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宵》
我出生在文革, 那個年代批林批孔, 鬧活了祖宗八代, 又再把他們弄死, 全中國天翻地覆, 誰又顧得上什麽傳統, 所以我的春節裏全沒有鬧元宵這個詞。
後來改革開放了, 各種節日又回歸了, 恢複傳統的同時, 又能帶動經濟, 是件好事, 可惜我已過了這個年齡, 所以便再沒有過穿著新棉襖、提著兔子燈, 這種童真的純粹快樂。
不過有二次, 孩子們一個星期的冬假正趕上春節, 便能趕回家享享我小時候不曾有過的春節的氣氛, 吸吸熱鬧的年味。
城隍廟趕廟會自然是元宵節的看點, 所以盡管人山人海, 還是必去那彎彎曲曲的橋上走一遭。記得那年湖裏紮的是八仙過海, 做得維妙維肖、流光溢彩, 一定是各路藝人大顯了神通。
忘記給我兒子買的是什麽燈了, 給我女兒買的是兔子燈, 這個印象深刻。當時女兒還小, 容易引導, 兔子燈與其給她買, 不如說是我自己要, 看著她提著花燈, 興奮快樂的樣子, 我好像圓一個童年的夢。
元宵燈會據說始於南朝, 為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 張燈結彩慶祝。中國人愛熱鬧, 我也一樣, 這種場合自然吸引人, 但今天讀到中國民間也有正月十五迎紫姑的習俗, 這我就不太懂了。
紫姑是廁神, 據民間傳說是一位美麗卻貧窮的姑娘, 正月十五死於窮困, 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 於是有些地方便紮草人什麽的, 婦女們在廁所旁迎回紫姑。
迎亡魂回廁倒也是奇葩, 亦有人說紫姑是個虛名, 其實迎回的是戚夫人, 這個我更不會苟同, 戚夫人怎麽會願意再回到做過人彘的茅房, 即使是作為神。
畢竟神也不可能有這麽大的心, 因為神若有明, 必不會讓人做這麽傷天害理的事。
還有元宵節自然是要吃元宵。中國人對圓的東西有一種情節, 湯圓是圓的, 月餅是圓的, 陰晴圓缺, 圓缺就是不完美, 這個好懂, 所以圓的東西都會帶來福氣。
在國外幾十年, 正月十五吃元宵容易, 各個超市都有買, 但花燈就難了。
隻是我自己會做花燈。這倒不是因為元宵節, 而是在德國、奧地利有一個對孩子們來說很重要的節日, 在北歐也有, 聖馬丁節。
聖馬丁節是11月11日, 這天夜晚, 一般來說就是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們都會走出家門, 提著燈籠,上街走一遭。
這個叫作燈籠遊行。
燈籠都是小孩們自己做的, 幼小一點的就需家長幫著做, 記得有一年幫兒子做了一個獅子燈, 因為那年《獅子王》的動畫片正流行, 做完後我頗為得意。
不料到了遊行隊伍, 他的幾個好朋友人人都提了一盞獅子燈, 比我做的更精美, 讓我有點泄氣。
遊行開始前, 必先由孩子們演一段關於聖馬丁的戲。聖馬丁出生在羅馬時期的Tours, 在今日匈牙利境內, 是一位主教, 主要事跡是在一個大雪紛飛寒冷的夜晚, 他遇見一個冷得瑟瑟發抖的窮人, 聖馬丁二路不說, 抽劍劈開自己僅有的紅色主教長袍, 一分為二, 一半遞給了那個窮人。
孩子們演的就是這個場景。這是一個照流行的活來說, 很正氣的故事, 它教會孩子們懂得分享, 要學會分享, 心中得有愛。
演完戲後, 夜色朦朧中孩子們提著燈籠, 沿著街道唱著歌一路緩行, “我提著燈籠, 燈籠跟著我, 天上有星星閃爍, 地下有我們亮著.......”
遊行的盡頭必是一堆篝火, 大人小孩們圍著火堆喝燙紅酒吃膨鬆麵包, 愉快地暢談。
這個燈籠遊行有些像元宵節的花燈會, 元宵節吃元宵, 聖馬丁節的主食是鵝。
經過一個豐收的秋天, 鵝都長得又肥又碩, 而即將到來的冬天, 食物儲備不夠人畜共用, 所以11月份的鵝最適宜用作大餐。聖馬丁出生在羅馬時期今匈牙利境內, 匈牙利平原盛產鵝鴨, 今天歐盟市場上出售的鴨鵝幾乎都是來自匈牙利和波蘭, 聖馬丁節吃鵝習俗是否與此也有些關聯, 這我不清楚, 僅是猜測而已。
孩子們小時候, 我不知跟著遊行隊伍走了多少回。這些故事或多或少, 都會淺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 即使身價顯赫, 也要愛惜世人, 分享是歡樂, 也是道德的一個基準。
有時我想, 倘若我們從小也給孩子灌輸這樣的人不分貴賤、待人要有愛的觀念, 也許社會會少了些高調囂張。
而於那位元宵節因窮困而亡的紫姑, 與其死後迎她為神, 不如生前分她一口飯吃。