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甲骨文天幹奇偶的意義。

(2024-10-22 15:26:51) 下一個


甲骨文天幹奇偶的意義。
摘錄自本人的《再說中國早期曆史的日晷曆法表》。
Zhiyan-Le,2019-08-02、2021-09-19更新。

我是甲骨文文盲,閱讀要很吃力地一個個查字典;我可勉強辨認的隻有十個數字和【占卜】二字。見到的甲骨文拓片中有奇偶數字,說說想法。如下:




一目了然,拓片一到十的數字是奇偶排列,與十天幹奇偶排列對應:
1、3、5、7、9, 對應:甲、丙、戊、庚、壬;
2、4、6、8、10,對應:乙、丁、己、辛、癸。

拓片上方的【乙甲】【甲乙】,說的是曆法周期起始方位。例如:
古籍《呂氏春秋》說到黃道周期起始:
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
甲乙
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鬥中,旦畢中。其日庚辛。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

它用二十八宿為坐標參照來說明方位。其【甲乙】為古代【對針】或【雙針】方法,指的是甲乙兩個位置中間的位點卯(同理,庚辛為酉位)。在曆法方位中,【甲乙】對針的位點是卯、是河洛數字的【三】、對應天幹【丙】(見上圖右下圖)。因而,拓片中【甲乙】之下為孤零零的數字【三】(丙)標識曆法周期起始。後來,曆法推導的納音口訣為【甲己之年起丙寅】。

天幹奇偶的直接意義是陰陽。在曆法核算調整中,這個陰陽區分的作用幾乎就是關鍵性的。曆法核算調整不是本文主題,這裏就簡單說一個例子。

已知某年某月某日,求天象?若是【甲】年,就按陽幹即陽年核算;若是【乙】年,就按陰幹即陰年核算。這個區分反映的是地球公轉軌道並非正圓而是偏心橢圓,且陰陽之年往往彼此鏡像,即同樣是年度周期但天文位點的起始位點有周期性的擺動。這是所謂陽曆。

接著,按月日周期來確定已知日期在天文方位中的位置。因天幹有陰陽而分為兩組、每組有五個,其位置就按【甲己(1或6)起丙寅】和【乙庚(2或7)起戊寅】等等來推導確定該日期在上述十二宮裏的的天文宮位。這是所謂陰曆。

有了這兩者,就可根據天幹地支的【五】和【六】來推導該日期的天象(包括日月星座等);之後,與實際天象做對照、來核算調整曆法,名曰【五運六氣】。

簡言之,這副拓片說明,殷商之際就有了曆法核算推導和調整的係統。至於拓片左右天幹彼此錯了一個宮位,那是曆法建正之緣故:右邊是殷商的、左邊是夏朝的。


綜合以上,可用圖示表達那些甲骨文拓片記錄的天文曆法故事:




圖示為麵東(甲骨文【析】為正東),以日月升降位置來配合日晷觀測,來核算各月日期等曆法指標、由此調整曆法。三個朝代中的殷商記錄,同前,著色部分為拓片隱藏或忽略(或樣本損失)部分。

運作:日晷最長之時(夏至),太陽升起位點在最東北、月亮升在正東(卯);日晷最短時(冬至),太陽升起位點最東南、月亮升起還是在正東(卯位);晝夜均等時(春分秋分,晷長幾乎一樣),太陽升在正東(卯位),而月亮升起則分別在最東北或最東南。這個天象呈現為年度周期,可用來核算調整曆法。在古代,這個觀測的精密度相當於現代時間的分鍾。

對比夏商周三個朝代的曆法、尤其是月份安排,不得不說,殷商的與自然天象最吻合:年度周期的起點(正月)和中點(七月)剛好與日晷最短最長對應;半個年度周期的中點(四月和十月)剛好與晝夜等長的卯位(正東)對應,而卯位正是黃道赤道的交點、其卯位至今還是包括東方西方的天文曆法核算的周期起始(理論零度)。殷商曆法最符合自然天象。

問題是:成熟發達的天文曆法係統不可能隔夜發生,即必然經過漫長歲月的發現發展過程。商朝文物證明它已有成熟發達的天文曆法係統。然而,之前的夏朝,還沒有文物證明其天文曆法係統發展狀態和脈絡。商朝曆法從何而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