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戀歌

以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為時代背景,以晉惠帝皇後羊獻容為中心, 從她出生到去世的傳奇經曆和當皇後的五立五廢、忽榮忽辱為主線,描寫了圍繞著她的一些 英雄劍客俠義戀情及悲歡離合。(根據鄧永瑞先生遺稿《九劍一魂》整理,謝絕轉載)
正文

九劍一魂 - 第7回 楊駿專權 司馬失君(上)

(2021-05-27 06:46:54) 下一個

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二任首輔是汝南王司馬亮、武帝的四叔,他比較老成、穩重、忠心,由於輩高位尊,行事穩妥,在王室和大臣中,有相當高的威望。但在武帝寵愛小楊皇後以後,就專門信任她的父親楊駿。

楊駿沒有兒子,重用兩個堂弟——楊渾、楊兆,形成三楊專權。汝南王司馬亮漸被閑置,進一步,三楊架空武帝,許多事情,楊駿把決定交給小楊後,她再給武帝。忙於歡娛的司馬炎也不細看就同意,以致大小員官的升降任命,完全是楊駿說了算。

武帝一度病得要死,各派力量加緊活動。一派擁護太子,另一派傾心於他的弟弟,較有才能和正直的成都王司馬穎,第三派支持年長庶出,頗富計謀握有兵權的楚王司馬瑋,形勢驟然緊張起來。哪想到武帝命不該絕,偏偏不死,病好後,把成都王穎、楚王瑋等趕回封地,因而太子地位得以鞏固。

武帝不胡塗,為備後事,令召回他的忠臣和朋友羊觚,以備非常。但他難以自控,繼續尋歡作樂,這次死神可不再客氣,步步緊逼,武帝命在垂危。這時,楊駿不但把持朝政,而且隔絕了武帝與大臣們見麵的機會。

武帝回光返照,頭腦清醒,看到楊駿最近的重大任命,皆未請旨,大為不快,訓斥了楊駿一頓,並命立即把汝南王司馬亮和太傅羊觚召來,看樣子要托孤了。楊駿怕了,竟把這道聖旨壓下。汝南王鼻涕眼淚想探視皇帝(親情),皇帝七魂悠悠想見汝南王(托後),但中間卻隔著一個楊胖子。而嬌美善良的小楊皇後,隻知從父、從夫,夫既要死,就隻有唯父親之命是聽,完全不懂政治的險惡。

太子司馬衷是個生理上的白癡,有史書記載。但史書卻未解釋,健康正常,甚至可說強壯聰慧的司馬炎,被傳為‘龍鳳之姿,立發委地’,和健康美麗,有很好的教養的大楊皇後,為什麽會生出一個白癡兒子。

筆者見到一本野史秘聞,對這事有詳盡的描述,雖不見信史,但卻是合情合理的,現寫出供看官一歎。

武帝與大楊皇後,年輕夫妻,郎貴女貌,感情極好。武帝即位8年內未添一個嬪妃,可見一斑。楊後生下一個兒子,健碩聰明,哭聲嘹亮,倆人自是鍾愛。武帝更疼愛楊後,怕哺乳會影響她的美麗身材,就為兒子找來八個奶娘,都是18-24歲的貌端健康的初產婦。武帝不許楊後哺乳,怕影響她形體,楊後溫馴,自然服從。但她是妻子,也是第一次當母親,疼愛自己親生兒子,想用自己乳汁喂他。隻要武帝一離開,上朝或外出,楊皇後第一件事,就是奔到嬰兒室,掏出自己豐滿的乳房,把奶頭塞到嬰兒口中。看到自己身上落下的骨肉,在吮吸自己的乳汁,心中那做母親的喜悅,天地間沒有什麽可以比擬。

但一聽到外麵由遠而近一迭聲報:皇上駕回,楊皇後趕忙拔出乳頭,整衣去接聖駕,盡妻子的義務。這種‘欺君之罪’,無人敢報告皇上,另外也同情母親。一個年輕母親,隻能偷偷哺育自己嬰兒,原因是丈夫愛她,這是多麽奇怪的事情。楊後有時真想:我們是農夫農婦就好了,他出去種地,我在家奶孩子,做家務,沒有奶娘來分享我的兒子。這是作為皇後母親的天真想法,她是不知農夫農婦炎夏酷寒、麵朝黃土、家中斷糧之苦的。

武帝帶群臣郊遊,楊後趕快把嬰兒抱來自己寢宮,盡情同他玩耍,又給他喂奶,正在享天倫之樂。忽然,報武帝回宮,因天下雨,所以提前回來了。楊後聞報大驚,一時不及將嬰兒送回。嬰兒吃媽媽奶正在有趣,奶頭拔出後,竟大哭大鬧。楊後心慌,忙用被子把他蓋住,匆匆出去接駕。武帝見她衣冠不整,胸前濕了一片,大驚問故。楊後誠惶誠恐:“臣妾死罪,違反聖意。”

