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略家約翰·米爾斯海默強調:“美國,它定要阻擋中國的崛起之路。若是有能力減緩中國在那尖端技術領域的步伐,美國定會毫不猶豫地出手。你需得深思,這美國與中國之間,正上演著一場無聲卻激烈的安全較量。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對抗,更是經濟層麵的博弈,而那尖端技術,便是這場博弈的關鍵所在。展望未來,這般的局勢,怕是還會持續許久。”
故此,美國人在他們唯一還是占優勢的金融領域對中國發起猛烈的攻擊,目前美國人的策略是三條:
第一直接猛攻我們的主陣地:股市。我們的金融圈多年以來已經習慣股市是融資市場的方式賺錢,非常不情願轉型為投資市。因此他們有意無意之間也成為美國輿論的傳聲筒。不過在隨著國家隊慢慢成為中港股市最重要的影響力量後,最近幾個星期,有所好轉,大有點回過味了意思。
第二猛攻軟肋:房地產地方債,尤其是房地產拿了很多海外債。
第三猛攻外資企業利潤,讓外資企業認識到在中國投資的利潤率在持續下滑,進而撤資。
美國人希望能在2025年前拉爆我們,進而讓我們進入經濟動蕩,然後顏革。套路非常熟悉。金融本來就是我們的軟肋,但是我們希望能在正麵抗住股市的壓力,然後在製造業上全麵壓製歐美。
回顧當年英美爭霸,大英希望以金融國地位繼續控製美國,最後被迫讓出霸主地位,可見工業才是一個國家的硬實力。目前中國工業用電量占全球約50%,這與不少大宗工業產品的產量能對得上。由於走性價比路線,製造業產值約占35%,是排在中國後麵8個國家的總和。增加值占30%。一些占比不足50%的產品正在發力,如汽車隻占30%,芯片占比更少。從用電量增速來看,全球占比還在往上升。
看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結構,別說西方怕,連我們自己都怕了。2024年1-8月中國出口總額16.45萬億元,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出口達9.72萬億,占比高達59.1%,曾經的出口主力如紡織、服裝、玩具等低附加值產品已完成曆史使命,退居二線!機電產品出口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9423.8億元;集成電路7360.4億元;汽車5408.4億元;手機5143.7億元。
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集成電路、汽車、手機、光伏風電、船舶已經成為中國出口的五大王牌產品。尤其是集成電路和汽車是西方賴以維係發達國家地位的兩大支柱,如果中國在這兩大領域擊垮西方,估計有一半發達國家將跌回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汽車和集成電路依賴最深的韓國、日本。
十年前我們還說中國出口的都是低附加值產品,肉都讓西方吃了,中國隻能喝點湯,這才幾年中國就已經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了。中國製造的進化之快不僅超出了西方的預期,也超出了我們自己的預期,進步之快,令人咋舌。
至於全球產業遷移,這肯定會有,但組裝居多。也就是說,在中國進行耗電量高、工藝較為複雜的生產環節,在其它國家進行耗電量少、簡單組裝打包的環節。這是全球公司被迫的選擇,沒電就不好辦。東南亞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來,總發電量也就中國十分之一,還要居民生活,已經缺電了。
如果要到海外去搞耗電量巨大的工業生產環節,需要的投入巨大,經濟上不可行。因為電網投資需要的資金非常多,發展中國家不太容易規劃。而且現在要綠色發展,大幹快上火電的時代過去了。即使電網和發電廠建出來了,如巴基斯坦,如果工業水平太差,用電需求跟不上,也沒用。
因此觀察各國工業用電量的數據,大致能判斷出全球產業的流向。目前組裝是在向全球分散,加關稅是真的,企業被動出海。但是用電量較高的生產線,這是幹貨,目前中國占比50%還有較高增速,應該是在搞全球看不太懂的新質生產力。這也是美國現在發現多年貿易戰下來的結果是全球工業更離不開中國,進一步融合。
