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誌,不能強求。徐爽連續幾年為“住房”而奮鬥,她原來的同事夏明德冬去春來為出國而進修。隻是徐爽忙活了半天,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夏明德經過一番苦戰,終於如願空降在歐洲的大地上。
九十年代初期,在礦院,出國進修還被許多人看成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即使到一個比中國還差的第三世界國家,隻要能飛出國門,人們也會投去羨慕的目光。
礦院有史以來第一次接到了部裏的紅頭文件:從青年教師中選拔德才兼備的,外語好的送到指定的地點培訓,考試通過後即送到國外進修。
學校首先想到了夏明德,夏明德本人也是心情激動,躍躍欲試,兩下裏正好合拍。1994年初,他即告別妻女,踏上了西去的列車,去中原一個城市的培訓點接受為期一年的英語培訓。結業考試時,考出了好成績。根據需要,部裏研究決定派他赴匈牙利進修,於是,再培訓一年半的“匈語”。憑著勤學苦練,他基本上掌握了匈語,又通過了考試。這是夏明德的長項,對語言的把握能力強。這樣,曆時兩年半的脫產學習,成就了一名赴匈牙利進修一年機械設計的“高級訪問學者”。
夏明德的可貴之處在於,雖置身海外,與礦院遠隔萬裏,但他那一顆赤子之心卻和礦院緊緊地連在一起。他重點突出,主要與院黨委書記和院長電話和書信聯係。有幾次開會時,黨委書記和院長都情不自禁地感慨,海外赤子夏明德有一顆拳拳的愛國心,有一腔殷殷的報國誌,並多次號召全校師生員工以夏老師為榜樣,熱愛教育事業,做好本職工作。
中間,夏明德回了一趟國,確切地說是回到礦院與頭頭腦腦的要人和機械係教職員工見麵的。他是個有心人,自然忘不了帶回一些異國的特產:給校級幹部選購的是赫蘭多瓷器和匈牙利刺繡,給普通教師買的是匈牙利糖塊——專門利用課間休息時間,散發到係辦公室,請下課休息的教師品嚐。而他就坐在蘇善林的辦公桌對麵,一麵與老蘇寒暄,一麵微笑地觀摩著大家吃糖的百態:
徐爽剝了一塊糖填進嘴裏,兩下子就嚼碎了:“吆,跟中國糖也沒啥區別嘛。”
韋君巴咂了幾下接過話茬說:“甜,甜,比國產糖有味道。”
“還是我們主任想著大家,這大老遠地還帶糖回來給大家吃。”於卞莉用舌頭抿著糖塊瞅著夏明德說。
“哎,夏主任,你很快就會學成歸來吧?大家想你呢。”當時還沒調走的李瑤說話的聲音和表情比糖塊還膩還甜。
雖說夏明德已經有三年的時間漂遊在外,沒跟大家接觸了,主任的寶座上也坐著另一個人的屁股了,可他的風度仍然與從前無異,隻是加了一點成熟和儒雅的成份。
他一問一答地與昔日的平級和屬下搭訕著,隻有徐爽吃得多,說得少,似乎夏明德也沒太在意她。上課鈴一響,大家便向夏主任道別,一切又恢複了正常。
在礦院,夏明德上上下下忙了幾天後,又踏上了征程,還有半年的進修時間等著他消磨。其間,他給學校打回一個電話,大意是說,他的指導教授盛情挽留他,讓他留在“匈國”,繼續科學研究的生涯,他正考慮如何婉言謝絕。這下,著實讓黨委書記和院長緊張了一番,這小夏可是校級領導的後備人選呀,萬一留在了海外,這將是學院的一大損失哩。
又過了三個月,夏明德給院長打電話說,他反反複複考慮過了,還是決定放棄匈牙利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回歸祖國,繼續為學校效力;同時,還定下了回程的大致時間。院長一再叮囑他,回來前,一定打電話告知確切的點兒,好派車去迎接他。
1997年的夏天,夏明德終於回國了。他從上海下了飛機,又坐火車直奔東海市。
剛出車廂,就看到了一張張熟悉的笑臉,院長帶著蘇善林,施大棟等幾個中層幹部,還有宣傳部的姚部長,對他表示熱烈地歡迎以及親切地問候。有幾個清秀的女大學生手捧鮮花,恭恭敬敬地獻上去,齊聲說:夏老師辛苦了!宣傳部來人還一個勁地將閃光燈打到夏明德的臉上。現場氣氛非常熱烈,笑語聲聲,動人心弦。一些顧客出於好奇,提著包裹,停下腳步,駐足觀看。他們形單影隻的黑色背影,與夏明德春風得意的樣子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二天,一條醒目的消息出現在礦院的校報上:留歐學者夏明德學成歸來。有幾個人私下裏議論了幾句宣傳部的人不寫“留匈學者”,偏偏寫“留歐學者”,這一字之差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而對報道中的溢美之詞“麵對國外的優厚待遇及高薪聘請,他不為所動,毅然選擇了回歸祖國”大都沒有過多疑問。
這篇文章,還配了兩張圖片,一張是夏明德雙手插在褲兜裏,悠然站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多瑙河畔的單人照,背景是具有歐洲古典建築色彩的布達佩斯議會大廈。他的姿勢擺得很瀟灑,表情也很自信,不失為一張增光添彩的“玉照”。另一張照片,是夏明德帶回的一大箱子書,蘊含著他學到的一大堆知識和對祖國熱愛的一片深情。
這一年的進修學習,給夏明德鍍上了一層“合金”:雖然沒有拿到任何文憑,隻有一張進修證明,但因為是在大名鼎鼎的歐洲得到的,也就顯得不同凡響了。他是礦院開天辟地第一個學成歸來的“海龜”。
自夏明德回來後,院裏的領導就忙和開了。夏明德的嶽父——已經由市委宣傳部長改任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也及時打電話給院長,要他嚴格要求小夏,督促他不斷進取,用他的真才實學來報答礦院對他的培養。
不過,出乎院黨委一班人的意料,夏明德似乎並不急於投入到官場中去。當院裏征求他的意見,問他的要求時,他竟給了“暫不考慮別的,先把學問搞一搞”的答複 ;而且,此事一經傳播與渲染,不但大大提升了夏明德的人品,還使他的名聲由係內傳到係外,很多教師尤其是老教師都對這位學者褒獎有餘,心生敬意。
本來,匈牙利這個國家的知名度並不高,但由於堂堂的前夏主任曾在這個國家就讀,回來後,又發表了許多觀感,一度在礦院裏引發了“匈牙利熱”。他甚至還饒有興致地在校刊的副頁上連載了“吃在匈牙利”,其中重點介紹了“土豆燒牛肉”, 似乎這是一道人們聞所未聞、吃所未吃的“天外來菜”。讀罷這篇文章,讓不少從五六十年代過來的老教師,忽然懷念起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上世紀的蘇聯領袖赫魯曉夫同誌,他曾指出共產主義即是天天吃土豆燒牛肉,一種懷舊的情愫油然而生。
有的學生還說,難怪夏主任連篇累牘地介紹匈牙利的吃喝,原來英文中的“匈牙利” Hungary非常接近饑餓Hungry,前者隻比後者多出一個像嘴巴的a.
不管怎樣說,夏明德回來後,作為機械係的一分子,還真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忙於教書治學。他除了將自己教的一門老課程——機械製圖重新拾起來之外, 還開設了兩門外語課:專業英語和匈語選修。選修匈牙利語的隻有來自外文係的七名同學,問他們為何選修匈語,大都說是好奇以及對有海外學習經曆的夏老師有崇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