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司和公牛。
為一位80後中國女性貝司手而作。
Zhiyan-Le,2016-10-05。
左圖:歐美把貝司(倍大提琴,倍提)稱為可隨時發情發怒的公牛。
中圖:鬥牛(畢加索,1960-02)。
右圖:如同女性可以鬥牛一樣,女性也可以征服貝司。(來源:美國現代藝術網等)。
當今交響樂隊的女性貝司樂手多了起來。而百年前、甚至半個多世紀前,貝司是男人壟斷的世界;那時,女性也有抱著貝司的,但多是酒吧歌女的性感裝飾:西語世界,“貝司”和“公牛”同語。
被男人壟斷了數百年的貝司世界。
美國公共電視台和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機構的文獻介紹說,從15世紀末期和16世紀初期開始,貝司登上了古典音樂的舞台,成為交響樂隊不可或缺的“基音”:沒有貝司,整個交響樂團就好像是輕飄飄的、好像是沒有打好地基的大廈。直到21世紀、大約500來年了,古典貝司主要還是男人掌控的領域:盡管主管藝術的繆斯是位女神,但貝司世界卻是個男性壟斷的世界。
譬如,資料說,若某人想從事貝司演奏而加入交響樂隊,那麽,不但要對申請人做演奏等專業考核,還要做是否具備行業約定俗成的生活風格的考核、而那些風格都是男人所特有的。(見附圖)。
對此,藝術界做出了挑戰。譬如,十七世紀的法國美術家蘇爾(Eustache Le Sueur)的一副經典作品,名稱是“繆斯們”,畫麵主角是一位演奏貝司的女神。那意思再明白不過:在貝司世界,女性應該有機會且應該是領銜機會。這是藝術界對男性壟斷貝司世界的首次公開挑戰。(附圖)。
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隨著現代派藝術開始風靡全球,女性能否打進男性壟斷的貝司世界,再次為藝術界所特別關注。
譬如,著名現代派畫家德加(Degas)的全球聞名的經典作品《舞女和貝司》,有幾乎一半空間的畫麵是躺在地板上的大貝司(坊間流行做法,經常把貝司砍掉而隻剩舞女)。(見附圖)。
介紹說,作品問世百年來,至今還沒人能提供有說服力的解釋來說明到底誰是該作品的主角:舞女、還是貝司?若是舞蹈和音樂兩者並列,那麽,德加為什麽不用鋼琴等流行樂器、而用冷門和男性壟斷的貝司呢?爭論中有個見解說,德加在用印象派畫麵告訴我們:若貝司世界沒有女人,那就如同傷了腳的舞女一樣,必將是隻能躺著休息而無法在舞台上展現藝術光芒。
美國公共電視台音樂普及節目和紐約時報音樂述評說,1930和1940年代,拉美爵士樂登上了歐美音樂舞台而成為時髦,於是,有些女性開始借爵士樂表演機會來挑戰男性壟斷的貝司世界。然而,那些挑戰主要是單純的貝司撥弦(譬如打節拍)、而不是經典作品或交響樂作品的演奏。換句話說,當時,女性使用貝司主要還是把該樂器作為招眼道具或時尚裝飾、還不是用貝司來展現貝司藝術。盡管如此,其社會反響已經足夠巨大。譬如,前陣子,有位女星模仿1940年代的女歌手邊唱邊撥弄貝司的表演,把錄像放到網上,觀賞人次很快就達到了900萬。
2005年07月23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音樂述評,描述了美國交響樂隊的貝司女性的情況,說:1960年代和1970年代女權運動的一個產物,就是女性終於開始闖破男性壟斷的貝司世界,開始進軍交響樂的貝司演奏。然而,30多年過去了,征途還是十分艱難。譬如,到目前(述評發表之際),美國著名交響樂隊的貝司女性是少之又少;紐約和芝加哥等著名交響樂團幹脆沒有貝司女性,而以自由主義著名的波士頓交響樂隊裏,貝司女性也隻是10個人裏有一兩個、且都是末席。
介紹說,在美國,前陣子,有位夏威夷女孩,童年開始跟父輩學習爵士樂貝司演奏、少年開始學古典作品演奏,15歲開始學習經典作品演奏。那故事頓時引起美國音樂界的格外關注,以至於著名的卡納基音樂廳專門搞了個青少年古典樂器表演賽,特地把那15歲的女孩請了登台表演貝司經典作品演奏。她的演奏還很嫩,卻贏得了全場暴風雨般的熱烈鼓掌。
