鳯 還 巢

喜樂的心,乃是良葯。
正文

五個女人,十二年情誼

(2025-05-22 15:38:44) 下一個

人到中年,結交新朋友,大概率如走馬觀花。初見或許會有一時的燦爛美好,要有持續深入的親近,是難得的。十二年前,當五位已在中年的女士,因為愛好京劇走在一起,共同創立華盛頓“京劇之花”時,她們並不確定可以同行多久。

“‘京劇之花’不能是傳統意義上的京劇票房,不能滿足於華人圈子的自娛自樂。”這是黃岫如、謝曉賢、王梅、茹燕、翁敘園在這個團體初建時達成的共識。道同相為謀,共識很重要。雖然梅蘭芳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把京劇帶到了美國,但今天絕大多數居住在美國的人,對京劇毫無所知,甚至從未聽聞。京劇之花這五位成員,決心要在這美國首都、這世界政治和文化中心、這居住著六百多萬白人、黑人、南美人、中東人、非洲人、東亞人、南亞人的地方,用英文向他們講述什麽是京劇。

“京劇之花”五位成員,簡稱五朵京花,各自在科技界、教育界、國際組織任職多年。十二年來,她們秉持初衷,用業餘時間,已經向十萬餘人介紹京劇,並把“京劇之花”經營成了一個在美東地區頗具知名度的非盈利文化機構。從政府部門到民間社團,都知道“京劇之花”辦事很嚴謹、團隊很契合、成果很顯著。五個女人,在這十二年的合作中,不但沒有散夥,而且成了一個姐妹情深的家人一般的團體。

“京劇之花”的組建,最初由黃岫如牽頭,她也在這十二年中以總負責人的身份,為這個組織的發展,鞠躬盡瘁。用她自己的話說,她是把“京劇之花”當作自己的主業來經營,視為自己的孩子來培植。她的自信和負責,十年如一日的穩定,不因外在情況的變化而改變。敢說敢做有擔當,這是一個組織的帶頭人該有的素質。凡是於“京劇之花”發展有益的事,她不會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當說的話,她必說,不在乎得罪人;當去的地方,她必去,不在乎路遠;當接的演出,她必上,不在乎條件簡陋;當申請的款項,她必出手,不在乎為趕工廢寢忘餐。她家的地下室是“京劇之花”的總部,裏麵有刀槍劍戟、官帽宮裝、京花曆年的資料信息。她在家的每一天,就是在京花堆裏遊走。她總是在計劃十年、二十年之後“京劇之花”該走的方向、留意可接班的人。她也是京花中唯一唱張派的,這次要在天蟾舞台演出“西廂記”,用張派的婉轉騰挪,唱崔鶯鶯的離別情腸。

謝曉賢和王梅,一個是謝家姑奶奶,一個是謝家媳婦。一家人兩幢房子,隱在一道翠竹屏障後麵,毗鄰而居。除了常年吃不完的油燜筍、醃篤鮮,竹子砍下來做過京胡的筒,做過“白蛇傳”水鬥中的旗杆,也做過馬鞭槍杆。竹林隱秘處,常傳出夜半歌聲,那是謝曉賢淩晨一兩點在練戲。她是大青衣,慣演王寶釧、趙豔容、王春娥這類梅派唱功戲。她做事的投入認真,是人盡皆知的,交給她的事情,比如踏勘演出場地、試驗劇場燈光音響、編排校對字幕,她會不分晝夜照顧到每個角落,火眼金睛揪出數千個簡體字中有一個繁體字。十年前她負責上海演出的具體事務,上海京劇院的人,收到她發出的電郵、微信,總是在美國時間淩晨兩三點、甚至三四點,都疑惑這位女士怎麽能徹夜不寐地埋頭做事?她又是如此寬容大度,毫不計較別人的不耐煩,讓有時不免要埋怨她過於慎密精細的人,也誠懇地為她豎起大拇指。

王梅是謝曉賢的弟媳,是負責“京劇之花”樂隊和劇務的主將,幾乎已經是這方麵的專家了。她叫得出繁雜戲服每一片配搭的專用名詞,懂得鑼鼓點哪兒該急該緩該下去該收起。她是籃球健將,根據自身特長,選擇專攻梅派歌舞劇,拿下了“天女散花”、“廉錦楓”、“霸王別姬”等既重唱腔、又身段繁複的戲。這次來上海演出,更是選了一出專業也不常演的“抗金兵”,滿台將近四十人,圍著她這個紮靠戴翎、頂天立地的梁紅玉!這樣的場麵,美國的票友是一輩子都不敢想的。作為梅派票友,她能歌善舞;作為謝家媳婦,她操持家事,好客熱情;她家的客廳,是華府迎來送往各路京劇名家的據點。她隨時可以擺出滿桌的佳肴美酒,八寶飯、走油蹄胖、手擀餃子皮。。。上海人家的天津媳婦,南腔北調各有味道,中心是一家三代對京劇的愛好。

茹燕是京劇世家茹萊卿、茹富蘭的後人,武生大家茹元俊是她的伯伯。這樣的世家出身,既讓她自豪,也給她壓力。雖然沒進科班、不是專業,自幼耳濡目染的熏陶,已然在她血液中注入了唱念做打的神韻。她一出台就能醒觀眾的精神,張口就是正宗的京韻,觀眾都看不出台上這個演員是位票友,她幾乎就是茹家一顆失落舞台的珍珠。即便如此,茹燕總認為唱戲,自己是初學者,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生怕台上出現閃失,有損世家的聲譽。她內心純淨,性情溫婉,說話做事不存一點雜念。為“京劇之花”的一個講座,她可以在風雪天早上六點出門,開一個多小時的車,毫不抱怨。這次她選演“秋江”,一出純美的小戲,是為了圓表演一折昆曲劇目的夢想。為此,她一年多前就在銀川尋師學練。最近她的老師離世,她傷感之餘,表示要盡力演好這折戲,以緬懷老師傾囊教授的苦心。

翁敘園是五朵京花中年紀最小的,她在香港新聞界工作時,正是京劇界頂級藝術家們活躍於這個東方之珠碼頭的年代,讓她在對京劇所知不多的年紀,看過了梅葆玖、袁世海、馬長禮、杜近芳、李世濟、李炳淑、李維康等一眾名角的舞台風采。她隨梅派名票包幼蝶先生學戲的幾年,從名家口中,知道了一點京劇之美,梅派之正,呈現之難,便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於是她在“京劇之花”裏麵,多以主持人、主講人的工作為主,並包攬了幾乎所有的文稿撰寫。她有一件裁剪合身的絳色旗袍,每逢為正式或大型京花活動做主持,必穿身上,覺得京劇之美,尤其梅派,就如旗袍,增一寸減一分,都影響味道。她行文總避免用“弘揚國粹”之類的大話。傳揚京劇,隻為其美,美的東西,應該推給還不知道的人。這次選演武旦戲“十三妹”,是一個令她後悔的大膽決定,說初時無知,待意識到了這出戲出乎意料的難度,時間迫近,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這五位女性,十二年間傾盡心力向非華人介紹京劇,事務繁多,衝突難免,卻都能彼此間互知互諒。每逢出車去紐約、費城、或別的地方執行遠途任務,一路上總是歡聲笑語。年華老去,而姐妹情誼益增,這是難得的人生相遇,是足可書寫的金蘭契約。散時各自芬芳,聚時灼灼其華,隻因京劇,隻為京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小棒棒' 的評論 : +1
小棒棒 回複 悄悄話 美好的情誼!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