另外一個指標就是不鏽鋼的產量。上半年中國鋼產量占世界比例為55%,而不鏽鋼占世界總產量的62%。不鏽鋼產量逆勢增長不錯和工業以及民用終端工業品的銷量增長相關,不鏽鋼的應用場景遠比普碳鋼窄的多,在工業上應用遠遠高於在基建地產方麵的應用,尤其是在化工等工業方麵,在民用大件工業品主要集中在家電,汽車等方麵,而今年這方麵表現確實還可以,這也和前三季度GDP的工業GDP的增長能對上。
這個世界的不鏽鋼生產遠比普碳鋼的生產更集中,基本集中在中國,歐洲,印尼,美國,韓國等幾地方,但歐洲上半年的產量隻有300萬噸,美國100萬噸,這裏也反映出這個世界的真正有縱深的工業生產基地,比如美國雖然去工業化嚴重,但不鏽鋼的生產依然能占世界3.5%,說明美國的石化,化工領域依然還算可以,當然從各國化學品產量,尤其是乙烯產量去看也能互相印證,這點得益於美國廉價的石油天然氣,當然畢竟美國也是年產量1000萬輛的汽車生產國,當然就有一定的不鏽鋼基礎需求。
再者比如印度一年的鋼產量也上億噸了,但不鏽鋼生產幾乎空白,基本依賴的是進口,側麵就能看出很多問題,工業製造業尤其重化工業方麵,印度遠遠無法和中美歐相比,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東南亞(除印尼),土耳其和墨西哥等代工組裝國家,工業化太淺。
工業化是人類曆史上最複雜的係統工程,不是網絡上大V以為,隻要美國一聲令下,產業就立刻轉移了。人類曆史上,所有包括曾經工業化成功的隻有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與中國台灣,但英國與台灣已經失去工業國地位,日韓與德國也麵臨失去。而中國更是從鴉片戰爭後開始奮鬥,直到加入世貿才真正成功。
江湖無非人情世故,本來大家以為跟著美國圍堵東大,起碼有湯喝。結果最近《經濟學人》發了個文章“全球都羨慕美國經濟”。潛台詞就是歐洲,日本與韓國等國家並不如意。幾年貿易戰,加上俄烏戰爭失去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後,歐日的優勢產業,就剩下汽車、製藥。但是汽車麵對挑戰,非常麻煩。歐洲日本還有一個大問題,資源不行。中美俄都是資源相當不錯的,歐洲日本和印度差得多,沒什麽資源。所以歐日在全球競爭起來,被美國壓製吸血,要和中國競爭,資源還不行。通脹一起,日子就真的不太好過了。美國通脹起來,收入也漲,比歐日還是舒服,資源也多。
不少國家慢慢醒過來了,還有啥“西方陣營”?就剩美國一家獨大了,別家日子都不行了。連英國都不行了,日子那叫一個慘,有些地方支柱產業是中國留學生。一個大問題是,美國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非常自私。以前美國是帶著歐洲日本打冷戰,馬歇爾計劃幫助重建,開放市場一起繁榮,這是西方陣營的基礎。現在這個基礎已經不存在了,跟美國混,有啥好處?隻有責任,沒有好處,自己市場被美國互聯網大公司占了,產業還被迫搬到美國。就剩下一個恐懼了,依賴美國軍事,川普上台還會狠狠訛個幾百億美元。
故此印度突然答應不在邊境和我們鬧事了;阿根廷的米萊與英國也突然要來東大拜訪了;越南此前也是蠢蠢欲動要配合美帝,現在也不提要求了,直接同意跟東大鐵路大合作,甚至還要並軌;中東地區,以色列算是牛逼的,可是,朗哥這波防空體係的表現,直接將航展的帶貨清單和相關性能都放在了中東土豪的麵前。
意大利和德國,既想要跟東大合作,又礙於美國和國內民粹的力量要對抗一下東大。然而,形勢比人強,現如今他們兩位還是想著要合作為主。從這次歐洲有關對付東大電動車的表決可以看得出,內部分歧巨大,已經不具有所謂聯盟的味道。各個國家都開始打起了自家的小算盤。很明顯,拜登上台時期硬撐起來的環東大包圍圈,現在要破功了。
麵對美國的金融戰,有「國師」之稱的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赴新加坡分析中國救市政策,他形容這次不隻是「放點水,讓大家緩緩氣」,現已宣布的刺激措施僅屬冰山一角,「同時還有大量的改革、結構調整的方案」即將出爐。換句話說,真正的好戲尚在後頭,上映檔期或許在11月4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這個安排也是為了根據美國大選結果推出不同的應對方案。
