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遊覽聖村大觀園
四月的聖路易斯,春意盎然。尤其是享譽世界的聖路易斯植物,宛如聖村的大觀園,百花怒放,是個人人向往的踏春之地。
期待已久的 “中華日”, 這個由聖路易中華文教服務協會和聖路易現代中文學校等單位共同舉辦的華人盛宴,在四月下旬(4月22-23)如期而至,而且在聖村的大觀園裏舉行,豈有不去觀賞之理?
可是,突如其來的倒春寒,從周四(4/19)的80度(26攝氏度)高溫斷崖式突降至周末的攝氏零度左右。讓人忍不住追問:這是上天專門來考量聖路易斯華人以及熱愛中華文化的聖村人的意誌的嗎?每年的中華日,我都會帶上兒子來植物園品嚐美食,觀看各種各樣的節目,讓兒子學習、了解、和體驗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今年當然也不例外。尤其兒子已經上初中六年級,參與活動的意識與日俱增。當被臨時賦予一項重要的任務,即為中華日的大遊行拉橫幅 “聖路易現代中文學校”時,兒子欣然接受。
周六(4/22)上午11點左右,跟兒子來到植物園,外麵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等待進入翻修一新的迎賓大廳。入園,但見萬頭攢動,可見聖村人對華夏文化的癡迷和熱愛程度,寒風中,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各種膚色的人們攜家帶口呼朋喚友,喜氣洋洋。各種奇形怪狀的四季裝束紛紛登場讓人忍俊不禁:有穿薄紗長裙瑟瑟發抖的曼妙女子在翩翩起舞,有穿羽絨服裹著頭巾的老人在學跳廣場舞,有留著鼻涕嬉鬧奔跑追逐的孩童突然駐足聆聽喧囂的腰鼓,有相依相偎的情侶躲在花叢邊觀賞抬花轎的迎親隊伍,有年輕的父母告訴騎在脖子上的兒子那舞弄刀劍的是中國武術。
快看快看:龍騰虎躍呢。在噴泉邊,寒風裏,一群小朋友,年紀不等,個子高高矮矮,用靈動的雙手,讓手中大大小小的龍飛舞起來。代表著吉祥,正義,興旺,和力量的龍,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我們華夏子孫自詡為龍的傳人。而由成人組和兒童組排成的長龍隊伍氣勢宏大,跌宕起伏,讓人想起萬裏長城長的壯美。飛龍騰空起,小虎正當時。好一幅 “龍騰虎躍” 畫麵啊。
隨著人流來到表演的主場地 (Cohen Amphitheater), 觀賞了各種傳統的中國舞蹈:中國風的古樸優雅,蒙古舞蹈的熱情奔放,傣族舞的清新田園;青花瓷旗袍秀的典雅時尚,千裏江山秀中的千麵嬌豔;中國民樂琵琶的委婉雅致,二胡萬馬奔騰的熱烈雄壯;廣場舞的隨意和激情,還有雜技表演蹬傘的靈巧與突破,讓人目不暇接。而源自四川傳統的民間藝術變臉的絕活,更是震撼人心,歎為觀止。兒子說,我也可以學嗎?好吧,下次回四川老家,送你去學變臉絕活吧。
(二) 太極拳和茶道
當然,中華文化元素裏一定少不了太極拳和茶道。我們其實錯過太極表演;不過,我本人也時不時的練習太極,對太極的一招一式略知一二。聖村的電視台實況轉播用的也是在南京園和日本園的太極表演作為背景。今天早上看見四川老鄉的朋友圈發的太極表演圖:粉紅的山茱萸開得正茂,在新綠的草坪,朋友背水而立,緩緩拉開馬步,虛靈頂勁,含胸拔背,送腰,沉肩,動中求靜,靜中見動,口吐幽蘭,行雲流水,一展鬆、靜、空、靈的功底。
我們也錯失了由張丹纓老師領銜指導的茶藝表演,不敢在此妄加評論。但是,我知道,張老師的茶屋一定是最受歡迎的地方。是啊,大觀園裏人聲鼎沸,可是寒氣逼人。無論是走累了想在茶屋裏歇歇腳,還是專門來茶屋觀賞茶道表演,那氣氛一定是熱烈而溫暖的。我可以想象那裏一定是高朋滿座,清香四溢。多年前在北京機場路過,看見潘向黎著的《茶可道》,人家是從煮茶的水談起:“龍井茶,虎泡水” ,“蒙頂山上茶,揚子江中水。” 而喝茶最為講究的人,要數《紅樓夢》裏的妙玉,當她要跟黛寶二玉喝體己茶的時候,妙玉是要用梅花上的雪來煮茶。這樣的野史如果說給一眾老外聽聽,不知道他們作何感想?華夏的茶文化曆史悠久:那個季節該喝什麽樣的茶?用什麽樣的水來煮茶?水的溫度幾何?跟什麽樣的人一起品茶?用什麽樣的器皿來盛茶?又在何處喝去?是不是找幾個對茶當歌的詩友來吟詩作畫談天下?哎喲哦,茶道,那是極有講究的學問。我這樣的粗野之人,如果能夠喝到清明穀雨之前峨眉山產的鮮嫩醇爽的竹葉青,或者五月裏清香撲鼻的茉莉花茶,就知足感恩不盡啦。
