雨就沒有梅雨期了(那個望文生義是所謂《梅雨監測指標》的國家標準的基本內容,其做法就好比是:春天少雨或無雨,就以為沒雨水或穀雨節氣;冬後無雪或雪少,就以為沒有小雪大雪節氣了)。

如此,使用科技設備越發達,那種預報就越是錯得離譜,混亂得搞不了預報、甚至連梅雨發生的現場報告都搞不出來了。


中國曆法(俗稱農曆)規定的梅雨時間。

入梅時間:芒種節氣後的第一個【丙】日(即每天幹支含有【丙】的那一天。
出梅時間:小暑節氣後的第一個【未】日(即每天幹支含有【未】的那一天。

今年(戊戌年)的芒種交司日對應公曆2018年的06月01日,其後第一個【丙】日落在公曆06月03日、這就是今年的【入梅】時間;小暑交司日對應公曆07月01日,其後第一個【未】日落在07月02日、即本年【出梅】時間。綜合,本年梅雨期對應公曆為06月03日到07月02日,梅雨期長度共約29天。關於梅雨期的入梅出梅和長度計算的算法框架,見後。

而按照紫金山天文台套用西方曆法的做法,芒種對應公曆06月06日、小暑對應07月07日;如此計算,本年梅雨時間對應公曆為06月13日到07月14日。----其使用曆法坐標錯了,結果是整個節氣及其相關氣候氣象報告也就全錯且十分混亂。

中國曆法說明的梅雨狀態。

芒種和小暑之間是【夏至】,而【夏至】是用日晷確定和調整二分二至的一個重要時刻位點。可以說,所謂【梅雨】,其實是以【夏至】為中心的時間段及其氣象特征的俗稱。

照中國農曆看,梅雨期有三種不同氣象狀態:

入梅之際以晴為主:整個梅雨期降雨頗為集中,俗稱【濕梅】或【澇梅】。

入梅之際降雨為主:整個梅雨期降雨很少,俗稱【雨打梅頭、無水喂牛】的【空梅】或【旱梅】。

入梅之際晴陰不定:若晴多陰少,就可能是先澇後旱;反之,先旱後澇。

可見,梅雨期並非總是望文生義的陰雨不斷的【澇梅】,其實也有【空梅】即雨少情況發生、還有旱澇交替的情況發生,甚至還有【暖梅】和【寒梅】之別且可用來預測下半年和來年上半年的氣象概況。

就本年梅雨狀態而言,公曆06月03日前後即【入梅】之際,代表性地區江淮一帶天氣以陰為主、有的地方則有晴天或雨天,即陰多晴少。由是,本年梅雨狀態為【先旱後澇】。----到本文寫作之際,本年梅雨已過10來天,所謂【先旱】已有事實證明;其後是否【後澇】、即連日降雨相當集中,可待事實來證實(就天氣預報看,公曆06月23日前後即本期梅雨後期、呈現多日連續降雨狀態)。

就梅雨期的不同旱澇狀態,古代農書記載說,田間故意留有極少【冬青】花草不除,其梅雨期間的生長狀態可說明當年梅雨旱澇,譬如有諺語雲:

  冬青花不破,黃梅雨不過;
  冬青花綻開,黃梅雨不來。

如前說,梅雨其實是以夏至為中心的氣象特征的俗稱。當年梅雨旱澇狀態,其實就是夏至時候的氣候氣象與水係土質的互動狀態,對當年夏收、夏播、秋收和秋耕、甚至來年春耕,還有水土保持(如今叫生態環保)措施如何、等等,都有重要意義。中國傳統農曆和農業,用一根小草就能做出當今用計算機和衛星也搞不清楚的氣候氣象與水係土質的互動狀態報告,----自然力量總是勝過人為力量。

無獨有偶,經多年實踐考察,美國當局看到實驗室再發達也比不過自然界。於是,為判斷氣象氣候與水係土質和植物互動狀態、以便決定用什麽措施來維護農田國土安全,美國當局搞起了一個所謂【高級植物技術】(APT,俗稱【植物間諜】)項目:由美國國防部高科技部門主持,製造和部署一些植物,專門用來監測水係土質和植物之間的互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用。----是不是有些滑稽?以高科技著稱的美國當今覺悟的內容,是中國千百年前農夫書童早就用上了的東西、冬青花草為梅雨【情報員】就是個例子。

