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小敏家》看到一半棄了劇,也不是演員演的不好,很喜歡周迅的演譯,黃老師演的也不錯,隻是看綜藝看多了,看他的電視劇,感覺還在綜藝中沒出來。另一個原因可能還是因為劇情沒有戳到人心上吧,以成功者的心態演譯小人物的悲歡,總覺得沒那麽真誠。
今日不經意刷到一部電影《親愛的新年好》,不知什麽時候拍的,由白百何和張子楓主演,寫北漂的故事,每每被戳中淚點。
白百何,是我喜歡的演員,表演率真,自然,不做作,演什麽像什麽,而且毫不費力。張子楓,印象中還是那個《向往的生活》裏的鄰家妹妹,乖乖女,沒想到演起戲來卻很有爆發力。
對於漂泊在外的人來說,工作是生活的依靠,愛情是心靈的慰籍。
電影的一開始就寫白姐姐被渣男分手,畫麵有點諷刺:“他看著意亂情迷的你,眼睛裏充滿了諷刺與得意,你還以為這就是愛情。而他已做好了抽身離開的準備。” 開始就很有帶入感的被輕易戳中了。
有共鳴多半是因為有相似的經曆。於是想起了曾徑煮過的一鍋懷舊飯。
畢業之後的第二年,追隨前男友去了另外一個城市,我來了,他卻不見了,時不時玩個失蹤。
有一天晚上,晚飯之後,風塵樸樸的他來到我的宿舍,說沒吃晚飯。那時我在讀研究生,條件簡陋,但是宿舍允許用電爐,所以常備著一些簡單食材,以備餓時充饑。翻存貨,找出了一包方便麵,兩根火腿腸,一隻雞蛋,還有一把小青菜,於是煮了開水,傾盡所有食材做了一鍋熱氣騰騰的方便麵。懷著久別重逢的喜悅,看著吃得心滿意足的他,以為是抓到了幸福。
沒想到這競是我們最後的晚餐,下次再見麵,是在一個霧很濃的夜晚,他一臉冷漠,一言不發地送我回宿舍。然後,就聽說他有了新的女友。正如電影中子楓妹妹說的,渣男怎麽都一樣,連見麵說分手的勇氣都沒有。
斯人已去,生活還得繼續,後來我以最快的速度逃離了那座城市。記不清什麽哲人或者雞湯文中有過這樣的話:你生命中的每一段經曆,都會成就未來的你。這是真的。
白姐姐丟了愛情,工作也不順,又恬逢生病的媽媽病情加重,於是丟下打拚了十年的大城市,逃回家鄉。但是,對於堅韌不撥的都市打工族來說,一份真摯的感情足以拯救生活的一地雞毛。電影的最後,子楓妹妹的友情和仲要弟弟的愛情讓白姐姐重新振作了起來。正如劇中白姐姐說的:“生活,就像一個壞情人,平常對你特別差,偶爾好一下,你還挺感動的,你都想了半天要離開他,可是他突然就給你個大大的擁抱,然後又要繼續下去。
劇中有很多鏡頭讓人感同深受,比如,
子楓妹妹初到北京時的興奮,白姐姐在萬家燈火的夜裏傍惶無措,媽媽生病的片段,子楓妹妹被男友放鴿子,然後給媽媽打電話報平安的瞬間,白姐姐給子楓係好安全帶,子楓感動流淚的片段,白姐姐把自己灌醉,向老同學兜售房子的樣子……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總有那麽點甜,讓你繼續前行。
劇裏還有不少金句說的又毒又真實,比如,
沒有理由的喜歡,就隻是喜歡罷了。
兩個人在一起很容易,但是也很難。
這兒跟老家的區別是,吃飯睡覺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要付出成本。
你會遇到很多困難,你會遇到很多麻煩,你會失去最好的朋友,但是,你一定要記住,你自己是誰。
人呐,千萬不要成為別人的麻煩。
好運都是自己帶給自己的。
北京不是家,老家也不是家,人就像在中間擱置了。
不知怎麽就活到了這個年紀,感覺自己還沒長大,父母都已經老了。
電影拍攝的也許並不完美,大概是經曆使然吧,卻是部讓我看完後淚崩的片子。
劇終後有一個疑問,是不是每一個愛寫作的苦逼女主都是一個潛在的暢銷書作家?近幾年看到國內的好多文學作品中,有落迫的,苦情的,生活無望的男女主們,都會意外因為愛好寫作而一夜走紅,成為暢銷書作家的的橋段,劇中的白姐姐也是如此。是普遍現象呢?還是寫字人的主觀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