武帝問:“怎麽了?”楊後再也忍耐不住,跪在武帝麵前,抱著他腿,放聲大哭:“求求陛下,我要奶我自己的兒子。”武帝扶起楊後,這才明白自己的愚蠢,和楊後所受委屈,忙對她說:“瓊芝,起來,起來。以後憑卿自己,要喂就喂吧。”楊後感激涕零,拉著丈夫手來看兒子。

突然,發現嬰兒被蓋時,捂住了呼吸,已快死去。兩人大驚,忙傳禦醫,緊急救治,勉強保住性命。但因窒息,大小腦缺氧,受到損害,已成白癡。可以想象,武帝和楊後,作為父母,對這個兒子萬分內疚,總覺對不起他,千般愛護,萬般寬容,這個孩子就是司馬衷,後來的晉惠帝。自然規律是嚴酷的,誰違反就要受到懲罰。無論楊後以後如何親身喂養教導,司馬衷的靈智,已被他父親的愚蠢和母親的失誤奪走了,

這是人間常見的悲劇。武帝自覺對不住楊後,對她更好。十年後又生一子,這就是聰明有才的成都王司馬穎。但這次楊後不再喂奶,交給奶媽,一心在衷兒身上。穎兒在沒有母親溺愛驕縱的情況下,卻茁壯地長大成人。至此為止,司馬衷和他父母的悲劇是令人同情的。但武帝和楊後,不是普通百姓,他們是全國最高領導人,決定著國家的命運。

他們把私情和公事混淆了,一意要立司馬衷為太子,以贖自己的過錯,尤其是大楊皇後。作為父母,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作為帝後,這卻是荒謬的。

把全國交給一個白癡的結果是:全國糜爛,‘五胡亂華’,生靈塗炭,人民死於戰亂、饑餓和屠殺,千裏無人煙,洛陽、長安等城化為灰燼,出現了中國曆史上一個最黑暗悲慘的時代。如果不立司馬衷為太子,而另立賢君,可能不會發生‘八王之亂’,也就可能不出現‘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麵。但曆史上沒有‘如果’,曆史按它已有的形式嵌鑲在漫長和無垠的時空結構中。

再說武帝垂危,身邊隻有小楊皇後。這是個美麗溫柔,沒有主意,更沒有絲毫政治頭腦的女人,一切聽外殿的父親楊駿作主。回光返照時,武帝突覺清醒,一看最近詔令,發現楊駿專擅,許多大事沒有請旨,其中一件,是令汝南王司馬亮歸藩。

武帝突然明白楊駿靠不住,申斥一番,問汝南王是否已經離京。楊駿慌張,實說尚未動身,武帝立召汝南王進宮,同時召羊觚入朝。楊駿出來滿頭大汗,定神之後,知武帝命在頃刻,就草擬一詔,叫兩大臣跟著,他進武帝寢宮,把詔書交小楊後,小楊後給武帝看了看。

武帝這時正要被閻王請去,神思恍惚,沒有表態。小楊後把詔給楊駿,命用國璽後發出。這事有兩個旁證,確實經過了皇帝禦覽,自然無人說話。但這詔書上卻是:1,令楊駿‘都督中外諸軍事’兼‘錄尚書事’;2,速令司馬亮離京歸藩,不得延遲。

汝南王司馬亮接到這一詔書,痛哭流涕,想見武帝一麵,作最後告別。

雖然後來武帝疏遠了他,但畢竟輔政有年,關係很好,又是叔侄情深。司馬亮在大門前跪向宮闕,鼻涕眼淚,不肯動身。這時宮中喪鍾12響,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知道武帝‘龍馭殯天’了。司馬亮更是五體投地不起,向詔使要求送武帝、他侄兒司馬炎的靈柩歸葬,詔使不敢自專,回宮請命。

武帝病危,各種力量活動,但上一次的幾個有力人物:楚王司馬瑋尚在征討齊萬年的戰場上,雖有十萬大軍,一時來不及有所作為。成都王司馬穎已被令歸藩,不在京中。

趙王司馬倫雖有野心,但失去禁軍兵權,關係又疏,沒有競爭力。禁軍掌握在楊駿和他兩個堂弟楊渾、楊兆手中,他自然要立楊後之子他的外孫白癡司馬衷為帝。

楊駿令停武帝梓宮(靈柩)於大殿,派人找來司馬衷,令在靈前假哭幾聲,立刻柩前即位,並馬上改元為永熙。按史書記載,武帝死於公元290年,即太康十一年,楊駿為司馬衷改元為永熙元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