在中國,搞了所謂《梅雨監測指標》的國家標準,判斷梅雨是否到來和結束就是看溫度和降雨量,即望文生義、以為梅雨就是數日連續集中下雨,非此就不是或沒有【黃梅雨季】了,完全不考慮中國傳統曆法中關於梅雨有澇梅、旱梅或旱澇交叉三種狀態以及暖梅和寒梅區別的自然曆史事實。如此搞梅雨預報,不是混亂、就是連梅雨已到的現場報告也做不出來,那是必然的了。

按照該監測指標所說,梅雨期隻限於中國江淮一帶。然而,縱橫觀察,全國多數地區的梅雨期幾乎都是符合中國曆法說明的旱梅、澇梅或旱澇交叉的狀態的,且狀態出現規律也符合中國曆法說明,即:梅雨期並非隻限於江淮一帶,而是普遍存在的氣候事實,不過以江淮一帶氣象特征做了命名而已。


關於梅雨期的算術道理簡述。

鋪墊:

在中國曆法係統裏,二十四節氣的芒種和小暑屬【陽曆】,表達地球公轉軌道和位置。在理論上,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為15度、相當15天。其中,春分為零度、是二十四節氣的起始或第一個節氣;芒種為75度、之後的夏至為90度、之後的小暑為105度;合計為45度、是梅雨季節時間段。二十四節氣的理論度數如下:



如前說,梅雨期的入梅和出梅計算框架是:
入梅時間:芒種節氣後的第一個【丙】日(即每天幹支含有【丙】的那一天。
出梅時間:小暑節氣後的第一個【未】日(即每天幹支含有【未】的那一天。

就有下列表格:

【甲乙丙丁】等等為天幹、表達陽曆周期及其位點。其順序和對應數字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入梅時間規定為芒種後第一個【丙】日;丙對應數字3,取為常數。

【子醜寅卯】等等為地支、為坐標十二宮、也表達陰曆周期及位點。其順序和對應數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出梅時間規定小暑後第一個【未】日;未對應數字8,取為常數。


入梅時間的理論算法框架

設入梅常數為P、入梅軌道度數為X、芒種對應日期天幹順序數N,就有公式:

P = [(10 – N) + 3] mod 10.
X = 75 + P。

其中,75為芒種理論度數,10為十個天幹之總數,3為天幹【丙】的順序數字常數。

由此得到【入梅度數】和【入梅常數】:

 

入梅度數

77

76

75

84

83

82

81

80

79

78

入梅常數

2

1

0

9

8

7

6

5

4

3



出梅時間的理論算法框架

設出梅常數為Q、出梅軌道度數為Y、小暑對應日期地支順序數M,就有公式:

Q = [(12 – M) + 8] mod 12.
Y = 105 + Q.

其中,105為芒種理論度數,12為12個地支之總數,8為地支【未】的順序數字常數。

由此得到【出梅度數】和【出梅常數】:

 

出梅度數

112

111

110

109

108

107

106

105

116

115

114

113

出梅常數

7

6

5

4

3

2

1

0

11

10

9

8



應用實例:

本年芒種日期幹支為【甲子】。
查入梅度數,甲對應77度,即入梅軌道位置。
查入梅常數,甲對應2;芒種日加上2天的日期為入梅日期。

本年小暑日期幹支為【甲午】。
查出梅度數,午對應106度,即出梅軌道位置。
查出梅常數,午對應1;小暑日加上1天的日期為出梅日期。

本年梅雨期長度:出梅度數 – 入梅度數 = 106-77 =29 (天)。

由上兩個表格可看到梅雨期長度呈規律性變化,其中:
最短者為21天:105 – 84 = 21天。
最長者為41天:116 – 75 = 41天。
平均長度:31天。

方便記憶:
入梅【丙】為75度,逆向逐個加一為入梅軌道位置;常數為0,芒種日逆向逐個加一為入梅日期。
出梅【未】為105度,逆向逐個加一為出梅軌道位置;常數為0,小暑日逆向逐個加一為出梅日期。

以上為理論算法框架。事實上,各個節氣並非等長,每天並非都是所謂24小時。譬如,芒種長度為15.71度(天)、夏至為15.74度(天)、小暑為15.71度(天),等等。因而,實際操作時,要按照事實上的節氣長度和晝夜長度來計算。當然,道理與理論算法一樣。地區不同,梅雨期入出長短不同,可參照郭守敬方法等等做經緯度換算。

=0=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