下午兩點,跟兒子一起進入遊行的壯觀行列。遊行隊伍的最前麵,是飛龍淩空突擊隊,小龍們緊隨其後,我們擔任拉橫幅的排在小龍的後麵。我們的後麵是各種義演的方隊,林林總總,蔚為壯觀。隊伍從入口大廳前麵的噴水池,蜿蜒向前,在夏季荷花池和熱帶圓頂穹之間的地帶稍做停留,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再一路向西迤邐前行,最後抵達主場地 (Cohen Amphitheater)。我們的任務其實很簡單,就是幫忙拉橫幅 “聖路易中華教育文化中心” 和 “聖路易現代中文學校”。 發現兒子做正事還極其認真, 不斷提醒媽媽要把橫幅拉直。我也時不時地告誡兒子:無論走路做人都要挺直脊梁,麵帶微笑,氣宇軒昂。路邊圍觀的民眾連綿不絕,很多人朝我們揮手微笑致意,用手機拍照錄像。感知不同的族裔之間友善和熱情,他們投過來的欣賞的目光,讓人動容。原來,我們之間的距離,其實那麽近啊。
是啊,隻有包容,接納,理解,尊重,求同存異,在這個多災多難的地球上,地球村的村民們才能夠得以共同生存繁衍下去,一代又一代。
(三) 觀賞劉隼教授的即興書法繪畫表演
這次中華日,收獲最大的,是聆聽了兩位大師級的藝術家的專場講座。一場是聖村著名的書法家藝術家劉隼教授即興書畫表演。一場是好萊塢 多元樂器演奏家、作曲、編曲、影視錄音音樂家汪洪大師對中國傳統樂器的講解和演奏。
久仰劉教授大名,也在聖村的故事群裏讀過他關於作畫的文章,短小清新,寓意深遠。這次劉教授即興揮毫,我正琢磨他今天會寫什麽呢?隻見他寫下的第一字是空,我猜接下來是穀吧,他不緊不慢來了一個山字,空山。旁邊的朋友也在低聲念,空山--幽。劉教授抬起頭來,微微笑,寫下第四個字,禪。空山幽禪啊。耳畔響起了巫娜的古琴曲《空山幽禪》,看透世界萬象,四大皆空。心如止水,如禪;純淨空徹,如禪。可是,我的腦子裏偏偏跳出 “空穀幽蘭”的畫麵。空曠的山穀,煙霧彌漫,隱隱露出一角屋簷,手握書卷的男子,眉舒目展,屋簷下麵依傍古木的女子,桃花滿麵。你看看,我這樣的塵世裏的低俗之人,總是大發慈悲,想給那些隱藏於山水之間的高人居士,送去些許安慰。那個麵若桃花的女子,不定就是他的掌上明珠呢,養在山水之間,吸收天地之精華,草木之靈氣,無憂無慮,無愁無恨,該多好。
而劉教授即興的畫作,名為《廚間》:廚間懸掛嫩綠的瓜,鮮豔欲滴的紅辣椒,四顆栩栩如生的蘑菇。畫的右下角還空出一塊地方。我又開始琢磨他接下來會畫什麽:一隻鳥兒,翠綠的,紅頂的。藍色應該不搭調。哎呀呀,我這個畫盲,瞎琢磨。看看,先來兩隻眼睛,再來兩隻腿兒,活生生一隻小青蛙出籠。小青蛙在這裏要幹什麽呢?有什麽寓意嗎?散場之後我還追問劉教授。他依然麵帶微笑,慢悠悠的說,我親眼看見過農家的廚房裏有小青蛙。藝術來源於生活呀。想起上大學的時候上了一門美術課,美術老師還給我畫了一幅素描,曆次搬家早已經弄丟了。記得他讓我坐在窗前,我靈機一動,去把教室裏的淡藍色窗簾打一個結,說, 這樣更好看, 老師點點頭。後來,他讓我們在課堂裏畫一隻蘋果。我偏偏在那個圓圓的蘋果上麵畫了一個缺口,告訴老師,我覺得這樣才美。老師教訓我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你還不會爬,就想飛啦。多年以後,我發現蘋果的標誌性圖像,跟我當年畫的那個缺口的蘋果及其相似。哎,我咋沒有遇到伯樂呢,要不,蘋果的標誌都是我的專利啦,這顆葡萄好酸,牙直疼。
扯遠了,觀賞了劉教授的書法和繪畫表演,學習了關於印章的置放位置,收益匪淺。啥時候也跟著劉教授學習寫寫字畫畫花草呢。想當年大一回老家過年,給村子裏的鄰居們寫春聯,膽大如牛,也不嫌臭丟人顯眼。那真是是初生牛犢呀。
(四)聆聽汪洪大師的多元樂器講解和演奏
