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蝸居》----(三)關於房地產商
(2009-12-08 09:27:09)
下一個
《蝸居》描寫了關於房地產業前些年風起雲湧的場景,其情其景,真實可信,有據可查。
80年代初期萬元戶是有錢人的象征,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百萬元、千萬元身家的年代,90年代中期後是億萬富翁的年代,而催生億萬富翁的首推房地產業。
《蝸居》描寫的是上海的事情,房地產開發事件的真實原形據說就是周正毅,而周正毅從一個窮小子到億萬富翁隻不過經曆了幾年光景,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還有什麽產業能讓一個窮光蛋在短短時間內成為億萬富翁?
2001-2003年,正值房地產業開始啟動的那幾年。01年底至02年初,我曾有機會在北京上海考察房地產情況,那時的房價說起來真是讓人忍俊不禁。上海梓莊一帶連排別墅的價格隻有每平米3000多,那時上海的房價還沒有北京高,但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房價開始飆升。
劇中海萍看房,房地產商賣房的招術真是活靈活現,全都是真實反映。
劇中的宋思明聰明過人,一些名言看起來不怎麽樣的項目,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原因,他可以就此將這些項目以低價賣給自己人,然後通過政府的一些手法進行運作,使其成為含金量很高的項目。這種典型的官商勾結不僅坑害百姓,也坑害國家。
我來說一說我所知道的房地產商是如何發家的(隻能簡單說,但絕對都是真實的)。
案例1:90年代初期,某公務員下海,找港商注冊了一個中外合資的房地產開發公司。頂著中外合資的光環,設法拿到了一個市區內低窪改造項目,兩年後項目完成,賺取利潤6000萬,成功挖得第一桶金,從此成為當地著名房地產開發商。(這樣的政府改造項目是容易拿到的嗎?)
案例2:剛剛進入21世紀,一個在金融領域小有收獲的有為青年涉足房地產業,包裝並開發一個房地產項目。與此同時,嗅覺靈敏的他聽說政府在周邊某區域準備籌建一個新的開發區,他隨即與人合作運作當地政府以每畝8萬的議定價格拿到1500畝土地,實際並沒有支付,因為當時不可能拿到土地證。然後隻是投入部分資金修路並圈地。一年多以後,果不其然,當地新的開發區被批準興建,那1500畝地恰在其中,地價猛漲。當時中央下發文件嚴格限製土地開發和買賣,但是開發商動用香港等地關係,多次請要人關係前來打通省市政府關節,最後成功獲得土地證。再後來據說,他們以每畝30-40萬的價格將土地轉讓,數億白花花的銀子就落入囊中了。(成功的公關!)
案例3:有某中央高官的秘書調入某省任最高首長,這時最高首長原地的一些雞犬跟隨而來,期望升天。其中有名不見經傳、身無分文者也成立房地產公司,這些公司多是一些壓根就沒有開發資金的公司。於是乎,動用首長關係拿到項目,然後隻是雇一些民工拆遷、三通一平,再把項目賣出去,就此賺得大把金錢。
所以說房地產催生了無數億萬富翁,但是其中不少都是官商勾結的產物,都是空手套白狼的經典案例。
你做過房地產生意嗎?有這樣簡單嗎?中國房地產業充滿了許多你永遠不知道的事,因為你沒有深入過。你看到的是表麵現象,什麽叫土地協議價?
我是最早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當中水有多深,是可想而知。在中國的生意場上,誰拍胸脯說,我沒有做過一件違規、違法事。沒有一個人,如果真有,我想見見他,我請客,我埋單。
努力是一部分,拉幹部下水就是這些草根,中國經濟犯罪都源於“窮”字,窮的連什麽叫犯罪都不知道了,窮的連刑法都不知道了。
跟他們談話,你會發現這些人的頭腦絕非常人可比,跟我們所說的“理工博士”的聰明才智完全是兩回事。
六六在小說裏已經“笨化”了一些老板,讓人以為這些老板除了報緊特權的大腿一無是處。
現實不是這樣的。
同意蜜瓜說的,我父母家樓上的鄰居也是靠地產起家的。他爸媽都是下崗職工根本沒有什麽社會關係可以給他動用,他自己原來也就是在一家建築公司做土建的,不算高層,頂多就是個技術小頭目。那個時候都把鐵飯碗看得很重,可他瞅準了毅然下海,專做別人不敢做不願做的項目,現在資產早就上億了。
創業絕對是需要魄力和勇氣的,雖然說官商勾結不是沒有,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隻靠權錢交易發的家。
嗬嗬,那個時代,很多國營房地產公司比他們更早得到這些信息,可就是沒人做,都喜歡做舊城改造的。
不平等的信息,也是相對而言。
我知道一個老板就是這樣,知道市政府的長遠規劃,拿到一塊地——地拿到手就要往裏填錢,錢不夠甚至還向職工高利集資,做了幾年才做出來,一度為了資金周轉不得不賣地。等到那塊地真的熱起來,他自己反而手裏無地了。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我們隻看到了別人easy的一麵。說實在話,就是機會擺在我們麵前,我們也不一定有這個發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