現年52歲的劉元春出身於人民大學,曾任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他被視為2012年以來最受中央政府器重的經濟學家之一,曾多次在中南海參與經濟問題座談會,並於2022年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進行專題講解。與此同時,劉元春偶爾會以權威姿態預測或評論中國經濟政策方向,事後往往證明「應驗」所言非虛;故他被部分媒體稱為「國師」,其言論有時候會被視為「政策放風」。
至於「『一攬子增量政策』到底性質是什麽?」劉元春坦言,不少人很擔心救市純屬「急就章」、對中國長遠經濟影響有限。但他認為,今趟政策變化標誌著整個財政貨幣政策框架的轉向,不隻是「放點水,然後讓大家緩緩氣」,更涉及「行為模式、激勵體係上的根本性改變」。
劉元春解釋,「一攬子增量政策」很多內容尚未出爐,當中暗含未來重大改革,「不僅有短期擴需求的方案,同時還有大量的改革、結構調整的方案,實際上它是一個雞尾酒式的組合。」他強調,「我們一定要看到這一輪政策調整所體現的這種決心,以及這一次政策調整暗含的結構性以及製度性調整的深刻內涵。」
簡單來說,數量方麵不用擔心,會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而結構的改革才是關鍵,這個也是不會大水漫灌的原因,中國是精準灌溉,讓資金流入真正需要的企業或行業。
「『一攬子增量政策』下一步還有什麽?」劉元春對此雖未給出具體答案,但他提到,未來兩大重心包括「促進居民收入長久提升以刺激消費」和「資產負債表的全麵修複」。「由此角度出發,我們就會看到最近這一輪(一攬子方案)裏麵很多政策會持續推出,並且還有不斷的增量政策來進行鞏固。」劉元春又謂,隨著聯儲局減息以及環球經濟疲軟導致各國貨幣政策進入下行通道,將為中國一係列政策調整帶來空間及窗口期。在下認為,拙作《黃奇帆視角》可以作為參考。
如果對中國有信心,抓住政策的主線,追求更高的確定性,是普通人更優的參與方式。簡單總結:
第一、經濟基本麵已在改善,本周公布的兩個PMI數據,都重回擴張區間,10月地產的數據,也比較亮眼,這就有望吸引配置型資金流入。
第二、中證A500場外指數基金發行告一段落,合計募集資金超500億元,待建倉;今晚,又有12隻中證A500基金獲批,下周二開始募集。也就是說,有持續流入大盤的資金。
第三,5000億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也在落地中,這也是流入價值、紅利板塊的增量資金。
第四、從招行業績說明會獲得的信息,企業端對“回購增持再貸款”的需求,非常旺盛,僅招行一家,預計可落地的需求就有上千億。不說這些資金在短時間內能集體入市,至少說明產業信心在,也有邊際回暖。
第五,重要會議即將召開,會上,又要落地一攬子的增量政策。因此,真心建議,現在就別再去湊小盤股的熱鬧了,(短線高手除外),守好你的核心倉位,等行情啟動。
美國方麵,美國大選在時間上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提前選票,第二階段正式選票,第三階段郵寄選票。。民主黨共和黨分別呼籲自己選民重點投其中一種選票。曆史慣例看,前後兩個選票,提前選票和郵寄選票大概率民主黨占優勢,正式選票大概率共和黨占優勢。
現在提前選票哈裏斯比川普占優勢很正常,但並不意味哈裏斯選情領先,因為拜登當年提前選票的優勢比今天哈裏斯的還大,但正式選票一出來拜登還是打不過,直到第三階段郵寄選票統計出來才反敗為勝。也就是說,哈裏斯提前選票的優勢不如拜登,意味著後麵正式選票郵寄選票的壓力,哈裏斯比上次的拜登還大,這其實是哈裏斯選情不及預期。
如果我們再仔細分析,上次大選,拜登靠郵寄選票才後來者居上,這次大選老川針對性實地監督選票造假和拉攏紮克伯格堵住網上選票造假口子;上次大選,老川倒黴遇到口罩這個巨大黑天鵝,這次大選則是民主黨倒黴遇到高通脹和兩次颶風等黑天鵝;上次大選,矽穀大佬幾乎都站隊民主黨,這次大選矽穀大佬卻紛紛跳反中立;上次大選,民主黨沒有內訌內部一心支持拜登上位,這次大選民主黨卻內訌拜登幾次背刺哈裏斯。
其中最難以置信的,也是最能看出大選趨勢的,還是不僅外部國家在押注老川上台,不僅掌握大數據的矽穀大佬頂著壓力在改換門庭押注懂王上台,就連濃眉大眼的拜登,也背叛革命暗助老川上台了。大選選到這個地步,還選個啥啊!
