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牆內山茶花》
倘若說牡丹是豐腴的少婦, 茶花就若及笄的少女, 在茶樹中倘佯, 唱著山歌, 采摘嫩芽。
這是滇緬的日常, 南方的風、南方的雨滋潤著的花是無比的嬌嫩, 葉則是綠得欲滴。
山茶花是常綠灌木, 隻長在溫帶氣候濕潤的地方。白色的潔精如玉, 粉的溫馨羞澀, 而紅的便是灼灼地熱情似火了。
她的葉深且厚重, 好似綠色橡皮, 絕無一絲薄情。
酒麵低迷翠被重, 黃昏院落月朦朧。這是辛棄疾的詞, 意韻十足。
辛棄疾一生被彈劾七次, 南宋時期被流放也隻能是更南方。他當過大理少卿, 至於這是否是今天的大理, 我沒有考究過。
但他一定親眼看到過山茶花, 因為這首詞的名字為“一朵忽墜地”。
其它的花, 凋零時是一片片地墜落, 山茶花則不然, 整朵花連同花萼一起掉下。這有點像人頭落地, 被日本武士忌憚, 至今在日本探望病人時是不能攜帶山茶花的。
山茶花原產於中國, 不過日本人卻說日本才是山茶花原產最多的地方, 山茶花的拉丁文名也是 Camellia Japonica。
山茶花在日本叫椿(つばき), 很早在《源氏物語》就有記載, 是用來破邪的, 紫式部寫道, 正月初人們用椿製成卯槌、卯杖。東大寺的正倉院裏還藏著758年孝謙天皇在破邪儀式上使用的“卯日椿杖”。
豐臣秀吉酷愛茶道, 也特別喜歡有椿的茶具, 而日本更有許多關於椿的傳說, 最有名的是“椿姬物語”。
“椿姬”是一則白色花精的淒婉故事, 翻成中文也就是“茶花女”。
《椿姬》就是日本的《茶花女》, 情節也有些雷同, 隻是不如大仲馬的赫赫有名。
茶花女因茶花而得名, 茶花在中國叫“山茶花”, 在日本叫“椿”, 但在幾乎所有的西方語言中都叫“Camellia"。
Camellia常被用著女人名, 大名鼎鼎的有查爾斯三世以前的情婦、現在的妻子兼王後卡蜜拉。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的呢?
我老公當年在菲律賓時發現這個名字起源馬尼拉的王城之中, 我簡單地介紹一下。
1683年, 一個叫喬治•約瑟夫•卡梅(Georg Josef Kammel)的耶穌會教士來到了馬尼拉, 在王城裏開了一家藥店。他出生於布魯恩, 今天在捷克境內, 而當時屬於奧地利皇國, 卡梅是一個講德語的日耳曼人。
當時, 菲律賓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 傳教士們在大肆傳播基督教的同時, 急需醫療人員, 於是向歐洲的耶蘇教會請求幫助。
這樣, 卡梅經過墨西哥, 來到了馬尼拉。此後近20年, 他一直在王城中為當地人治病, 學會了塔加羅語, 悉心研究了本土植物, 並把這些研究成果繪成畫冊, 這就是當時歐洲盛行的植物學。
卡梅留存在世的畫冊隻有二本, 一本在英國, 一本在比利時的一個修道院。
1706年, 卡梅過世後, 被埋在王城內的伊格納齊奧教堂, 本來就這樣湮沒人世, 不料冥冥之中注定他名字會留傳於世, 他的努力不會被忘記。
瑞典植物學家林奈50年後出版了有名的《自然係統》, 在書中他把各種植物統一冠上拉丁文名, 為了表彰卡梅的成就, 林奈把一種原產於亞洲的植物冠名為Camellia。
也就是山茶花, 隻是卡梅終其一生都沒見過山茶花。
我老公在寫書的過程中,無意間發掘出這一段曆史, 覺得很有意思。一個為菲律賓人盡心盡責的歐洲人, 死後默默無聞, 也足以讓人歎息。
文章發表後不久, 王城區把Camellia稱為王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