寫這文章前,我查詢了一下:截止2013年,波士頓交響樂隊有貝司手13名,其中女性為兩名、是末席的第二和第三。我也查詢了一下登上國際音樂舞台的交響樂或專業的貝司手的列單,截止2013年、百多人的列單中、女性者不到10名;不管男女,都是歐美國家的。
簡而言之,自大約500年前登台至今,貝司世界主要還是男性壟斷的世界。在全球舞台上,交響樂或專業的女性貝司演奏家是屈指可數的。
女性闖入男人世界。
闖入男性壟斷的世界,任何女性都可以做到,但格外需要具有鬥牛精神的女性。19世紀至今,西方文化藝術界特別關注的“藝術性別”或“性別藝術”的事情之一,是女性能否和如何進入男性壟斷了百年千年的世界,代表性領域:一個是貝司世界,另一個是鬥牛場。
附圖(來源: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現代派畫家想象的圖景:左圖是蘇珊-瓦拉頓的作品,女性在征服貝司、自己做但還沒進入交響樂隊;右圖是馬奈的一副作品,俗稱“第五名上場的是鬥牛小姐”。
簡說我的一個經曆。借友幫助,我曾去交響樂隊把幾乎所有樂器走了一遍、親身體驗一下音樂家的勞動。我的成績單是:
吹了長笛,給我的評價:象輪胎在漏氣;
吹單簧管,給我的評價:象岸上的鴨子叫;
吹了小號,給我的評價:象闖紅燈的喇叭;
彈了鋼琴,給我的評價:象馬掌店的徒弟在打鐵;
拉小提琴,給我的評價:象傍晚的雞叫;
:……,
拉了貝司,開始沒評價、因我拉不出聲來;
費大力氣拉出聲了,給我的評價:象懶牛哼了一聲。
對每個樂器來說,都需要多年艱苦努力才能成才和獲得樂在其中的快感,而當貝司手則需要更大更多的艱苦努力、樂在其中的快感也更濃和更強烈。
我想說和能說的是:在藝術領域,不管是文學、戲劇、美術、舞蹈或音樂的世界,若沒有女性參與,那就不是完整的世界、那就不能充分發揮它的藝術力量;對於女性來說,不參與所有藝術領域,那自己的生活就不是完整的、就不能充分享受生活之美。
征服貝司如同征服男人。
貝司是一件很男性的樂器。女性征服貝司樂器,就如同征服公牛一般的男人一樣。
附圖:畢加索集錦之一:女人生活如同給瞎眼和隨時發情發怒的公牛引路。來自美國費城博物館。
在歐美,俗稱把鋼琴比作“國王”、把小提琴比作“王後”,而把貝司比作可隨時發情發怒的“公牛”。就稱呼說,貝司的英文是“double-bass”,中文學名“倍大提琴”。
看資料說,在歐美,貝司也稱作“bull fiddle”,其中“bull”就是“公牛”的意思。“鬥牛”原文是“bull-fight”,其中也有“bull”(公牛)。就詞麵而言,“bull fiddle”直譯為“公牛的弦樂”而泛指所有提琴,但往往是特指“倍大提琴”即“貝司”;其中“fiddle”的名詞意思為弦樂提琴,動詞意思為充滿力量的演奏(剛好,玩貝司玩得有味道、就需要公牛一般的力氣,不然,連聲音都拉不出來)。可見,歐美風俗把貝司稱為“公牛”,不僅是貝司的聲音渾厚等等特性,且是頗有文化理由的。
生活充滿了戲劇性幽默。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征服貝司如同征服鬥牛場的公牛、是很殘烈的事情。
附圖:兩幅大約80年前的美術作品,標題是“bull-fiddle”(直譯“公牛提琴”,特指貝司。來源: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從名稱就可感到,貝司是男性性感很強的樂器。從貝司登上舞台開始,男性壟斷了貝司世界長達500多年。如今,世界各地的一些女性闖破了那個世界的男性壟斷。
附圖:下麵,是約百年前西班牙音樂家根據西班牙傳統鬥牛舞曲而作的低音樂器舞曲。我根據AMTSCO的1954年版本做了縮編簡編(附有音頻)。
舞曲格式為AABBAA。AA部分是典型的弗拉明戈鬥牛舞風格。BB部分是女性抒情,好象鬥牛場突然出現了間隙時間;這時,鬥牛女士躲開了象沸騰海洋一般的觀眾歡呼,向自己心愛的人傾訴鬥牛場上的生死博鬥和自己闖蕩男性世界的甜酸苦辣、述說自己對田園愛情與和平生活的向往。鬥牛場上沒多少時間抒情,發怒的公牛又來了,樂曲回到AA部分,……。
誰知道呢,那樂曲好象是專門為女性鬥牛士而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