其實這次矽穀大佬轉投老川,很大一部分原因這些大佬都相信“有效加速主義”。這種思想借鑒了產生於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加速主義(Accelerationism),它認為人類社會的演進不是平緩的、漸進的,而是由突然的、巨大的社會變革所推動的。為了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人們應該設法加速這種變革的到來。矽穀的風險投資者和科技工作者同時感受到了這種思想所蘊含的致命吸引力。在他們看來,這種變革隻有通過科技手段才能實現,而能夠促使人類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的那項科技創新,被他們稱作“技術奇點”。
加上美國ITIF(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科技政策智庫)在美國國會大廈,發布會公布了中國10個行業高科技創新能力的調研結果。他們認為,中國這些行業的全球市場份額從1995年起大幅上升。而這些行業7個中國份額全球領先,從高到底分別是基礎金屬、電氣設備、機械與設備、化學品、計算機與電子、製造金屬製品、汽車,份額24.3%-45.6%。美國在3個領域領先,信息技術和服務、其它交通工具(應該是飛機)、藥品。
這些都是先進高科技領域,中國產出份額大幅領先。這10個領域全球產值一共10萬億美元,非常有價值,一般國家在一個領域裏有些份額,就是重大成就。而中國居然在7個領域成為領先者,是出乎美國政客預料的。
目前的關鍵是,歐美的創新在“成本”環節出了大問題。由於大通脹拉高了生產成本,脫鉤斷鏈破壞了產業鏈,歐美創新產品在成本上相對中國競爭產品,價格高得不可思議。有時加100%關稅也拉不平,令人震驚。這還是中國在美國優勢產業嚴重受限的情況下,如果中國不斷取得突破,問題會更嚴重。ITIF警告說,再這麽下去,中國會利用產業和技術優勢,對美國進行出口管製。
中國的出口管製,有的是因為技術優勢,但主要還是成本優勢。如果歐美不搞大規模生產,搞點研發,那沒有問題,弄到一些需要的產品不是問題。但隻要搞起生產,就會發現中國的成本優勢繞不開。不然就要自己很麻煩地去建立一些低效的供應鏈,補貼金額會很嚇人。這和中國需要很麻煩地去建立獨立的半導體產業鏈是一樣的,大家都不好過。
因此這些矽穀精英更寄希望於這個“技術奇點”。“有效加速主義”的思想認為,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動用資本主義社會所能調用的一切資源朝著“技術奇點”邁進。這種技術可能是加密貨幣技術,也有可能是人工智能或者火星移民技術。
不過,美國建製派的表現令他們非常不滿。2022年3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發了“關於確保負責任地發展數字資產”的行政命令,指示監管部門加強對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的管理。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份針對數字資產領域采取整體政府手段的行政令。這種打壓數字貨幣的行為,讓矽穀科技精英們意識到,美國政府不會放任數字貨幣跟美元爭奪信用。
2022年11月,隨著OpenAI發布了大模型ChatGPT3.0,越來越多的矽穀科技精英們將人工智能看作了最有希望的技術奇點。一夜之間,眾多科技巨頭在社交媒體上紛紛在昵稱後加上了“有效加速主義”(e/acc)的標誌。(A16Z的掌門人安德森Marc Andreessen、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特曼)然而,不到一年時間,拜登政府又推出了有關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首套監管規定,以控製其可能會對人類社會帶來的風險,再次讓科技精英們感受了憤怒。實際上,在這之前,矽穀的科技精英們便已經意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願景,必須設法改造美國的政治生態。
故此才有馬斯克天價收購推特,撕開了民主黨掌控的輿論陣地,並把自己的命運與川普捆綁在一起。這些精英相信他們的科技就是為了拯救世界的諾亞方舟。被稱作現代“加速主義之父”的英國哲學家尼克·蘭德Nick Land便認為,每一個文明都會腐朽,並走向最終的大災難,人類不應該逃避,唯一正確的選擇是主動加速衝向結局。當然,他們並不是在追求自我毀滅,而是認為隻有毀滅才能帶來新生。人類的精英將通過建造“諾亞方舟”從大災難中幸存,從而進化到一種新的、更高等的文明。
而川普的出現,在他們眼裏是衝破目前腐朽製度的最佳人選。正如矽穀科技風投,川普支持者,馬克·安德森在《技術樂觀主義宣言》中寫道:那些在年輕時充滿活力、精力充沛、追求真理的機構,現在已經在妥協和腐蝕中崩潰了,成為了阻礙進步的敵人。他們渴望突破現有的政治秩序規範,建立一個消除所有監管和限製,能夠向著“技術奇點”全速前進的社會,即使代價是導致現有的社會秩序加速崩潰。而他們這一點又與科郝家族追求的小政府,減少政府幹預經濟,低稅收不謀而合(《科郝家族掌權》)。
繼續為大企業減稅可能僅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環。更激進的手段包括透支美元信用,為數字貨幣背書,放鬆對包括基因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在內的前沿科技的監管,加強聯邦政府對技術投資的補貼,將AI技術全麵應用於軍事,利用美國龐大的軍費開支來促進人工智能的研究等等。
實際上,矽穀資本很早就參與了ai應用於軍事的技術。彼得·蒂爾旗下的高科技公司“帕蘭提爾Palantir”的客戶就包括了美國中情局、國土安全部、海軍陸戰隊、美國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等31個政府機構,還在擊斃本·拉登的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當然,在美國國債規模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這些政策將再次擴大聯邦政府的支出,讓美國本就嚴重的財政赤字雪上加霜,並進一步透支美元的信用。
不過所有的這些,最後都是美國中產承受,財閥有無數的方法可以避稅。這又類似明朝末年,為了維持朝廷的開支與軍費,因為無力向大地主征稅,隻能向一般農民征稅。承重的稅賦導致大量農民放棄土地,流亡外地求生。而這一切,也會導致美國整個係統崩潰,難道這個就是精英們追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