隻能說,自己確實孤陋寡聞,對高雅藝術僅僅停留在頂禮膜拜的層麵上。先來看看汪洪大師為何人:在穀歌一搜,跳出成千上萬的相關信息。“國務院專家局高級外國專家、中國音樂學院東方音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好萊塢 多元樂器演奏家、作曲、編曲、影視錄音音樂家。有超過三十多年的演奏、錄音、 音樂製作、作曲/編曲的實際經驗。曾被洛杉磯時報評論為‘傳統音樂的考古人和拓荒者’,拉斯維加斯郵報稱他為‘追 回失去的傳統音樂藝術的音樂家’。其演奏風格源於傳統、又不失世界多元藝術。 他精通和熟知二十多種吹、拉、彈、打中國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把中國傳統音 樂和世界音樂元素運用到原創音樂創作中去。”大牛吧!
其實,汪老師性格開朗,隨和,一點大牛大咖的架子也沒有。我和兒子錯過了周六汪老師的專場,在大堂裏瞎轉悠的時候,一個朋友隨口問我:你兒子想不想跟汪老師學二胡呀。汪老師一聽說我兒子對音樂感興趣,馬上過來關切地詢問,還打開他隨身攜帶的各種樂器,給兒子展示,一看就知道是個迷戀音樂的狂人。他告訴我們,他拉斯維加斯的家裏收藏了3百多種樂器,最多的時候有500多件,因為拉斯維加斯天氣太幹燥,他不得不舍愛賣掉了一部分給各大音樂博物館,以期待這些樂器能夠得到妥善的保存。兒子決定第二天周日上午11點前來聆聽汪老師的講座。兒子跟他的好朋友選擇坐在第一排,好近距離的觀看各式各樣的樂器演奏。從汪老師的講解中,我學到裏樂器主要分四大類和八音:吹管 (wind instruments),彈撥(plucked strings),打擊(percussion),和拉弦(bowed strings). 中國樂器的八音由鍾、磬、琴、簫、笙、塤、鼓、柷八種樂器組成為八音。八音也是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總稱,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最為感動的是,汪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很多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樂器, 比如長笛短笛,賈湖骨笛,笙,葫蘆絲,嗩呐,簫。還有一些形同貴婦人頭飾的樂器,令人拍手叫絕。印象最深刻的民謠曲,當屬汪老師吹奏的一首小曲,是彝族年輕的姑娘小夥背靠背在樹蔭下表達愛慕之情的曲子,浪漫至極。汪老師展示的樂器裏,有好些還是從古墓裏發掘考古出來的珍品呢。對於我這個樂盲來說,如此美妙絕倫又稀缺的樂器,記住名字都好生困難。但是,這並不妨礙我欣賞這些看起來其貌不揚的樂器以及她們帶給我的直擊靈魂深處的美妙享受。難怪洛杉磯時報狂讚汪老師為 “傳統音樂的考古人和拓荒者”,而拉斯維加斯郵報稱他為“追 回失去的傳統音樂藝術的音樂家”。
快一個小時的講解和演奏,彈指一揮見。你不由自主的深深沉醉於汪老師營造的音樂世界裏,久久的,不願離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獨特的文字,獨特的語言,獨特的文化。如何保存這些文化,甚至搶救這些文化,如何傳承這些文化瑰寶,恐怕這不是一個汪老師窮盡一生心血和精力能夠做到的。每一個族裔的每一個同胞,都應該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和義務。這恐怕是今年我在聖村中華日的最大收獲。
當得知此次“中華日”活動共有800餘名義工參加活動時,我不禁肅然起敬,欣喜,感動!傳承華夏文化,一代又一代傳遞下去,責無旁貸。
4/27/2023 於聖路易斯
圖片來自 Jean
搖紅美女長周末快樂!
那條大黃龍應該都是由人來操縱的,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