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他遇到一個老道士,說他有仙根,收為弟子,上山修道。這老道士是太平道張魯、張角等傳下來的第九代教祖,在‘羽化’前,令他改名張昌字天然,立為第十代教祖。他改太平道為天師道,以鮮卑族為主,並收其他胡人和漢人,在宗教掩蓋下,民族特征不明顯。並融合民間巫教雜教迷信,逐漸發揚光大,得到迅速傳播。現在教旨是:應天順人,教友皆兄弟姐妹,團結扶持、助危濟困、互相幫助。但教民常與官府摩擦,故調解糾紛,約製教友,也是天師、巫娘成天忙碌的事。
王篪這算對天師道有了一 點正式的了解,也對張昌個人有了一點了解。 張昌幾乎天天來拜訪,有時大巫娘陪著,有時帶著慕容千錘。王篪很喜愛天真的千錘,與這孩子成為好 友。千錘說,他家在極北山區的鮮卑部落,那裏很落後,生活極苦,靠狩獵為生。他是酋長幼子,一天被父責打後逃出,慕中原文化,向南流浪,吃盡辛苦,有時幫人幹點活,有時乞討,有時小偷小摸,居然流浪到江南,而且學會漢話。他很想讀書,多次在私塾偷聽老師講課,羨慕得了不得。一次摸人一個餅子,被捉住挨打,倔強不討饒也不哭。張昌將他救下,見他聰明、大膽、好強,且屬鮮卑族,要收為小徒弟。他卻提出:一要有書讀,二要有飯吃,三要學武功,四不當道士。張昌笑著一一答應,發現他天資極高,膂力極強,又下苦功,十分喜愛。現在已粗通漢書,身體也長得結實,天生神力,步下瓜皮錘,馬上金雀斧,都有了基礎。張昌說天師道有一套內外武功秘笈,代代加工,已愈三百年,願與王篪探討,實為傳授。他帶雲娘和千錘,同王篪一起到後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