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未眠》
講藝術的書就是教人如何發現美, 自然界美是無處不在的, 何謂美卻因人而異。
花是美的, 小到雛菊, 大到牡丹, 所有的花都美, 所有的人都認為花美。美的東西都可以入畫, 所以有了花鳥畫。
中國人畫畫喜歡動靜結合, 花是靜的, 所以要配以動的生命, 如鳥、蝴蝶、昆蟲什麽的。
我學畫這麽多年, 一直努力在實踐中國畫的精髓, 即把花畫得唯美, 隻是我化的功夫再深, 卻總覺達不到能自滿的高度。比如宋人的《出水芙蓉圖》, 幾百年了, 花好像就沒凋謝過, 水淋淋地呼之欲出, 伸手可摘, 還可以聽到花折的“喀嚓”聲。
直到有一天, 我讀到川端康成的“海棠花未眠”這一句時, 突然就驚住了, 原來文字是可以用來畫畫的, 可以畫到花的靈魂。
隻是一個人要怎樣地孤獨, 才能在淩晨四點醒來時, 發現海棠花未眠。
但僅僅孤獨是不夠的, 心要得足夠的純淨, 才能感受花的微微顫栗, 未眠的花肯定含著心思, 像少女的情愫, 美雖美矣, 卻不易察覺, 隻能由著感覺去觸摸。
喜歡川端康成是始於《伊豆的舞女》, 八十年代山口百惠在中國正流行, 她演的伊豆的舞女就成了經典, 學生時代的愛情是最美好的, 因為每個人付出的都是純真, 所以即使是有著殘念的結局, 卻總讓人念念不忘。
當中有一個美的過程。
這大概就是“物哀”的一種吧。殘缺的美, 讓人遐想, 像古希臘的雕像, 都是殘缺不全的, 隻是風雅的人決不會想到要給斷臂的維納斯裝假肢的。
從完美到殘缺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 美得驚心動魄。
黑沉沉的夜, 萬物沉入夢境。 醒來的人必是心有掛念, 人不眠, 是睡的美中不足, 於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點起一把煙鬥, 寂靜中便聽得見花的心跳。
海棠花未眠, 多美啊。
美在川端康成筆下是安靜的美, 是《古都》裏的和服, 再熱鬧的花紋也能讓人安靜下來, 和服的靈魂是穿著它的人賦予的, 女人的溫柔在骨子裏, 卻透到了衣服上。
這在《雪國》裏, 虛無之美, 潔淨之美, 悲哀之美, 在雪的潔白中, 佗寂達到了極致。世俗的眼裏, 藝妓本不是幹淨的, 在川端的筆下卻是那樣的清麗和單純, 連“每個腳趾彎處都是幹淨的”。
能感覺到這種幹淨的人必有一顆敏感的心, 也隻有這樣敏感的心才能與美麗的花息息相通, 一同感歎今夜不眠。
好像川端因為《雪國》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想起中國的唯一得主莫言。
我喜歡莫言,喜歡他的直言,他的話很是在理。
隻是他的書我不太看得懂。
比如《豐乳肥臀》,就隻書名而言是赤裸裸的性感, 而不是美感。還有《蛙》, 實在不是我這種人欣賞得了的。
我隻是喜歡美的場景, 美的故事, 一句“海棠花未眠”, 就讓我回味無窮。
花是美的, 美人無眠, 多讓人憐惜啊。
時光蹉跎, 花還是一樣的美。
隻是當年寫下, “花這麽美, 人一定要活下去”的人卻自殺了。
人與花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