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二十九日,華盛頓“京劇之花”將第二次在天蟾逸夫舞台舉辦京劇專場。距離上次在逸夫舞台舉辦專場,整整十年過去了。十年前,“京劇之花”是一個在大洋彼岸的華盛頓剛成立不到兩年的文化機構。五位創始人黃岫如、謝曉賢、王梅、茹燕和翁敘園 — 人稱“五朵京花” — 在十二年間,通過講座、示範、演出、授課等形式,在美東地區大專院校、政府機構、公立和私立學校、不同社區介紹傳揚京劇藝術。通過“京劇之花”舉辦的活動,大約十萬餘以非華裔為主的觀眾,第一次接觸到了京劇。京花團隊把這種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意象空靈、亦簡亦繁的舞台藝術,以通俗易懂的講解,為非華裔人士輕啟門扉,通過驚鴻一瞥,激發他們進一步窺探的興趣。
美國是移民國家,各色人種在這片土地上都能找到生存空間,從政府到民間,對外來文化以一種包容的胸懷,彼此接納、尊重、欣賞,一定程度上彌合了社會因人種和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溝壑。但在異域傳揚京劇這門獨特的藝術,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十二年來,五朵京花攜手同行,拚盡心力,既是因為她們深愛這門藝術,也是因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對她們所做的一切予以的肯定。
在學校裏向學生講說示範,無論年齡、身高、性別、語言,無不踴躍試穿服裝、甩動水袖、學紮馬步、揮刀舞槍。花朵一般的小姑娘,戴上顯得過於碩大的鳳冠,並不舒服,但她因好奇而雀躍,眼神靈動,笑靨如花。想來幾十年以後,她仍然會記得這樣的相遇。
在老人院向長者示範表演後,鶴發雞皮的老人們,走上來細看妝容,一如孩子般好奇,驚詫頭上如此繁雜的設計,讚歎身上如此鮮豔的服飾。古老的東方文化的神秘感,他們聽過、看過,卻未必近距離麵對麵觀察過。在步履不複輕快的年紀,對陌生的文化更願意了解欣賞,這是藝術可以跨越國界和年齡的常青魅力。
在圖書館向隨機進來的民眾介紹時,他們驚訝於台步和手指的獨特姿態,“我就奇怪你那手指指出來,怎麽可以是這樣的形狀?你的腳步是怎麽走的?” 他們對陌生的旦角發聲方法感到新奇,還要穿一穿虞姬的披風,學幾步旦角台步,邊學邊笑自己像是在學企鵝走路。
在政府部門或私營公司介紹時,觀眾多會專注安靜地觀看,眼神裏有審視、有思考。如此別具一格的藝術,他們不明白那樣的表演方式,於是問很多細節的問題,默默體會,這樣認真的態度,源自內心對一種陌生而古老的文化的尊重。
這些形形色色的觀眾,對“京劇之花”五位成員的傳播努力,以他們的善意,給予很多支持,包括言語上的讚許和解囊時的慷慨。更有州政府和郡政府直屬的藝術委員會,多年來提供給“京劇之花”的資金,使得京花成員這份傳播文化的心願,在行動上得以一年年繼續。
“京劇之花”在海外所做的傳播工作,和國內京劇界專業人士推廣京劇所做的努力,雖然在受眾和形式上不盡相同,目的是一脈相通的。京花成員希望讓盡可能多的人接觸京劇之美,希望這種植根於悠久文化的藝術,能夠超越時空,在異域發散魅力。疫情期間,“京劇之花”舉辦過跨越大洋線上唱談會,得到京劇名家馬少良、沙淑英、秦雪玲、奚中路、傅希如、趙群、張晶、趙飛、吳虹的支持,他們的參與,為海外京劇觀眾在特殊時期的苦悶生活帶去振奮和歡樂。
二零一五年七月,“京劇之花”和上海京劇院初次合作,得到當時王國建團長的全力支持,在天蟾舞台演出了“坐宮”、“狀元媒”、“斷橋”和“三堂會審”四個折子戲,幾乎全院滿座。上京名角範永亮、楊楠、何澍、許錦根、孫亞軍、李文文、顧亮、韋博、王盾等在台上為演出增色添彩,著名琴師陳平一全場伴奏,樂隊給與極大配合,幕後化妝、服裝等專職人員敬業專業,在在都讓京花成員看到上京團隊呈現的高素質。十年後,“京劇之花”成員在各方麵日臻成熟。她們既然為自己在異國他鄉所做的事情感到自豪,就願意通過這次機會,向遙遠的故鄉同胞,再作一次匯報。上海京劇院張帆院長和李笑陽團長為京花的這次演出,同樣給與了極大的支持,讓“京劇之花”五位成員再次有“明月何曾是兩鄉”的感動。
今年正值上海京劇院七十周年院慶,“五朵京花”欣逢盛會,在這樣難得的時機見證曆史,深感與有榮焉!她們期待著和上京優秀演員李春、郭威、李秋明、董炳義、孫偉、畢璽璽、王建帥、申飛鴻、胡靜、周小琳等人同台切磋。
六月二十九號下午一點半,逸夫舞台,戲目:《十三妹•悅來店》、《秋江》、《西廂記•長亭》、《宇宙鋒•修本裝瘋》、《抗金兵》。
公益演出,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